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敗家庭的四種新標配

2020-10-03 姜丁粽子

在過去幾十年裡,失敗家庭標配只有一個,那就是「窮」。但是,隨著物質生活日漸寬裕,當下的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那些被「窮」掩蓋了的家庭問題,漸漸的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人們討論的核心。而失敗家庭,也因此有了它的新「標配」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捋一捋,當代的失敗家庭的四種新標配

一、粘著兒子的婆婆

曾經有個媳婦跟我抱怨,她和老公結婚已經一年多,自己也已經懷了寶寶,很快就要出生。但是,婆婆天天賴在她家裡,每天都要給兒子端完洗腳水,伺候好兒子上床才肯回她自己家。平日裡,在家裡橫衝直撞,圍著兒子團團轉,把她這個媳婦當空氣。

一點家務活都不肯讓兒子做,哪怕兒子主動要去洗個碗,她都要阻攔,自己把碗搶過去,邊洗還要邊含沙射影的說一些話,大致的意思就是做家務的男人沒出息,賢惠的妻子應該對家務大包大攬!

因此,她跟老公吵了無數次架,跟婆婆也是三天兩頭的慪氣,甚至威脅著要打掉孩子離婚。結果,婆婆最多回家住一個星期,然後又若無其事的過來,繼續賴著不走。她老公對此也是半推半就,雖然經常也對媽媽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但是,更多的時候很享受媽媽給自己的這些服務。

雖說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是,婆婆過度參與兒媳、兒子家庭事務的情況,可以說非常普遍的存在於80、90後組成的新家庭裡。這些婆婆們,由於和自己的老公之間缺乏豐富的情感連結,所以,在陪伴兒子成長過程中,和兒子之間培養起了一些特殊的情感。甚至,有些母子之間,還保留著母親和嬰幼兒孩子之間的那種毫無界限感的感情。

毋庸置疑,這種不恰當的母子情感,肯定會嚴重影響新婚夫婦之間感情的構建。一些母親,甚至會對兒子和兒媳之間的摩擦幸災樂禍,並趁著兒子、兒媳慪氣的機會,私下裡責罵兒媳,討好兒子,離間兒子、兒媳之間的情感。

有這樣一個粘著兒子的婆婆存在,除非兒子、兒媳都具備著超人的情商和智商,不然,整個家庭都將走向畸形,甚至是分崩離析。

二、情緒化的妻子

當代家庭的女主人容易情緒化,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趨勢。導致這種趨勢的因素有很多,詳細的表述可能一兩萬字都打不住。大致可以說,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男多女少的社會現實;二、西方女權主義的傳入與嬗變;三、舊的婚戀觀的徹底退出,新的婚戀觀還沒有成型;四、婚後社會角色的巨大轉變,以及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

這種情緒化的傾向,首先會導致家庭氛圍緊張,而且難以調解,可以幾年、十幾年如一日的存在著,不發生任何變化;其次,會導致她們對下一代進行情緒榨取,通過控制孩子,來滿足自己情緒上的需要,進而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心理扭曲。這種扭曲往往在孩子青春期之後,開始以心理行為問題的模式爆發,不經幹預的話,會一直持續到成年,甚至是一生;第三,成為丈夫遠離家庭生活(缺位)的重要誘因,也會成為丈夫後期想回歸家庭生活的最大阻力。而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會導致她們更加的情緒化;第四,讓她們自己也無法體驗到穩定的幸福。

在情緒化妻子的折騰之下,家庭的大部分功能無法體現,新的功能也無法得以建立。

這種情緒化造成的影響,還有極大的可能性成為「家族魔咒」,在後代中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三、懦弱的丈夫

有些男人,在外面可謂是叱吒風雲,但是,一旦回到家裡面對情緒化的妻子,或者一些家庭矛盾時,往往就會表現的優柔寡斷,畏首畏尾。有的甚至做起縮頭烏龜,要麼裝聾作啞,要麼一走了之。

在面對伴侶時容易表現的懦弱,這是男人的本性。在人類文明社會出現之前的幾百萬年歷史中,所有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如此。但是,在文明社會中,男人有著幫助妻子再社會化把社會規則引入家庭中來的責任。但是,在當下的社會中,「三從四德」已經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新的被普遍接受的家庭規則還沒有形成。對於大部分男人來說,又沒有獨自建立符合自己家庭現狀規則的能力,所以,這也導致很多男性在家中,面對妻子的情緒時顯得束手無策。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男人就容易選擇逃避。他們的缺位,不但使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關愛與指導,更會導致妻子獨自承擔大部分家庭的壓力,而更加的情緒化。

當下社會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心理上沒有斷奶的「媽寶男」,在婚後依然對自己的母親有著強烈的依賴。或者,把自己的妻子當成自己母親的替代品。他們不但不能幫妻子分擔家庭責任,反而其本身就很容易成為家庭的累贅。

丈夫缺位的家庭,肯定是不完整的。許多家庭中,表面上是妻子過度焦慮、情緒化導致的問題,背後的根源往往是因為她有一個懦弱,無法承擔起丈夫、父親責任的男人。

四、懂事的孩子

看到失敗的家庭會有這個「標配」,很多人可能心存疑惑。孩子「懂事」,難道不是好事嗎?許多年輕女性在結婚前都會許願,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有一個愛自己的丈夫,一個懂事的孩子。日常我們誇別人家孩子,也喜歡說,你們家孩子真懂事。那麼,孩子懂事,怎麼會成為失敗家庭的標配之一呢?

眾所周知,人類幼崽有著漫長的成長期,從生理角度來說,人類要到25歲左右,前額葉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而前額葉是人類大腦的「指揮官」,只有它成熟了,個體才有獲得完整的自我管控能力的基礎。

而前額葉功能的發展,僅僅靠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夠的,還需要不停的鍛鍊才行。而讓前額葉功能得到鍛鍊的唯一方法就是「試錯」。所謂的試錯,就是在遇到挑戰時,敢於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最終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顯然,懂事的孩子是那些最不敢「試錯」的孩子。他們往往以成年人的馬首是瞻,要麼嚴格按照成年人的指導行事;要麼在知道明確的規則之後,才敢做出自己的嘗試。

他們之所以不敢「試錯」,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包容和支持。尤其是情緒化的父母,只要孩子稍微犯一點錯,不管是不是合理的錯誤,都會引起他們大發雷霆,繼而對孩子進行各種懲罰。導致孩子遇到困難和挑戰時,很少主動嘗試,因為不主動嘗試,就很少會犯錯。因為很少犯錯,所以,才會看起來很「懂事」。

很少主動犯錯,也就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機會。

在諮詢中我發現,那些在成年之前很乖,甚至沒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在進入社會後,往往就會因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或者行為處事過於刻板,而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他們患上各種心理疾病的機率,要大大的高於那些曾經的「壞孩子」們。

所以,懂事的孩子,其實就是失敗家庭結出來的畸形的果實。有他們的存在,就說明他們所處的家庭就是失敗的家庭。

結語

成功的家庭各有不同,而失敗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相似的。雖說我總結出了四種不同的失敗家庭的「標配」,但是,失敗家庭失敗的根源就在組建這個家庭的夫妻二人身上。是他們自己的不成熟、無知、不負責任,導致了整個家庭的失敗。

相關焦點

  • 德國家電品牌AEG「家庭品質生活新標配」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在不斷探索新時代的成功渠道,家電行業更是不斷向高品質生活場景轉型,致力於為用戶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多功能家電。德國家電品牌AEG作為領域中的先行者,發揮著德系工藝不凡的價值,成為了眾多家庭的選擇!
  • 一個失敗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現在的人誰不想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人人過的幸福,家裡有賢妻良母,有能擔當責任的丈夫,有一個乖巧的孩子。有的家庭很成功,孩子爭氣、工作順心、家庭和睦、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是又能有幾個家庭,能過著上等的優質生活,這樣的家庭,少之又少。
  • 《小歡喜》:一個幸福家庭的標配是什麼?
    三個家庭中,方圓和董文潔組成的家庭,像極了生活中萬千普通家庭,夫妻一輩子吵吵鬧鬧,卻又不離不棄,幫扶恩愛。方一凡雖然是妥妥的學渣,但性格開朗樂觀,懂得感恩和理解。 一個幸福家庭的標配,莫過於有個明事理的妻子,情商高的丈夫,還有樂觀感恩的孩子。 01 明事理的妻子 男一號方圓平時愛好養魚,養鳥,逗蟈蟈,工作上也不求上進。
  • 孩子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擺脫入園焦慮,家長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
    孩子入園焦慮,這是每個孩子在初入幼兒園時都會遇到的一種狀態,家長如果把它看的過於嚴重,把它想像成孩子需要翻越的深溝,那孩子也會把問題嚴重化和複雜化,進而導致入園失敗家長要想幫助孩子擺脫入園焦慮,一定不能有這四種心理。第一種心理是「掉以輕心」。有些家長會比較粗線條,覺得上幼兒園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針對孩子入園既沒幫孩子做好物質上的準備,也沒幫孩子做好心理上的準備。這會導致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心理上不適應脫離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產生分離焦慮,情緒上開始反覆,時而肯上學,時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久而久之,父母的心理也會面臨很大的焦慮和壓力。
  • 孩子有心理問題,家長會尋求心理諮詢嗎,做心理諮詢就是失敗?
    孩子有心理問題,尋求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就是失敗者嗎?這是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尤其是在中國,大家都特別愛面子,如果一個家庭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去尋找心理諮詢專業幫助,那絕對是一種弱者的表現,表明父母沒有能力,家長的教育失敗了。
  • 心理解答:我失敗、痛苦都是原生家庭害的嗎?
    原生家庭是近年來特別火的詞,因為這個詞特別適合甩鍋。只要有人覺得自己人生失敗,活得很痛苦,我們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原生家庭害的。有那麼一段時間,輿論一邊倒地譴責父母,有人甚至發文直指「父母皆是禍害」。有些諮詢師特別喜歡分析童年,分析原生家庭。因為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萬能公式,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只要代入原生家庭,他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答案。教育是問題發生前的前置預防,心理諮詢是問題發生後的後續處理。為什麼有人跟諮詢師聊了很久都沒有效果呢?因為這些諮詢師都是用教育的理論來指導心理諮詢。
  • 心理解答:我失敗、痛苦都是原生家庭害的嗎?
    原生家庭是近年來特別火的詞,因為這個詞特別適合甩鍋。只要有人覺得自己人生失敗,活的很痛苦,我們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原生家庭害的。有那麼一段時間,輿論一邊倒地譴責父母,有人甚至發文直指「父母皆是禍害」。但這也僅僅是從教育的角度看,如果從心理諮詢的角度看,這些觀點就都是錯的。因為心理諮詢是幫助來訪者認清問題,看清自己。以上觀點,全都是甩鍋式的外歸因,這種外歸因才是真正造成痛苦的根源。
  • 2020中考心理指導:四種鍛鍊心理素質的方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中考心理指導:四種鍛鍊心理素質的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越臨近大考,學生的精神狀態越發重要,考試其實就是在考狀態。狀態很差需要及時調整,這關乎考試的成敗。
  • 焦慮的「標配」人生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到年齡結婚,到年齡生孩子,相夫教子,這個標配即使到了這個女人半邊天的時代裡,人們的意識裡還是沒有改變。一個女人如果專注於事業而忽視了這一系列女人的標配,陪伴她的就總是寂寥,她總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壟斷教育的權威們扼殺了孩子的四種先天本性,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四種天性就是,主動學習的天性,創造的天性,交流感情的天性,不怕犯錯誤的天性,學習是人的天性,人有主動學習的天性,孩子的探索發現好奇心最強,就是學習的天性。
  • 四種心理壓力源,你知道嗎?
    挫敗源於阻礙你實現自己的需求和目標的事件。外部的挫敗源(所有這些都包含心理成分)包括失敗、喪失、工作中受到歧視、意外事故、延誤、交通擁堵、傷害性的人際關係、孤獨和孤立。此外一些內部因素也會阻礙你達到目標,包括缺少基本技能、身體殘疾、缺少自信以及其他所有自己設置阻礙你實現目標的障礙。            矛盾是另一種壓力源。
  • 心理測試:從四種花中選出你最愛的,測出你對愛情的奉獻度!超準
    心理測試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測試方法,它是指通過一系列手段,將人的某些心理特徵數量化,來衡量個體心理因素水平和個體心理差異差異的一種科學測量方法。心理測試(測驗)是指用科學設計的量表來測量觀察不到的人格結構,也被稱為潛變量測試。
  • 你還在把「原生家庭」當做失敗的藉口嗎?
    阿德勒說:「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 「標配人生」給你帶來了什麼?———愛彼嘉心理和您說
    ID:愛彼嘉心理很多朋友在人生中一直處於鬱鬱寡歡的狀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過上所謂的標配人生,而這個「標配人生」在各個階段,可能都會給你無窮的焦慮。只有這樣才是人生贏家,才能是過上標配生活,但多數人是達不到這樣的標準,那麼帶來的一定就是焦慮不安。很多人因為自己沒有達到這樣的所謂標配,就整天憂心忡忡,覺得自己過的很窩囊,是一個人生輸家。 其實,人生只是選擇不同,人生軌跡不同,如果你過上了你想要的生活,那麼也就不必要去羨慕別人所謂的標配人生。
  • 老公出軌後四種真實的心理揭秘
    男人都喜歡徵服,看到美貌的女子,內心都有征服和霸佔的心理,這種自私的欲望會讓男人很瘋狂,如果有的女孩子表現出順從和體貼,會徹底的倒在石榴裙底下,不能自拔。而夫妻之間由於生活的平淡而缺少這種美妙的感覺,所以很多男人都會鋌而走險選擇出軌。
  • 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出現,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更加複雜,關注單親家庭孩子,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心理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 四種方法教你快速調節心理、培養樂觀心態
    首先小士要跟大家說說如何進行心理調節訓練及如何培養樂觀心態,快速調節自己的心理。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遇到困難或不幸時,通常會產生一種受害者的意識,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勵或者補償,心理才能恢復平衡。但事實上,外界給予我們的力量是極小的,如果我們打算僅僅依靠外界給予的支持就想順利渡過難關,那只會成為我們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
  • 大學心理委員扮演四種角色 當好心理委員不容易
    「同學需要幫助時,我要成為一個依靠」   「心理委員」不算是個新名詞了。2004年,天津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設立心理委員(本報2005年1月19日報導),全校1000多個班級心理委員上崗。此後,許多高校設立了心理委員。這些心理委員是怎樣產生的,在班裡開展了哪些工作,遇到了什麼問題呢?
  • 「心理」四種表揚,養出優秀孩子
    四種表揚,養出優秀孩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在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寫道,「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不能隨意用。」孩子的協作能力是未來應對社會的重要能力,當孩子積極參與家庭勞動、學校比賽、社團活動時,父母應抓住機會大加讚賞。孩子正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和社會能力,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讚賞孩子參與過程中的付出,而不計較最終結果。尤其在比賽中面對壓力和競爭時,要著重表揚孩子的勇氣和魄力。
  • 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墨菲定律:與錯誤共生,迎接成功(1)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眾所周知,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但是如果你從未做過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嘗試,那麼發生錯誤在所難免。發明家不僅不會被成千的錯誤擊倒,而且會從中得到新創意。在創意萌芽階段,錯誤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現實生活中,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真是的,又錯了,真是倒黴啊!」這就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逃避「倒黴」「「失敗」等,總是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