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是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的紀念日。為紀念這一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時刻,2016年12月23-25日,「船政與中國近代化啟航——紀念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專題研討會在福州馬尾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史學會、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福州市馬尾區人民政府承辦。來自海內外的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共提交學術論文40篇。
會議開幕式上,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戰勝,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文明辦主任劉志堅,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長曲愛國先後致辭,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福建船政在推動中國近代化、工業化,開創近代海軍建設、探索近代軍事教育等方面的肇始之功,以及福建船政求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不懈探求。王建朗指出,在當時環境下,福建船政的創辦是成功的,但局部的成功不足以改變整個國家的頹勢。福建船政走過的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不僅是中華民族在近代起步與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縮影。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處長杜繼東主持主題報告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虞和平研究員、臺灣大學的沈冬教授、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的劉傳標研究員、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的楊曉丹研究員、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陳悅研究員分別作了報告。虞和平研究員指出,從企業、洋務運動和現代化層次上,福建船政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沈冬教授從具體考證福建船政創辦人沈葆楨的影像入手,刻畫了沈葆楨創辦福建船政的事功。劉傳標研究員認為福建船政在近代兵制、海上求助、採礦築路、職業教育等方面開啟了近代中國現代化的轉型,並在培養近代工礦業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先驅作用。楊曉丹研究員高度評價了福建船政對於中國近代海軍的歷史性貢獻。陳悅研究員則從福建船政首屆外堂生入手,探討了船政後學堂在海軍教育上獨樹一幟的教育模式,及其在培養近代海軍人才方面的重要貢獻。
在隨後的分組討論中,與會學者圍繞船政的成就及其影響、船政人物及其貢獻,船政與臺灣、船政與中西文化、船政與海軍海權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學術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既進一步釐清了福建船政的歷史功績,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深化船政研究的方向。
會議閉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研究員作學術總結。他認為,此次會議的專家學者來自各個學科領域,是一次跨學科的盛會。在學術上的開拓和推進可以概括為「三船三海二化」,即在船政、船政人、船舶、海軍、海防、海權、近代化與科學化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福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馬尾區代區長陳曾勇致閉幕辭。他指出,船政文化是福建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驕傲,此次研討會圍繞「船政與中國近代化啟航」的主題,成功地達到了交流成果、溝通感情的預期目的,必將促進船政文化研究的新發展。
舉辦紀念福建船政創建150周年專題研討會,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更重要的是為了在新時代傳承船政精神。福建船政創建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是年,左宗棠、沈葆楨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此後,福建船政快速發展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近代教育之發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平臺。福建船政培養的大批傑出人才在中國近代史上如群星璀璨,引領風騷近百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福建船政創造的輝煌業績和由此孕育的船政文化,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相契合。舉辦紀念福建船政創辦150周年專題研討會,進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船政文化,深入探討福建船政與中國近現代化之間的歷史關聯,對於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培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議議程
開幕式 時間:12月24日 下午14:00—14:30 | |
主持人 | 議 程 |
福州市馬尾區 領導 | 1.中共福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蔡戰勝致歡迎辭 2.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文明辦主任劉志堅緻辭 3.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致辭 4.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長曲愛國致辭 |
主題報告 時間:12月24日 下午14:50—15:5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報告題目 |
杜繼東 | 虞和平 | 論福建船政局的成與敗 |
沈 冬 | 追尋祖先的容顏——沈葆楨圖像考論 | |
劉傳標 | 福建船政人的南海經略 | |
楊曉丹 | 「足為海軍根基」:船政對中國近代海軍的歷史性貢獻 | |
陳 悅 | 船政後學堂首屆外堂生初探 |
分組討論
A組第一場 時間:12月24日 下午16:10—17:5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黎志剛 | 盧美松 | 船政文化開啟我國現代新風氣 | 趙國輝 |
金 智 | 福建船政與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 | ||
林櫻堯 | 福建船政是中國工業化的開路先鋒 | ||
黃松平 鄔海明 | 晚清軍事技術發展策略的調整與福州船政局的成就 | 戴海斌 | |
嚴 鵬 陳文佳 | 福州船政局與中國工業文化之發軔 | ||
餘 鍇 | 抗戰時期的馬尾海校——以民國報刊中海校學員著述為中心的考察 |
A組第二場 時間:12月25日 上午8:00—9:4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鍾少異 | 鄭劍順 | 嚴復的海權觀及海軍建設思考 | 肜新春 |
沈 駿 | 沈葆楨的家事 | ||
戴海斌 | 「兩收海軍餘燼」:甲午、庚子時期沈瑜慶事跡鉤沉 | ||
劉峰搏 | 陳紹寬的航母夢考論 | 楊濟亮 | |
孫建軍 | 劉步蟾與東鄉平八郎還真的是「校友」——兼談馬幼垣先生所謂劉步蟾「逃考」問題 | ||
孫 鋒 | 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史事考 |
A組第三場 時間:12月25日 上午10:00—11:3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賀永泉 | 趙國輝 | 福州船政局與臺灣事件中的淮軍東渡 | 馬陵合 |
楊濟亮 | 福建船政精英在臺事功述論(1874—1894) | ||
卞 梁 | 閩江文化帶視閾下的榕臺貿易考論 | ||
潘 健 | 1899年福建船政人的日本考察 | 張 煒 | |
吳 妍 |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中日海軍教育對比——以1912年以前的馬尾船政學堂和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為例 |
B組第一場 時間:12月24日 下午16:10—17:5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張 侃 | 沈 巖 | 福建船政對民族復興之路的探索 | 應俊豪 |
張 煒 | 福建船政與中國的海權意識 | ||
左立平 | 船政學堂的創辦對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意義 | ||
何耀光 | 船政興衰與近代中國海防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現代化視角下的歷史詮釋 | 石國進 | |
楊志榮 | 福州船政與近代中國海軍的創建 | ||
趙海濤 | 步履維艱——船政造艦在晚清海軍界的地位變遷與失敗成因 | ||
B組第二場 時間:12月25日 上午8:00—9:4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左立平 | 馬陵合 | 海防經費的另一面——沈葆楨與左宗棠在外債問題上的矛盾 | 李 玉 |
張 侃 | 海洋秩序變遷、福州船政局與1876年的《救護遇險船隻章程》 | ||
石國進 | 技術理性:福建船政的遺產與遺落 | ||
沈天羽 | 中西空間文化的匯流與探索——以1868年的福州船政局為例 | 金 智 | |
林 鍵 | 福建船政中樞機構建築布局理念 |
B組第三場 時間:12月25日 上午10:00—11:30 | |||
主持人 | 報告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沈巖 | 李 玉 | 近代中國的「速度」散論——以輪船、火車為例 | 何耀光 |
應俊豪 | 民初廈門船塢交易案及其背後運作情況 | ||
肜新春 | 清末船政的現代化轉型與績效分析——以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為例 | ||
於文浩 | 近代中國民間經濟外交觀念的發展演變 | 沈天羽 | |
王 鶴 | 關於橫須賀造船廠的日法海軍技術合作動向變化及分析 |
閉幕式 時間:12月25日 上午11:30—12:00地點:臥龍山莊二層聚賢廳 | |
主持人 | 議 程 |
福州市馬尾區 領導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虞和平作學術總結 2.福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馬尾區代區長陳曾勇致閉幕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