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實就是對父母過度控制的反抗,是孩子被壓抑的生命力的頑強抗爭。
有時候這種反抗因為父母的強大而難以奏效,但會延遲到未來的某個時段一下子爆發出來。
我在美國認識一個朋友,他從小就顯露出數學天分,父母早早送他去學奧數,他的童年和少年的業餘時間幾乎都是在做題中度過的。
他說父母不允許他浪費一點兒時間,把他每天的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比如早晨起床只有十分鐘穿衣、洗臉、刷牙的時間,每天的晚飯必須在十五分鐘內吃完。
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設定了一系列的目標,包括近期目標、遠期目標,細分為一年、三年的目標,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目標,其中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考到哪所學校,要爭取得到哪些獎項,等等。
他在奧數上得獎無數,曾代表中國參加奧數競賽,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因此上大學時國內各大名校任他選擇。上大學後母親特意搬到學校所在的城市租房與他同住,不讓他在學校住宿,以便於管理他的學業和生活,他說那時只要一下課,媽媽的電話馬上就打進來,他所有的校內、校外活動他媽媽都了如指掌。
大學畢業後他申請到美國留學,父母這次鞭長莫及,沒法監管他了,而他從此開始放羊了。
他的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律己甚嚴,對學生要求也高,他感到壓力很大,很不喜歡,半途自己申請轉了系。
同學四五年就讀完的博士學位,他用了八年才讀完。然後做了一個博士後又一個博士後,天天晃晃悠悠地混日子,得過且過。
博士後的薪水夠自己吃飯就行,既不去找工作,也不為未來打算,女朋友談著談著就散了,他也無所謂,閒暇時間就在網上玩遊戲、下棋、泡論壇。
父母來美國探親看到他虛度光陰的樣子痛心疾首,跟他講他同學在國內都如何有出息,讓他振奮起來。他當著父母的面不說話,任父母教訓,但是從此以後再也不邀請他們來美國了。
偶爾打電話回去,父母只要一談到工作、前途的話題,他馬上就掛電話。
他曾開玩笑一樣地跟我們一幹朋友說:
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分秒必爭地學習和生活,一直都有個目標在前面等著,現在我就要換一種方式過日子,要浪費時間地、毫無目標地活著。
他的父母曾經很為他們的育兒方式自豪,認為是他們的精益求精的時間管理模式造就了孩子的輝煌成績,他上大學後周圍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他家讓他父親監督輔導。但是他父母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孩子的內在因為這種教養方式失去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他的自我、他的主觀能動性都被壓抑了。
當父母企圖操縱孩子的時間時,如果父母過於強勢,或者孩子的內在不那麼強大,孩子就會屈服,會聽從家長的安排,這樣的孩子在求學階段表現優秀,沒有「浪費時間」,可是等到該他自己安排時間的時候,像上面那個孩子一樣,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反之,那些內在比較強大的孩子,小時候不聽話,強烈反抗父母的控制,雖然當時成績不夠好,但是他的內在自我被自己保護了,得到空間成長,這樣的孩子的後續發展往往會很好,因為這些孩子的人格比較健全。
這些沒有具體指標可以驗證,卻決定了孩子成年後生命的質量。
香港學者梁文道曾說: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