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SCI科研論文發表,星標/置頂公眾號
不再錯過任何一個發表SCI的機會
來源:科學網
作者:廖俊林
有人對我建議摘要先寫中文版,後譯為英文提出異議,認為可以直接寫英文摘要。我很長時間都沒有用中文寫過摘要或者論文了,當然是可以直接寫英文摘要的。我的大部分讀者不具備直接寫英文摘要的能力,所以我才會那樣的建議。
就英語水平掌握而言,有兩個相對比較鮮明的境界,一是中文思維,英文表達,其日常表現在講出來的英語生硬遲疑,常識性的錯誤累教不改,許多時候被人喻為中式英語。第二是英文思維,英語表達,這類人不一定講完全地道的英語,但可以隨意跟人用英語交流,不存在交流障礙。如果你需要例子,在網上搜索「方舟子」「Maddox獲獎宣言」,即可對第一種境界產生難以磨滅的印象。成龍跟外國演員合作拍了很多片子,如果你看過一些,就不難對成龍的英語形成第二種境界的印象。
如果你還想要更多的區分境界的標誌,我可以列舉下面的例子供參考。你在一天內能消化30—50篇專業文獻,那麼恭喜你,你處於第二種境界;如果別人對你講英文,你總是聽不懂第一句話,對不起,你處於第一種境界;如果你夢中講英文,那麼恭喜你,你即使沒有完全達到第二種境界,也處於臨界點了;如果你下筆就犯英文的常識性錯誤,而且這樣的錯誤就你的知識水平而言,不應當犯,對不起,你處於第一種境界。絕大多數的人,稍微反思一下,其實不難判斷自己的境界的。
這種境界的區分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你應當用什麼語言寫作。
如果你處於第一種境界,就絕對不要直接用英語寫作,除非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練習——我高度懷疑此種練習是否對學生有益。直接用英語寫作是自討苦吃,會產生很多的壞習慣,寫作效率極為低下。
思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有的作者並不用筆或者鍵盤寫作,而是錄音,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最有連續性的思維記錄。當我們使用鍵盤或者筆的時候,我們敲字與寫字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維的速度,而語音記錄,可以大幅提高寫作速度。當然,最終還得有人把記錄下的語音轉化為文字。
我們在寫作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可能打斷思維過程,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你不會中英文盲打,我也同樣地建議你不要用電腦直接寫作,你需要用相對成本低廉而又能獲得更快速度的寫作方式,以保證思維的連續性。
如果你處於第一種境界,卻試圖用英文寫作,你的思維就完全沒有連續性,因為你每寫一句話,就在大腦中把它思維出來——用的當然是中文,然後把它譯為英文,在現實生活中,你的這種低速語言處理模式導致了你犯簡單的文法或選詞錯誤,也極大地限制了你的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因為你在閱讀英文材料的時候,相比一個已經形成英語語言中心的人,你要花起碼三倍的功夫去理解原文的意思——還經常把原文理解錯了。
無論你是否把中文寫出來,你如果用中文思維,你的英文寫作就脫離不了漢譯英的模式。與其讓寫作過程打斷思維過程,還不如維持思維的連續性,留下專門的時間來進行系統地漢譯英過程。你強行用英文寫作,就會發現不時地前言不搭後語,那是思維過程被不停地中斷留下的後遺症。
如果你先用中文寫作,其後再譯成英文,你就在做類似於分工合作現代管理。舉個例子來說,我要做三個鏡框把三幅畫掛在牆上,這個過程涉及兩個大的步驟,一是做鏡框,二是把它們掛在牆上,使用的工具大不相同,掌握的技巧也不一樣。有兩個選擇,一是每做一個鏡框就馬上把它裝畫掛起來,二是先把三個鏡框都做好,然後把畫一一地掛起來。你會怎麼選擇?
難道那不是很明顯麼?都會先做鏡框,然後統一掛畫上牆。生活中並不所有人都遵循效率原則,還會有不少人做一個鏡框掛一幅畫。人類歷史上數萬年都沒有窺破這一奧秘,一旦窺破,分工原則就差不多創造了現代工業與現代社會。你身處第一境界,強行用英文寫作,就相當於回到中世紀的生產方式,其產品質量差,生產過程沒有效率。
強行用英文寫作會留下不少壞習慣。
我強調八股文的捆綁性、壓抑性、與缺乏彈性,這些貶義的另一面是紀律性。在一百多年前,論文差不多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自由的代價是交流效率的低下,我想知道作者是怎麼做實驗的,他卻只告訴了我結果,我只想知道結果,卻不得不通讀全文,才能找到分散在各處的結果。八股的框架產生約束與紀律,免得大家隨意地寫作。在趕鴨子上架的過程中,你的散漫的天性就會完全發揮出來,鴨子上不架,你就會把架子一次一次地鋸短,直到整個架子變成一塊板,鴨子不費力就上去了。
在你譯不出相應英文時,你會回去修改你的中文思維,試圖用一個你能譯得出來的方式給替代了,在此過程中,你就不會注意到你的中文思維與原有的思維漸行漸遠,直到脫離了本意。這種漂移過程,即使是對英文的學習,也是不利的,因為你習慣於就坡下坎,而不是知難就上。知難就上是學好一門第二語言的根本精神。回到我對英文寫作的建議上來。
你的第一要務是寫好中文摘要或者內容。
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滿意了,導師也覺得很恰當,這就構成了你的英文摘要或者內容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容變更!你在翻譯過程中絕對不要因為難譯而轉而回去變更原來的中文基礎,這是紀律、訓練、與性格品質的塑造。你的英語能力就在知難而上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這無疑又跟我此前強調的一個原則相衝突,那就是如果難譯,那多半是原文有問題,寫得本來就稀裡糊塗,語義不清,所以才難譯。你又在這裡強調不得修改原文,那不叫我們無所適從麼?
這二者其實是非常協調的。在你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會碰到難譯的句子,此時你需要一個判斷,那就是回去查看原文,看是否原文足夠精確沒有歧義地表達了自己,是否避免了模糊的概念,是否簡化了複雜的句式,如果原文非常清楚,你就不要因為翻譯上的困難而修改原文。你如果針對原文進行修改,你的修改原因不是為了好譯,而是為了符合應用文的寫作原則,寫好文章是本,譯出英文是末,切莫本末倒置。
這裡我們又回到何時用英語寫作的問題上來,我所強調的,是寫作本身的目的。寫作的目的是交流,交流要講究效率與準確性。在你的寫作訓練中,不能忘記這個基本目標。決定你何時用英語寫作的,應當看是否能有效地達成寫作的目標。你如果思維本身不清楚,無論英文水平多高,都不可能寫出有水平的應用文來。
英語掌握境界不夠者,切莫急功近利走英文寫作的捷徑——你如果用中文思維,這個捷徑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你脫離不了先寫中文後寫英文的本質,區別在於你是否有效地進行這個過程而已。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內容僅做學術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先與微信號lunwenfb666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特別推薦:
課程大綱
小白如何融入實驗室
理工SCI論文有幾種類型
SCI論文發表有多重要
了解SCI論文發表全過程
如何快速寫出第一篇論文
掃碼下方二維碼,1元即可報名公開課~
特別提醒:掃碼進群可以領取前5次課程的回放和PPT講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