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裡,失敗家庭的標配只有一個,那就是「窮」。但是,隨著物質生活日漸寬裕,當下的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那些被「窮」掩蓋了的家庭問題,漸漸的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人們討論的核心。而失敗家庭,也因此有了它的新「標配」。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捋一捋,當代的失敗家庭的四種新標配:
曾經有個媳婦跟我抱怨,她和老公結婚已經一年多,自己也已經懷了寶寶,很快就要出生。但是,婆婆天天賴在她家裡,每天都要給兒子端完洗腳水,伺候好兒子上床才肯回她自己家。平日裡,在家裡橫衝直撞,圍著兒子團團轉,把她這個媳婦當空氣。
一點家務活都不肯讓兒子做,哪怕兒子主動要去洗個碗,她都要阻攔,自己把碗搶過去,邊洗還要邊含沙射影的說一些話,大致的意思就是做家務的男人沒出息,賢惠的妻子應該對家務大包大攬!
因此,她跟老公吵了無數次架,跟婆婆也是三天兩頭的慪氣,甚至威脅著要打掉孩子離婚。結果,婆婆最多回家住一個星期,然後又若無其事的過來,繼續賴著不走。她老公對此也是半推半就,雖然經常也對媽媽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但是,更多的時候很享受媽媽給自己的這些服務。
雖說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是,婆婆過度參與兒媳、兒子家庭事務的情況,可以說非常普遍的存在於80、90後組成的新家庭裡。這些婆婆們,由於和自己的老公之間缺乏豐富的情感連結,所以,在陪伴兒子成長過程中,和兒子之間培養起了一些特殊的情感。甚至,有些母子之間,還保留著母親和嬰幼兒孩子之間的那種毫無界限感的感情。
毋庸置疑,這種不恰當的母子情感,肯定會嚴重影響新婚夫婦之間感情的構建。一些母親,甚至會對兒子和兒媳之間的摩擦幸災樂禍,並趁著兒子、兒媳慪氣的機會,私下裡責罵兒媳,討好兒子,離間兒子、兒媳之間的情感。
有這樣一個粘著兒子的婆婆存在,除非兒子、兒媳都具備著超人的情商和智商,不然,整個家庭都將走向畸形,甚至是分崩離析。
當代家庭的女主人容易情緒化,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趨勢。導致這種趨勢的因素有很多,詳細的表述可能一兩萬字都打不住。大致可以說,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男多女少的社會現實;二、西方女權主義的傳入與嬗變;三、舊的婚戀觀的徹底退出,新的婚戀觀還沒有成型;四、婚後社會角色的巨大轉變,以及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
這種情緒化的傾向,首先會導致家庭氛圍緊張,而且難以調解,可以幾年、十幾年如一日的存在著,不發生任何變化;其次,會導致她們對下一代進行情緒榨取,通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情緒上的需要,進而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心理扭曲。這種扭曲往往在孩子青春期之後,開始以心理行為問題的模式爆發,不經幹預的話,會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是一生;第三,成為丈夫遠離家庭生活(缺位)的重要誘因,也會成為丈夫後期想回歸家庭生活的最大阻力。而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會導致她們更加的情緒化;第四,讓她們自己也無法體驗到穩定的幸福。
在情緒化妻子的折騰之下,家庭的大部分功能無法體現,新的功能也無法得以建立。
這種情緒化造成的影響,還有極大的可能性成為「家族魔咒」,在後代中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有些男人,在外面可謂是叱吒風雲,但是,一旦回到家裡面對情緒化的妻子,或者一些家庭矛盾時,往往就會表現的優柔寡斷,畏首畏尾。有的甚至做起縮頭烏龜,要麼裝聾作啞,要麼一走了之。
在面對伴侶時容易表現的懦弱,這是男人的本性。在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之前的幾百萬年歷史中,所有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如此。但是,在文明社會中,男人有著幫助妻子再社會化,把社會規則引入家庭中來的責任。但是,在當下的社會中,「三從四德」已經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新的被普遍接受的家庭規則還沒有形成。對於大部分男人來說,又沒有獨自建立符合自己家庭現狀規則的能力,所以,這也導致很多男性在家中,面對妻子的情緒時顯得束手無策。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男人就容易選擇逃避。他們的缺位,不但使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關愛與指導,更會導致妻子獨自承擔大部分家庭的壓力,而更加的情緒化。
當下社會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心理上沒有斷奶的「媽寶男」,在婚後依然對自己的母親有著強烈的依賴。或者,把自己的妻子當成自己母親的替代品。他們不但不能幫妻子分擔家庭責任,反而其本身就很容易成為家庭的累贅。
丈夫缺位的家庭,肯定是不完整的。許多家庭中,表面上是妻子過度焦慮、情緒化導致的問題,背後的根源往往是因為她有一個懦弱,無法承擔起丈夫、父親責任的男人。
看到失敗的家庭會有這個「標配」,很多人可能心存疑惑。孩子「懂事」,難道不是好事嗎?許多年輕女性在結婚前都會許願,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有一個愛自己的丈夫,一個懂事的孩子。日常我們誇別人家孩子,也喜歡說,你們家孩子真懂事。那麼,孩子懂事,怎麼會成為失敗家庭的標配之一呢?
眾所周知,人類幼崽有著漫長的成長期,從生理角度來說,人類要到25歲左右,前額葉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而前額葉是人類大腦的「指揮官」,只有它成熟了,個體才有獲得完整的自我管控能力的基礎。
而前額葉功能的發展,僅僅靠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夠的,還需要不停的鍛鍊才行。而讓前額葉功能得到鍛鍊的唯一方法就是「試錯」。所謂的試錯,就是在遇到挑戰時,敢於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最終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顯然,懂事的孩子是那些最不敢「試錯」的孩子。他們往往以成年人的馬首是瞻,要麼嚴格按照成年人的指導行事;要麼在知道明確的規則之後,才敢做出自己的嘗試。
他們之所以不敢「試錯」,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包容和支持。尤其是情緒化的父母,只要孩子稍微犯一點錯,不管是不是合理的錯誤,都會引起他們大發雷霆,繼而對孩子進行各種懲罰。導致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時,很少主動嘗試,因為不主動嘗試,就很少會犯錯。因為很少犯錯,所以,才會看起來很「懂事」。
很少主動犯錯,也就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機會。
在諮詢中我發現,那些在成年之前很乖,甚至沒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在進入社會後,往往就會因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或者行為處事過於刻板,而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他們患上各種心理疾病的機率,要大大的高於那些曾經的「壞孩子」們。
所以,懂事的孩子,其實就是失敗家庭結出來的畸形的果實。有他們的存在,就說明他們所處的家庭就是失敗的家庭。
成功的家庭各有不同,而失敗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相似的。雖說我總結出了四種不同的失敗家庭的「標配」,但是,失敗家庭失敗的根源就在組建這個家庭的夫妻二人身上。是他們自己的不成熟、無知、不負責任,導致了整個家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