吳彬(16-17世紀) 十面靈璧圖卷 手卷 水墨紙本約1610年作
中國網9月29日訊 為深入解讀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的重要作品《十面靈璧圖卷》及其背後綿延數百年的文化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於9月26日-27日在北京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
明代宮廷畫家吳彬是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十面靈璧圖卷》是吳彬為「石隱庵居士」米萬鍾所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研討會上20餘位教授、學者、藝術家、作家及賞石家,圍繞正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進行的「巗壑奇姿——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以「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米萬鍾、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鑑藏文化」和「迴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四個議題,展開為期兩天的討論。以晚明畫石之風興起為線索,探尋數百年前金陵政治文化圈層的交流,梳理賞石文化於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挖掘中國傳統書畫作品中的當代性,從中汲取古為今用的跨時代意義。
著名藝術家徐累認為,四百多年前的《十面靈璧圖》其實是一件「現代作品」。「《十面靈璧圖》展示了一塊奇石,十面不同角度的一個瞬息之變。」 徐累說,《十面靈璧圖》不是平面推進,它是一個近距離的,像把攝像機,人扛著攝像機進去拍是縱深的,一禎一禎拍,石隨人轉,上下左右前後遊走。它的敘事冊頁有點兒像「三維」視角,是晚明的「立體主義」。
棲雲文化聯合創始人凌彤認為,《十面靈璧圖》不僅是以賞石為主題的繪畫史上的一座奇峰,也不僅因其奇幻的呈現圖景獨樹一幟,而是因其承載起了中國文化內涵中"石以人重"的經典意象,勾連起了晚明文人"事以畫傳"的共同體建構,並最終以一卷畫軸,編織出晚明社會日漸發達的物質文化與精神生活的經緯線。靈石何止十面,惟觀止而神生;此圖背後的草蛇灰線,又何嘗不是一樣地引人入勝?古今在此相遇。
前正面
右正面
左正面
《十面靈璧圖卷》描繪的是米萬鍾所藏罕見奇石,據傳當時他在南京六合得到一件全美靈璧石,靈璧石被成書於南宋紹興三年的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雲林石譜》列為第一,並提出欣賞面數越多的靈璧石越顯珍貴一說,此後又被明萬曆年間編纂的石譜類集大成之作《素園石譜》排在第二卷第一位,被文震亨《長物志》評為奇石之冠。
米萬鍾題詞
米萬鍾將此石視為至寶,延請吳彬為之繪圖。吳彬玩賞月餘,破古今之例,選取十個角度分繪十圖,各圖皆以真實尺寸描繪奇石的不同面,是為《十面靈璧圖卷》。米萬鍾於每圖之前題詞解讀,邀請友人邢侗、黃汝亨題引首,李維楨、董其昌、葉向高、陳繼儒、鄒迪光、張師繹、高出、黃汝亨題跋。此作品以形寫神而至形神兼備,除中國傳統繪畫筆墨外,又參以幾何原理、音律節奏、五行之說,可謂奇作。吳彬靈活運用唐人孫位的畫火技法,這種以火畫石所取得的效果為董其昌所讚嘆「靈光騰越,欲燭鬥間」。
《十面靈璧圖卷》堪稱「千變萬化、精妙絕倫」,擁有諸多顯赫的國外博物館展覽記錄,高達18次的重要出版以及12次古代權威著錄。其繪畫思想和技法後人難以超越,從人文精神涵蓋的隱居、賞石文化的不可複製性,以及卷後題跋者對明代晚期政治生態的勾勒、傳承次序構建的歷史維度等多方面,均令世人矚目。
此次展出的《十面靈璧圖卷》為1989年重新面世以來,多次公開展覽中首次全卷打開,完整呈現繪畫主題及眾多名人題跋,頗為珍貴。展覽共分為三個篇章——「巗壑奇姿」、「五嶽片雲」和「圖寫讚歌」。其中「巗壑奇姿」遴選了包括《十面靈璧圖卷》在內的6件明清文物,共同營造了「石丈齋」環境陳設,更有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的吳彬《勺園祓禊圖》高清複製品;「五嶽片雲」則徵集到海內外多位知名藏家珍藏的30餘件賞石珍品;「圖寫讚歌」更是聯繫到劉丹、郝量、徐累、曾梵志、展望等多位知名當代藝術家以賞石為主題所創作的傑出作品10餘件,通過古今合展向觀眾傳達出一條清晰的中國賞石文化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