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犇:短期內新媒體不會完全取代傳統媒體

2020-12-14 大公財經

  大公財經5月31日北京報導(記者 劉福志) 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犇在「京交會」期間接受大公報和大公網聯合專訪時表示,新媒體已經慢慢成型,但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

  在提及版權保護問題上,李犇簡單介紹了華策影視的經驗,那就是通過傳統媒體銷售影視節目,兼顧向新媒體擴展。李犇表示,新媒體成型以後,版權會細劃到各個層面。因此,華策在版權控制上十分嚴格,包括合同管理等都有很多規範。

  李犇指出,無論是海外,還是在國內,新媒體發展都非常迅猛。但現在這兩個市場不可能完全取代,它需要一個過程。新媒體在成型,傳統媒體在維繫。這一格局對影視文化公司是一個機會,在依託傳統媒體的同時開發新媒體市場,更有利於影視節目向外推廣。

相關焦點

  • 王建宙:新媒體潛力無窮 但不會取代傳統媒體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建宙接受記者採訪,以「中國新媒體的未來發展」為主題與網友展開交流。在談到未來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時,王建宙表示,新媒體確實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他不認為新媒體會取代傳統媒體,新媒體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會和傳統媒體並存。
  • 梁國標:新媒體不會取代傳統媒體 但位置將變重
    主持人:大家比較悲觀的一個原因就是網際網路,新媒體,我不知道您作為羊城晚報的老總,有沒有感覺到網際網路給報紙帶來的影響,是哪方面的影響?  梁國標:新媒體或者平面媒體或者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跟新媒體之間是互相補充,並行不悖的。要說影響,說到底它就是一個廣告之間把一個蛋糕或者是分去一點,但是實際上我認為是一個並行不悖的,也就是說你給我是一個補充,我給你也是一個補充。
  • 劉紅哿:香港短期內是不會被取代的
    現場圖集:香港論壇之圓桌對話網易財經12月16日訊 以「重建改革邏輯」為主題的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今日舉行,建銀國際研究部副主管及首席經濟師劉紅哿在香港分論壇上表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是不會被取代的。
  • 人工智慧時代:AI可能不會在短期時間內完全取代人類
    人工智慧不會消滅人類,但會重新定義經濟,創造許多新工作,並使一些舊工作過時或不再依賴於人類智能。 因此,為了順應這個未知數,從現在起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融合發展——《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的...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摘要:結合《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的西安旅遊之美」專欄的報導,比較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劣,提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路,著重敘述了如何推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旅遊的創新模式,並論述了進一步報導藍田「唐詩古道」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
  • 傳統媒體如何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目前在國內,新媒體市值超過600億,未來五年,國內的新媒體將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戶增長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長率發展。在新媒體廣告迅猛的發展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廣告總體上呈逐年萎縮和下降的態勢。傳播方式單一化劣勢愈發明顯:在新媒體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廣播、電視、報紙在傳媒界或是新聞界一直保持著「三足鼎立」的狀態,也長期擁有著主流媒體的地位和聲譽。
  • 英語詞彙:與新媒體相對的「傳統媒體」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英語詞彙:與新媒體相對的「傳統媒體」 2012-09-07 11:11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
  • 傳統媒體轉型讓人「心生悲憫」:理解新媒體的正確姿勢是什麼?-虎嗅網
    其實,把這種「頑固」全推到傳統媒體人身上是有失公允的,事實上,當今整個人類都有這種思維定式,甚至包括國外的雅虎、HULU,國內的愛奇藝、優酷這些所謂的新媒體,又何嘗不是以這種思維定式,照著傳統媒體的貓畫著新媒體的虎呢!只不過,一個是給傳統媒體加裝網際網路,另一個是給網際網路加裝傳統媒體,半斤八兩而已。
  • 新媒體藍皮書:用戶刷新聞取代等新聞 傳統媒體客戶端遇挑戰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楊月)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藍皮書分報告《2019年傳統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創新升級發展報告》指出,在國家層面的媒體深度融合政策和「學習強國」App現實的實踐示範效應的雙向外在推動下,當前我國大部分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方向性,但當下推動傳統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創新與轉型升級的動力,絕不僅僅外在地源於國家層面的媒體深度融合推動,更內在地源於傳統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遭遇到的現實生存挑戰
  • 傳統媒體的沒落和新媒體的崛起,是偶然還是必然,給我們有何啟示
    近年來傳統媒體在逐漸衰落,新媒體迅速成長。不久的將來新媒體必然將成為主流媒體,傳統媒體將被邊緣化。這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下面就此分析一下。傳統媒體的特點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組織形式。而新媒體的特點是,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組織形式。在自下而上的組織中,大部分決策權下放到中下層,最高層只負責組織的長遠戰略,和與組織長遠利益有關的重大事情,當部門之間發生爭執時,主要由他們自己協調解決。我們分析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特點。
  •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平移路徑建構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內容平移;技術;人才;管理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界定 (一)傳統媒體 欒春暉(2015)指出傳統媒體為了更好地轉型,應該將所有以渠道流量換取廣告收入為核心商業模式的媒體形態都叫做傳統媒體,無論其承載的載體是紙張、PC網際網路,還是APP客戶端,甚至是微信公眾號
  • 澎湃:藏著傳統媒體精神的新媒體
    和無數今日有感而發的評論員一樣,筆者的朋友圈也被邵總的《我心澎湃如昨》刷屏了,一些做傳統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集體掉淚,做新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表示軟文寫的還是很不錯的,不管各方勢力懷著怎樣的鬼胎,傳統媒體這次轉型的嘗試還是成功的開始了
  •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異同|20北大新媒體專碩真題解析14
    2020北大新媒體440 論述題2試闡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異同答題思路 需要知道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概念、特徵等,然後選取角度進行比較即可,可以用最常規的5W框架。接下來,我將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與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對比。1 不同傳播主體層面傳統媒體時代,傳播主體主要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傳播主動權、傳播內容決定權掌握在它們手裡,受眾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傳播過程是單向的、缺乏反饋的。
  • 新媒體or傳統媒體?新傳畢業生如何抉擇?
    周葆華:在實際就業的畢業生中,主要以去「泛媒體」行業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如快消、金融等)為主。隨著傳播格局發生的變化,去傳統媒體的比例越來越少,去新媒體、網際網路行業就業的比例日益升高。以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近三年內每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有200人左右,2013 年2014年進入傳統媒體機構的每年40多人,佔總畢業人數20%多。
  • 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不要藐視傳統媒體
    於是,在網上,各種各樣思潮泛濫,各種各樣亞文化流行,無數小團體在微信中匯聚,大家都躲在信息蠶繭裡抱團取暖,主流價值觀、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反而式微,在支離破碎的社會裡很難有社會共識,在網上爭吵不休,罵聲不斷。我想強調的是,不要藐視傳統媒體。
  • 面對突發事件:中國新媒體活躍度超傳統媒體
    面對突發事件:中國新媒體活躍度超傳統媒體  相比於五年前汶川地震時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以微信、微博等為主的新媒體在近期發生的松原地震中,已經演變成官民信息最快流動的平臺。  按照慣常的報導模式,傳統媒體記者依靠優勢媒介資源,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但空間上的距離讓傳統報導速度輸給了微信、微博,在傳統媒體記者無法到達開展報導的時候,人們已經立即通過微博等獲知現場情況,不少人用微信來轉達平安,新媒體手段在短時間內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 借勢微博,傳統媒體新媒體已融合
    傳統媒體新媒體無分彼此  三月是「兩會」的季節。兩會在3月召開的慣例,始於1985年;而每年全國政協均在3月3日、全國人大在3月5日開幕,則從1998年開始。
  • 新型媒體是否已經取代傳統媒體
    1、新媒體將成未來營銷活動主陣地,營銷比重將繼續加大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雙向傳播的特點使得用戶之間互動性更強,便於及時得到效果反饋。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營銷活動時,有助於建立品牌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繫,有效刺激購買慾望,營銷達到的效果也更易於評估。且新媒體用戶規模不斷擴大,覆蓋用戶主要以消費力強勁的中青年群體為主。新媒體平臺潛在的影響力提供了巨大的營銷價值,新媒體營銷將成為未來營銷模式主流,各行業將繼續加大新媒體營銷上的投入。
  • 紙質《紐約時報》將終結 傳統媒體被取代信號
    記者採訪了駐美國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記者韓曙,她說,這個時間應該不會很快來到,因為她昨晚還接到《紐約時報》的徵訂廣告,廣告上寫每年要幾十美元的徵訂費。起碼不會在一年內來到。   但時間是個小問題,重要的是,它向人們的閱讀習慣發出了一個信號,比如,擁有140餘年歷史的美國《西雅圖郵報》已宣布終止印刷版報紙的發行,而轉為完全的網絡版。
  • 崔清活:傳統媒體發展要藉助新媒體的力量
    政府部門代表、鳳凰網總部領導、知名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媒體代表等近300人參加活動,共同見證鳳凰山東發展的新起點。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存,發展迅猛的同時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在越來越多樣化的傳播環境下,媒體自身的角色定位就顯得更加重要。鳳凰山東上線一周年慶暨資源推介會現場,專家學者就「新的傳播環境下,媒體角色定位的問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