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看一本專說嶽飛的書,裡面說嶽飛身上的字是「盡忠報國」,後來不斷被各種文獻和影視劇洗腦,逐漸接受了「精忠報國」的說法,嶽飛背上,究竟刻的是什麼字?
嶽飛一直是民族英雄,最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我們從小就知道嶽飛是非常愛國的,在嶽飛年輕的時候嶽飛的母親就在嶽飛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可是歷史上嶽飛的母親真的給嶽飛刻字了嗎?如果刻字的話刻的是什麼字?為什麼一般人都讀錯了?
嶽飛被平反後,嶽飛的孫子嶽珂多方收集資料,將嶽飛的光輝事跡編寫成《金陀粹編》和《金陀續編》,共58卷。這是有關嶽飛的文字作品第一次問世,為後世研究嶽飛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金陀粹編》和《金陀續編》中,並沒有提及嶽飛後背上刺有文字,也沒有提到「嶽母刺字」的故事。
《嶽飛傳》中第一次提及嶽飛背後刺有文字:「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這四個字在史書中正式露面,是嶽飛面對冤獄,憤而撕破衣裳,將背部展示給主審官(飛裂裳以背示,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以明心跡。
如果單說詞彙,兩個詞都沒錯。這個「精」的意思,是專一、深入,比如精深、精誠、精湛、精忠。而「盡」的意思是全部用出、竭力做到,比如盡心、盡力、盡職、盡忠。不管是哪個都沒錯,但嶽飛背上的刺字,的確是「盡忠報國」。
可是為什麼會有兩種版本呢?根據史學家研究嶽飛背後確實是紋的「盡忠報國」,但是因為宋高宗表揚嶽飛的時候曾經只做了一個「精忠嶽飛」的旗子。這在《宋史·嶽飛傳》中有明確的記載。「(嶽飛)入見,帝手書『精忠嶽飛』字,制旗以賜之。」
清朝以後,嶽飛背上的「盡忠報國」在民間逐漸演變成了「精忠報國」,而當代描寫嶽飛的評書、影視、歌曲,更是繼續「以訛傳訛」,擴大了這個「錯字」的影響力。今天的杭州嶽飛墓和湯陰嶽飛廟前,我們都能看到最正宗的四個字:盡忠報國。這四個字,刻在嶽飛的背上,也刻在我們民族的脊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