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座召忠」特約撰稿:驃騎參領
清政府在經歷了船堅炮利的列強帶來的多次教訓後,開始派學童奔赴歐美學習先進的技術知識,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一批邁向現代化的項目也相繼出現。同時期的日本,被美國人打開國門之後,也開始步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樣是學習西方,但是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鴉片戰爭
1853年黑船事件
中國革新是為了繼續維持清政府的統治,沒有長遠而明晰的國家戰略,對於海軍的使用也沒有指導性的經驗。1888年,清政府在購自英德兩國的數艘戰艦到位以後,宣布成立北洋水師,就戰艦實力而言,北洋水師的 「鎮遠」、「定遠」兩艘主力裝甲巡洋艦滿載排水量7000餘噸,火力強大,先交貨的「鎮遠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世界為之側目,而同時期的日本第一艦隊旗艦「吉野」號快速巡洋艦僅為4000噸。北洋水師被稱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強大海上力量,一度令日本十分忌憚。
「鎮遠」號鐵甲艦
「定遠」號鐵甲艦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
可惜的是,北洋水師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有人以「鐵甲船太笨重,不能收口入泊」和「花費太大」為由,反對添置大艦巨炮;有人則以「修我陸戰之備,不必爭利海中」之言主張重陸輕海;也有人以「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能守即為能戰」之舉提出了守近海、扼海口、固海岸、保京城的被動挨打的戰略。掌握實權的清政府保守派在認為北洋水師能夠「自守有餘」, 停止了向北洋艦隊調撥夠艦經費,將本應用來購置軍艦的錢被慈禧拿去大興土木,而此時世界海軍技術正在突飛猛進。
海軍的誕生就決定海軍不是一個防禦性的軍種。清王朝的軍機大臣顯然是將陸軍的建軍思想一廂情願地強加到海軍身上。而日本則有著清晰的國家戰略和建軍思想,日本看到中國大力發展海軍,在海洋民族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之下,明治天皇提出了「海軍為當務之急」的建軍指導思想,樹立了「開拓萬裡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國家戰略,日本為了海軍實力能夠與北洋水師匹敵,不惜動用全國之力。和北洋水師一樣也從歐洲海洋強國購置軍艦,但是日本十分注重本國工業力量的發展,逐步完善自己的工業體系。到兩國海軍在海上相遇時,聯合艦隊的主力中也有不少日本自造的軍艦,整個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之中,只有「平遠」這艘近海防禦鐵甲艦由福州船政局所造,其餘主力戰艦均為外國購置,從這一點來看,清政府的海軍建軍思想就有著很大的弊端,,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擁有自己製造武器的能力,戰爭一旦持久,註定只有失敗的命運,特別是在兩個勢均力敵的國家之間的軍事對抗,北洋水師的最後結局也印證了這一點。
北洋水師代表在威海衛日本軍艦上向日方遞交投降書
中日黃海一戰,北洋艦隊並不處於下風,日本聯合艦隊首先退出了戰鬥,北洋水師重傷包括旗艦在內的「松島」數艘日本戰艦,但是由於速射炮不夠,帶彈藥多為穿甲彈而少爆破彈,日本被擊成重傷的艦船都沒有沉沒,在經過搶修後還加入了後來的戰鬥,而北洋水師則有五艘主力艦被擊沉,實力遭受嚴重損失,絕對主力「定遠」、「鎮遠」二艦也不同程度地受傷。黃海一戰之後,中日拉開全面較量,在這種全面較量中,清政府對於海軍建設顯然缺乏長遠考慮,僅僅注重艦隊的規模與火力而忽視後勤保障,中國缺乏修理大型軍艦的大型船塢。中日交戰之前,北洋艦隊的艦艇也是要到日本的長崎去修理,「鎮遠」艦嚴重觸礁之後,一直得不到系統地維修,整個艦隊因此不敢出海作戰,消極防守,中國的東部沿海完全為日本敞開,北洋艦隊孤立無援,極其被動,最終如一條擱淺的鯨魚被日本艦隊所肢解。
從1874年到1984年,耗費巨資打造而成的北洋艦隊曾是國人的驕傲和國家強大的象徵,但僅僅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半年多時間裡,便從榮耀的巔峰迅速跌落,甚至於全軍覆滅。翻開北洋海軍的歷史,失敗並非不可挽救,倘若清政府是從西歐各國買的是造船技術而不僅僅是戰艦,後期的北洋艦隊何至於無艦可用?倘若監造爆破彈的軍餉未被挪用,何至於黃海一戰中,日艦未沉一艘?倘若北洋艦隊戰後能購得戰艦,南洋水師能夠馳援,北洋水師何苦於不敢出港迎敵?只可惜歐洲造船強國均保持中立,不予中國出售軍艦。負責南洋水師的兩江提督張之洞對於李鴻章請求增援的回覆是:「李中堂可真是會打算盤啊,這南洋水師買船的錢可不是他出的,哪能說調就調?這就算調去了,還不是把我南洋水師的三艦頂在前面以保全他們的艦隊?」倘若中南各省陸軍能馳援山東,何至於至於旅順輕易被攻下?只可惜整個戰爭都是靠李鴻章和他那過氣的淮軍前去抵禦,其他各省巡撫大都作壁上觀,在他們眼裡,既然李鴻章的淮軍花了朝廷的錢,理當前去作戰,至於能不能打贏,那是他的事。
李鴻章淮軍
而反觀日本,上至皇族富豪,下至黎明百姓均為戰爭捐款,日本傾全國之力,以國運相博,其軍事力量發揮到了極致。這些本應該合乎常理的措施如果採取得當,戰爭的結果說不定會改寫。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甲午戰敗,中國割讓臺灣全島,賠款兩億兩白銀。
甲午戰敗,籤署《馬關條約》
可以說,北洋艦隊的失敗,是中國失敗的直接原因,北洋水師作戰不可謂不英勇,北洋艦隊曾拼死抗爭—半數將領或戰死或自殉,即是明證。但清政府卻給北洋水師貼上了「不戰而降」的標籤,清政府官員人人痛詆海軍誤國。失望之餘,清廷立即將總理海軍衙門撤銷,海軍內外學堂盡行停辦。接著,又以艦艇全失為理由,將北洋海軍武職全部裁撤。但清政府卻沒有反思自己,這支並非在海權意識上建立起的海軍艦隊,是缺乏靈魂和導向的海軍!中國的仁人志士在這次巨大的失敗之後終於醒悟。梁啓超1903年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論太平洋海權及中國前途》一文呼籲「欲伸國力於世界,必以爭海權為第一意」。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海權意識已經超越單純的海防,涉及海洋經濟和僑民,視野相當開闊。蕭舉規《海軍論》把海上權力分為五個內容:一曰商業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線之保全;三曰航業之保全;四曰僑民之保全;五曰海產物之保全。笛帆《海上主管權之爭奪》說:「海軍強大,能主管海上權力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貿易;能主管海上貿易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可惜,西方國家在400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些真理,中國人在遭受如此多的磨難後不得不痛定思痛。
梁啓超
此後在清朝苟延殘喘的日子,中國喪失了抵抗外敵的力量,西方列強已經做好了肢解中國的準備,中國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機。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堅定海軍強國的路線,日本野心爆棚,在這之後又是十年的擴軍備戰,擊敗了國力遠勝自己的沙俄,日本的節節勝利使日本大漲了完成「八紘一宇」計劃的野心,預謀中的前兩步「攻佔臺灣」和「吞併朝鮮」順利完成,下一步就是進軍蒙滿,滅亡中國,中國難逃再一次遭受日本入侵的命運。
開通打賞功能:長按下方第一個二維碼,選擇「 識別圖中二維碼 」開始打賞!謝謝你的贊助和支持!
如果你感覺這篇文章不錯,歡迎你轉發個人微信分享,大家免費傳閱,老張高興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