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奶奶育兒經/原創文」
最近不少父母都陸續送走了家裡的「小神獸」,其中最糾結的就是大學新生的家長了,既為孩子順利考上大學而興奮,又擔心背井離鄉的孩子無法適應。
當然,在離家前,家長和孩子都會很關心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月給(要)多少生活費?
在孩子看來當然是「多多益善」,可家長卻得琢磨好這個數額。
莫莫是個大一新生,但剛開學一周,她隔著電話和媽媽吵了一架。
莫莫高考成績不錯,去了個新一線城市,臨開學前媽媽和莫莫談起了生活費的事情,說一個月給800元,平時在家也花不著錢,對錢沒什麼概念的莫莫同意了。
怕女兒不會理財,媽媽決定生活費要分周給——每周轉兩百,莫莫也沒放在心上,可開學後就要軍訓,舍友都盤算著要一起團購防曬霜,莫莫也參與了,給錢的時候才發現,一個防曬霜居然要一百多塊錢。
莫莫咬了咬牙還是買了,畢竟出爾反爾不太好,想著吃飯省著點就好了,可第三天她就捉襟見肘了,硬著頭皮和媽媽開了口,果不其然換來一頓指責,說她上了大學就學壞,花錢大手大腳。
莫莫很是委屈:明明自己只是買了必需品,自己家也不是條件特別差,為什麼還要被媽媽這樣說?
媽媽也很生氣: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知道體諒大人,花起錢來眼都不眨!
母女倆在電話裡大吵一架。
掛了女兒電話後,莫莫媽也沒閒著,覺得自己沒錯的她,在網上發問:各位家長,孩子上大學後,你們一個月給多少生活費?
誰曾想這條動態,竟然引來上千名家長的回覆,莫莫媽細細看過後,才發現這大學生生活費給多少,可真是天差地別。
竟然還有家長評論說:「兒子之前在武大讀本科一年5萬一次性到帳,研究生去了北京,準備生活費再給提個檔!」
對比之下,莫莫媽才明白自己好像真的給少了。
800元及以下——在溫飽線上徘徊
每個月不到800的生活費,任憑是幾線城市的大學生都是「捉襟見肘」的,吃飯、生活用品和通信、出行等基本開銷,再節儉也要六七百元了,而餘下的錢交個班費就沒了,這樣的大學生都調侃自己:根本不敢生病,不敢談戀愛!
800元到1500元——溫飽之餘,勉強可以滋潤一點
這個生活費水平的孩子,是可以實現「食堂自由」了,時不時地可以去吃個小炒,給自己打打牙祭,也可以每周和同學出去聚個會,但均攤花銷可不能超過一百。
1500元到2500元——精打細算後,過個「精緻」生活不成問題
一個月有兩千塊可以自由支配,怕是不少剛剛工作的「社畜」也就這個水平了,這些大學生可以給自己衣著和愛好花錢了,買自己喜歡的牌子,還可以去看看展,攢幾個月的錢就可以去旅遊。
2500元到4000元——吃得不錯、玩得不錯,還能買球鞋
一個月生活費的孩子,一般都是宿舍裡「大佬」級別的存在了,月末抱大腿蹭吃蹭喝都非他莫屬,而這樣的大學生一般都有個「燒錢」的愛好,比如買買球鞋、追追手辦。
5000元及以上——不知道這麼多錢怎麼花,好愁
一個月五千以上的大學生,一般花銷都不會考慮,「高處不勝寒」的他們只會感嘆一聲:這麼多錢該怎麼花啊,好愁!
其實,大學生應該給多少生活費,家長應該多方面考慮,一是孩子學校所在城市的物價,二是自己家庭條件如何,總之既不能虧待了孩子,也不能太養尊處優。
留言板話題:家長們,看完這5個檔次後,不知道你家孩子屬於哪個級別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