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嶽樓,亦稱「餘木樓」、「鼓樓」、「東昌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
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勢很不穩定,為了防禦蒙古族統治集團復闢,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從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將築土城改築為磚城。
為「嚴更漏而窺敵望遠」,報時報警,又用修城餘木,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故初名「餘木樓」。
明成化二十二年,即公元1486年,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即公元1496年,吏部考工員外郎李贊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共登此樓,對該樓讚嘆不已。
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嶽陽亦當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嶽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
臺體的東、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設有一半券形拱門,券至臺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門相同,券上方砌門額,南曰「文明」,北曰「武定」,東曰「太平」,西曰「興禮」。
南向拱門兩側各開一小拱門,形制與中間拱門相似,東側小門門額用青石刻成,上書「鳳城仙闕」,西側刻有 「閬苑瀛洲」,分別由安躍撥和朱續罩題寫。
大美中國古建築之「中國古代樓閣」系列,感謝關注,感受中國古建築之美!
大美中國古建築系列內容,等待你的支持,別忘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