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了多吃飯,
吃飽了不想家!
有一位同學,擅長做飯,即便最普通的包子鹹菜,她也會做得美麗別致、色澤誘人,隔著手機屏幕都能聞到噴香的味道。
每次看到她曬出的飯菜,同學們都要大嘆精緻。我除了讚嘆,還有感動,感動於她講過的一個簡短故事。
她說,十八九歲的時候,遠離父母,獨自在外工作,經常想家落淚。她一位好朋友的母親知道了,做了好飯邀她去吃,鼓勵她:「嫚,想家了就使勁吃飯,吃飽飯不想家。」
不知道同學當初聽到這溫言軟語地寬慰,有沒有感動的想哭?
因為這個故事,我想起了自己二十來歲的光景。
那時候剛畢業不久,還沒做好思想準備,就走上了社會,懵懵懂懂、混混沌沌、迷惘悵然。偶爾想家,偶爾焦慮,偶爾激憤,偶爾感傷,除了工作是認真的,衣食住行都糊弄。
一個周末,同事們都回家了。臨近晌午,我在辦公室糊弄午餐——「華豐」方便麵、白開水、海帶絲。還沒開吃,房東大娘進得門來,看到我吃這樣的飯,嘖嘖連聲,心疼責怪:「鍋碗瓢盆都有,大門外就是菜市場,你怎麼不買菜做飯,好好吃飯呢?」
買菜做飯,我從來沒做過,哪裡會?再說真要做飯,買擇洗燒,刷鍋刷碗的,多麻煩啊。我嘿嘿笑笑,回她:「吃頓飯唄,糊弄糊弄行了。」
大娘一臉嚴肅,「這怎麼行!你都工作了,日子才剛開始,你就糊弄,一輩子長著呢,這要糊弄到什麼時候!」她不由分說,拉我去她家吃飯。
那頓午飯,我吃得很香,剛出鍋的大饅頭吃了兩個,外加滿滿一大盤白菜豬肉燉粉條。
一頓香噴噴的好飯,吃得飽飽的,憂鬱一掃而光,心情瞬間好起來。吃飽了為什麼心情好,這其中的原理,我沒去探究。
回到宿舍,忍不住悄悄掉了眼淚,大娘那句「日子才剛開始你就糊弄,一輩子長著呢,這要糊弄到什麼時候」,深深戳中了我的心。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鬱悶和迷惘,到底來自哪裡?
終於,我想明白了。原來,就是整天混天撂日的,生活態度不端正,沒把日子當日子過,身體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靈魂還飄蕩在學生時代,靈魂沒有給身體當家做主,責任感極度缺失所致。
也是巧了,當天晚上翻閱閒書,偶然看到一篇散文,標題早已不記得了,文章大意是作者過單身生活,突然頓悟到魂不守舍、飄搖糊弄的生活,對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幡然醒悟,決定從明天開始,不再吃醬油拌飯,一定要擦亮皮鞋,認真過好每一天。
這篇文章,簡直就是來救贖我的!我再度落淚,也像作者一樣暗下決心:從明天開始,我也要擦亮皮鞋,從每一件細微小事做起,付出熱情,拒絕粗糙,好好吃飯,認真生活,絕不再糊糊弄弄過日子。
換了思想,等於換了個人。
從此,運動鞋髒了,我蹲在地上刷,刷乾淨了甩甩水,還用粉筆塗塗白邊;衣服髒了,泡在臉盆裡搓,一邊搓一邊哼歌曲兒。
房東大娘的女兒回娘家,看見了羨慕得很,直誇「小楊勤快」,還念叨個不停:「要是結了婚,還這麼勤快,就好了!」
可惜,結婚以後,我被媳婦慣得不輕,炒菜做飯至今不會,只會拖地板、打下手、刷鍋碗。有時候,媳婦嫌棄幹活少,生氣了呵斥一頓,我豁上厚臉皮,腆上笑臉挨完訓,也就過去了。
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同事、朋友家的飯。這些慰藉靈魂的過往,鋪墊成心底溫暖的巢穴,供孤獨的青春休養憩息,每每憶起,心存感激。
有一年中秋節,傍晚時分,大家急匆匆下班回家。我一個單身漢,無處可去,正彷徨著,同事招呼我去他家過節。同事與我同歲,結婚早,小兒子幾個月大。同事的妻子做了滿滿一桌菜,很是熱情。他們的小兒子,躺在搖籃裡,不哭不鬧,乖巧聽話。
我一探頭看他,小傢伙兒就衝我「咯咯」笑,一看就笑,一看就笑,我感到很有意思,格外愛逗他。同事驚呼怪哉:「兒子平時不怎麼笑啊,怎麼一看你就笑呢?是不是把你當成電視新聞裡的郎永淳了?」
時光飛速流逝,同事當年才幾個月大的兒子,如今已長成20多歲的大小夥子,在大學裡過著火熱的生活。
同事、朋友真摯的熱情,溫暖著單身在外的年輕人。有時候熱情過頭,也有被捉弄搞笑的時候。
某個周末,一位同事招呼我們幾個小夥子去她家吃飯。火炕,酒菜,盤腿而坐,很有家的感覺。同事老公熱情地拿出用「蘭陵二曲」泡的人參酒,每人斟上一茶碗,二兩半白酒。他們幾個吃菜喝酒,「滋溜滋溜」的聲音,配上「咂」的一聲感嘆,很是動聽。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喝酒,以前求學時從未喝過,試試探探不敢喝。同事老公笑眯眯地勸喝:「噴香!好味道來,你快試試!都等著你呢,別耽誤喝第二輪。」
我鼓起勇氣,「咕咚」一口,一飲而盡。「呼」的一下,從嘴巴到胃,瞬間熊熊燃燒起一條火線。「哎呀娘來,要命了!」我拍嘴捶胸,齜牙咧嘴,痛苦難當。
他們拍著大腿,哄堂大笑。捉弄了一個生瓜蛋子,原來是一件這麼快樂的事情。
回到宿舍,這條火線一直在燃燒,燒的我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天快亮了,才朦朦朧朧打了個盹兒。當時如果誰問我胃在胸部什麼位置,我會準確地指認出來,那個燃燒大火的終端就是。
王陽明說: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一粥一飯、一床一眠的日常生活,是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內容。
認真吃好每一頓飯,踏實睡好每一晚覺,是對自己最隆重的尊重。
想家了多吃飯,吃飽了不想家。這勸慰,樸素暖心。
想起這個,我就會想起人家的好,感念人家的恩。
(飯菜圖片,來自同學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