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備考四川教師考試時,都苦於教育家和各種相關的理論太多,容易混淆,下面就幫助大家系統整理一下知識點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和相關理論。今天我們介紹泰勒,在整個四川的理論中,他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但是這些知識點並不分散甚至是一脈相承的。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泰勒的核心理論,我們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系統整理。
1.課程理論及課程理論流派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由此確立起了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
2.課程內容和組織原則
泰勒認為,課程內容的編排和組織應遵循三條邏輯原則:
①連續性。連續性是指課程內容在"廣度"範圍內的水平組織,是指直線式陳述主要的課程要素,並對其進行反覆敘述,逐步加深。如果要培養學生的某一方面技能,那麼,在課程安排上,使學生有機會反覆地、連續的練習,一遍又一遍地涉及。
②順序性。順序性是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組織成某種聯結的次序,後一種學習經驗建立在前一種學習經驗的基礎之上。它是課程內容在"深度"範圍之內的垂直組織。
③整合性。整合性是指課程中不同的學習經驗之間建立聯繫,強調保持各種課程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繫,以便有助於學生獲得一種統一觀念。
3.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立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設計與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
1949年,泰勒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從此該書成為課程研究與開發領域的經典之作。泰勒也被譽為"現代課程之父"。在書中,他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首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①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確定目標——課程目標的選擇)
②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選擇經驗——學習經驗的選擇)
③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組織經驗)
④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評價結果)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4.課程評價的目標評價模式
這一評價模式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目標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或階段:
①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
②根據行為和內容來解說每一個目標;
③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
④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
⑤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
⑥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
⑦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泰勒在這一評價原理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編制的實踐,提出了更引人注目的"課程原理"。可概括為四個步驟或階段:
①確定課程目標;
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
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並以預先規定和解說的教育目標為中心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評價,從而確定學生通過課程教學所取得的進步,亦即確定學生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利用這種信息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更新課程目標的依據。
優缺點:由於這一模式既便於操作又容易見效,所以在很長時間裡在課程領域佔主導地位。但由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評。
5.課程評價之科學——實證主義課程評價觀
科學——實證主義課程評價觀又稱"傳統評價觀",它以泰勒的行為——目標模式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判斷教學效果。簡而言之,科學—實證主義課程評價就是採用標準參照測試測量學生的學業,從而決定目標實現的程度。
弊端:在課程實施以後才開始實施評價;注重普遍性,忽視非典型性;局限於可以測量的目標,忽視難以測量的重要目標;採用某些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測量方法;消耗太多的時間和資源。
以上就是教師招聘中可能會出現的泰勒的相關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