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講記(四)丨遠離諸幻,覓心了不可得

2021-02-26 六塵清靜

《圓覺經》是佛陀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講述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的方法。也就是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和修止、修禪、修觀的方法。

這部經文適用於已有一定基礎的佛弟子精進修行。佛弟子入門後,對佛教基礎知識已有一定積累和體悟,並想要更進一步者,可研習《圓覺經》。

在佛陀分別回答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提問後,普眼菩薩站起來,頂禮佛陀後,也提出了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眼菩薩問: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祈請您為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位菩薩和大眾,以及末世的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的次序。普眼菩薩一連提出了三個重要問題:如何正確思惟?怎樣才能真正住持正法?眾生未能獲得開悟,應該用什麼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

世尊!如果眾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當的思惟,即使聽了您宣說的這些三昧正定,他們心中仍然會迷惑不清或摸不著頭緒,仍然無法悟到圓覺的道理。祈請佛陀您大發慈悲,為我們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指明一條方便的道路。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佛陀說,各位新學的菩薩和末世眾生啊,想要求得如來清淨圓滿菩提心的話,就應當堅持正確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

首先,要依靠如來奢摩他修行,也就是要從止息妄念入手,堅持遵循佛教教義規定的禁條和各項戒律,和修行高深志同道合的人友好交往,安處靜室,結跏趺坐,專注思惟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現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即四種自然元素聚合而成的。

在身體中,我的所謂頭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汙垢,都屬於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於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於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是因為有呼吸的作用,它屬於風元素。

所以,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彼此之間是各自分離的,我們妄自稱為「身」的這個東西,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聚和而成的相狀,所以,「身」實際也是一種幻化之相。由於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緣和,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六種人體器官和由此產生的精神現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一個為內,一個為外,內外合成,組成了假名為「身」的這個東西。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這裡的「氣」是指能量,也就是我們過去所造諸業產生的業力。業力作用於現在的色身之中,就成為了能夠知覺和思惟的「心」。當然,這個心只是個假名而已,也是虛妄不實,不能執著的。

關於「覓心了不可得」的典故,禪宗二祖慧可大師與達摩祖師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公元520年),菩提達摩從南天竺經南海來到少林寺,弘揚禪法。

慧可在少林寺見到達摩禪師之後,達摩祖師一心端坐面壁,從未開口教誨。慧可心中暗暗安慰自己,「古人為了求法,有的敲骨取髓,有的刺血濟貧,有的投崖飼虎。古人尚且能夠如此,我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一年,十二月初九的夜晚,天降大雪。達摩禪師依然如故在石室中面壁。慧可便在達摩門外,堅立不動,一直站到天亮,早己經積雪過膝了。達摩收功後,打開石室大門,鵝毛大雪仍飄個不停,一眼看見慧可站在雪中,問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慧可滿含淚水,虔誠地祈求說,「只希望大師慈悲為懷,大開甘露不二法門,廣度眾生。」達摩答道,「眾佛之所以成佛的無上妙法,就是經歷劫難,仍精於求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小德小智,怎麼可能獲得真正的大乘佛法,除非天降紅雪「,說完把室門輕輕掩上。

慧可沉思之後,竟然做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為表自己願意捨身求法之決心,用刀砍下了自己的左臂,鮮血染紅了雪地。達摩禪師見此情景,深知這就是法器,於是,對慧可說,「立雪齊腰、斷臂求法,足見你的求法之心,現在你有什麼問題,說吧!」

慧可問:「我現在心很不安,乞請您給我安一安。」達摩禪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沉默許久,「我找心好久,但找不到」。達摩禪師答,「我己經幫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突然就領悟到了禪師所說的「真乘」含義,師徒二人相視無語。這就是「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

從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明白:「覓心了不可得」才是正確的對待「心」的態度,才是真正的最上乘佛法,也才是我們應有的正確思惟。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各位菩薩,剛才所說的這個虛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境作條件,就不可能存在。因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由於因緣和合才生起我們的「色身」,因此一旦四大元素一一分解,不但色身不在,依附於色身的 「心」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各位菩薩,由於眾生虛幻的色身不復存在,所以幻心也就隨之消滅;幻心一旦消滅,幻塵也就不復存在;幻塵消失,幻身也就不復存在;幻滅被滅掉後,那個能夠滅幻的真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才能常存不滅。

就好比用乾淨的布去擦拭鏡子,當鏡子上的汙垢全部擦拭乾淨後,鏡子的光澤就會再現,鏡子的本來面目也因此得以恢復。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各位菩薩,你們應當知道,一切身、心都是幻垢,只有把這些幻垢偏見永遠消滅,才能重現十方清淨。

這段經文是說,剛剛講到的永滅幻垢的問題,就好像清淨的摩尼寶珠,本身的質地晶瑩無暇,所以能夠映照五種顏色,隨處顯現。可惜那些愚痴的人,見到了摩尼寶珠,就以為它所映現的五種顏色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認為摩尼寶珠本來就是這五種顏色。

關於摩尼寶珠,佛經中一則典故。佛陀在靈山會上說法,手中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四方天王看後,分別說出了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佛陀將寶珠收回後,又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約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現在手中根本就沒有東西,哪裡有什麼寶珠呢?」

佛陀嘆了口氣,說:「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辨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呀!」四方天王聽後皆有所悟。


所謂摩尼寶珠,代表的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凡夫眾生,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其實世間財寶,虛而不實,「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珍珠瑪瑙,金銀鑽石,誘惑眾生生起貪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教訓俯拾皆是。人們倘若能夠以追求世間財富的精神,去開採內心的真實寶藏,也就是光華不變的摩尼寶珠,這種精神才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各位菩薩,圓滿覺悟清淨本性顯現於身心,會隨處相應。但愚痴的人說,清淨圓滿覺悟,是真實不虛而存在的,身心自身的相狀也是真實不虛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才使他不能遠離幻化。因此,佛陀指出,身與心都是幻垢,能夠對治而遠離這些幻垢的,才能稱得上是菩薩。幻垢消除乾淨了,也就沒有所謂對治幻垢以及幻垢的名稱了。

在這裡,佛陀的意思是,當我們以清淨圓覺之心去除了無明妄執之後,千萬不可再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清淨圓覺之心。就好像佛經中說到的竹筏的故事一樣。

有一個人被歹徒追趕,來到了一條大河邊,河流湍急,根本無法遊過去,河上沒有橋也沒有船,他只好暫時躲藏了起來。等歹徒們走遠後,他想想一定得趕緊設法過河,於是動手做起了竹筏。竹筏做好後趕緊划過河去。

「好險啊!要不是這隻竹筏,恐怕我現在已經落入賊手!」於是,他倍加珍惜這隻竹筏,背著竹筏繼續前行。可是竹筏太重,導致前進速度很慢。其後追兵趕到抓住了他。此人非常悔恨,感嘆道,「救我者竹筏,害我者亦竹筏也。」

由此,佛陀在《金剛經》也一再強調,法不可執,執則添累。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所說的法,最終是要眾生去除執著,就像是渡我們過河的竹筏一樣。法尚且不可執著,何況其他呢?

相關焦點

  •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圓覺經原文唐佛陀多羅譯金剛藏菩薩章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圓覺經》又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經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第一集(1)
    >  這個因緣,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學習、討論,乃至運用佛的最上乘教義,也就是所謂的圓覺教義。眾生各個本具,諸佛各個運用。眾生迷爾,不能發明,諸佛悲憫我等,實施教化。諸佛的教化莫不如是,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眾生入清淨道業,出離生死幻化夢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因緣為了啟發大圓寺,大家在一起學習《大方廣圓覺經》。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四)【經律論89】《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諸佛如來的真實秘密教誨。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三)【經律論88】《央掘魔羅經》:如來藏。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二)【經律論87】《大般涅槃經》:諸佛如來的真實秘密教誨。附:談錫永:認識如來藏(一)【經律論86】《華嚴經》:斷除疑網。附南懷瑾大師講記。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4—P5阿難七處覓心不可得之阿難請定
    這三個定的正宗意義我們要引用《圓覺經》的經文來說明:「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幻滅名為不動』
    《圓覺經》第二章中,佛回答普賢菩薩: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圓覺經》第三章,佛對普眼菩薩說: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此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然而《圓覺經》說此光明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所以經中說"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光明莊嚴、清淨圓覺的本質。這光明莊嚴、清淨圓覺本質,在大乘經典中有多個名詞,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稱為法界。大乘經典說,世間萬法,並不完全如我們所見的,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是光明的顯現;而我們在光明顯現的境界中,生起分別、執著,生起種種煩惱,看到種種事物,在裡面生起種種貪嗔痴。
  • 圓覺經二11:此圓覺經一歷耳根,永為如來究竟圓覺的道種
    但此經收機最廣,說,這本《圓覺經》收攝的根器是最廣的,有正有兼。正,就是正對的根機,其實就是圓頓的根器。兼,兼備的,附帶的,那麼就是漸教。經典這麼說: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此正當被(被就是加被)的根器。因此,此本《圓覺經》是所有修禪宗必看的,其他的宗派,《圓覺經》幾乎不分宗派,都在研讀。可見這本《圓覺經》篇幅雖小,但是它是重點當中的重點,最重要的重點。又云:亦攝漸修,漸次修行。
  • 圓覺經二09:吃虧越大布袋就越深,一人意不可能滿百人心,你怎麼做都不對
    好,別因緣就是: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部《圓覺經》呢?一、為開示、指示因地法行故。就是指示下手處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這個地方,用這個下手處,所以講《圓覺經》。第二、為指示、開示我們離幻即覺。《圓覺經》是沒有任何次第的,也沒有任何階位的,離幻即覺,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幻的意思,因為它生滅,所以我們講如幻。因為它變易,所以我們講如幻。因為它無常,所以我們講如幻。
  • 《圓覺經》之知幻即離,夢境類比現實
    開篇引用一下《圓覺經》的一個偈子: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地因,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當時佛陀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萬大菩薩,安住在三昧正受甚深禪定的法會中。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勝鬘經講記》自序
    由此可知此經之重要。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古來少有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之解釋者;今此講記中,確有如是功德,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之老參,誠屬難得一見之講述實記,允宜熟讀而助入道。
  •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此書我25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讀過一遍,已沒啥具體文字印象,只有非常優美舒服的感覺。這次呆家裡有空用擠牙膏的時間讀完了,意猶未盡,深有感觸。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坦白說,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個體,是很難開始不求平安不求任何來修行的。其實這無可厚非,關鍵是自己應當發大願為了眾生而修、為利益他人而修行,尤其是修密宗。
  • 與眾經書不同,一部只對菩薩所講的經書,經中小眾圓覺經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看到評論中好多人提到過很多經書,但提到圓覺經的一個也沒有,所以讓大家了解一下圓覺經,畢竟在末法時代多聞是沒有壞處的。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相傳由洛陽白馬寺佛陀多羅禪師譯出。圓覺經描述的心也稱為大圓滿覺或妙覺真心,因為三界唯心,所以一切不同的佛經只講心性。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們眾生共所同擁有的。無論哪部經書都是對心性的描述,雖然叫的名稱不同,什麼法界門體;寂滅真心;圓覺妙心;如來藏識等等,但都是圍繞著你的心來說的。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圓覺經》對這四相有比較詳細的解讀。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筆者從諸經中找出有關細節,試從這個「我相」的角度,鋪陳這種表面上看似不一致,卻貫徹中觀的義理。「無我」的要義佛說無我,基本說來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與法無我。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今以淘融二乘法執入大乘之般若為無生法性宗,以大乘不共者為唯識圓覺宗。法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即圓覺,融會三乘而歸存一大乘,即是由般若入圓覺;華嚴是佛本自住之大乘,正為圓覺;菩薩悟唯識得一切智智,果即圓覺;故皆總統於唯識圓覺宗。如此分判,似較賢首五教及圭峰三宗為允當,遍諸教文,亦無違難。按梵士傳大乘教之本宗,蓋唯般若、瑜伽,般若為空宗、法性宗,瑜伽為有宗、法相宗。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61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主張有自性,就是「破一切法」的從「諸因緣」所生而無自性的「空義」。破因緣生義,即破一切法空性,這就不知幻有,不知真空,破壞了二諦。不但不能成立出世法,而且還「破於世俗」諦中「諸餘所有」的一切「法」。世俗的一切法,包括世間的一切現象,穿衣、吃飯、行、來、出、入,一切事業,一切學理、制度。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性空的緣起;所以破壞了因緣性空,即是破壞世俗一切法了。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