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都向西方學習,為何結果我們反而被小日本侵略了?

2021-02-28 珊瑚橘

「局座召忠」特約撰稿:驃騎參領


清政府在經歷了船堅炮利的列強帶來的多次教訓後,開始派學童奔赴歐美學習先進的技術知識,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一批邁向現代化的項目也相繼出現。同時期的日本,被美國人打開國門之後,也開始步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同樣是學習西方,但是這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鴉片戰爭


1853年黑船事件

中國革新是為了繼續維持清政府的統治,沒有長遠而明晰的國家戰略,對於海軍的使用也沒有指導性的經驗。1888年,清政府在購自英德兩國的數艘戰艦到位以後,宣布成立北洋水師,就戰艦實力而言,北洋水師的 「鎮遠」、「定遠」兩艘主力裝甲巡洋艦滿載排水量7000餘噸,火力強大,先交貨的「鎮遠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世界為之側目,而同時期的日本第一艦隊旗艦「吉野」號快速巡洋艦僅為4000噸。北洋水師被稱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強大海上力量,一度令日本十分忌憚。


「鎮遠」號鐵甲艦


「定遠」號鐵甲艦


「吉野」號快速巡洋艦

可惜的是,北洋水師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有人以「鐵甲船太笨重,不能收口入泊」和「花費太大」為由,反對添置大艦巨炮;有人則以「修我陸戰之備,不必爭利海中」之言主張重陸輕海;也有人以「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能守即為能戰」之舉提出了守近海、扼海口、固海岸、保京城的被動挨打的戰略。掌握實權的清政府保守派在認為北洋水師能夠「自守有餘」, 停止了向北洋艦隊調撥夠艦經費,將本應用來購置軍艦的錢被慈禧拿去大興土木,而此時世界海軍技術正在突飛猛進。



海軍的誕生就決定海軍不是一個防禦性的軍種。清王朝的軍機大臣顯然是將陸軍的建軍思想一廂情願地強加到海軍身上。而日本則有著清晰的國家戰略和建軍思想,日本看到中國大力發展海軍,在海洋民族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之下,明治天皇提出了「海軍為當務之急」的建軍指導思想,樹立了「開拓萬裡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國家戰略,日本為了海軍實力能夠與北洋水師匹敵,不惜動用全國之力。和北洋水師一樣也從歐洲海洋強國購置軍艦,但是日本十分注重本國工業力量的發展,逐步完善自己的工業體系。到兩國海軍在海上相遇時,聯合艦隊的主力中也有不少日本自造的軍艦,整個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之中,只有「平遠」這艘近海防禦鐵甲艦由福州船政局所造,其餘主力戰艦均為外國購置,從這一點來看,清政府的海軍建軍思想就有著很大的弊端,,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擁有自己製造武器的能力,戰爭一旦持久,註定只有失敗的命運,特別是在兩個勢均力敵的國家之間的軍事對抗,北洋水師的最後結局也印證了這一點。


北洋水師代表在威海衛日本軍艦上向日方遞交投降書

中日黃海一戰,北洋艦隊並不處於下風,日本聯合艦隊首先退出了戰鬥,北洋水師重傷包括旗艦在內的「松島」數艘日本戰艦,但是由於速射炮不夠,帶彈藥多為穿甲彈而少爆破彈,日本被擊成重傷的艦船都沒有沉沒,在經過搶修後還加入了後來的戰鬥,而北洋水師則有五艘主力艦被擊沉,實力遭受嚴重損失,絕對主力「定遠」、「鎮遠」二艦也不同程度地受傷。黃海一戰之後,中日拉開全面較量,在這種全面較量中,清政府對於海軍建設顯然缺乏長遠考慮,僅僅注重艦隊的規模與火力而忽視後勤保障,中國缺乏修理大型軍艦的大型船塢。中日交戰之前,北洋艦隊的艦艇也是要到日本的長崎去修理,「鎮遠」艦嚴重觸礁之後,一直得不到系統地維修,整個艦隊因此不敢出海作戰,消極防守,中國的東部沿海完全為日本敞開,北洋艦隊孤立無援,極其被動,最終如一條擱淺的鯨魚被日本艦隊所肢解。


從1874年到1984年,耗費巨資打造而成的北洋艦隊曾是國人的驕傲和國家強大的象徵,但僅僅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半年多時間裡,便從榮耀的巔峰迅速跌落,甚至於全軍覆滅。翻開北洋海軍的歷史,失敗並非不可挽救,倘若清政府是從西歐各國買的是造船技術而不僅僅是戰艦,後期的北洋艦隊何至於無艦可用?倘若監造爆破彈的軍餉未被挪用,何至於黃海一戰中,日艦未沉一艘?倘若北洋艦隊戰後能購得戰艦,南洋水師能夠馳援,北洋水師何苦於不敢出港迎敵?只可惜歐洲造船強國均保持中立,不予中國出售軍艦。負責南洋水師的兩江提督張之洞對於李鴻章請求增援的回覆是:「李中堂可真是會打算盤啊,這南洋水師買船的錢可不是他出的,哪能說調就調?這就算調去了,還不是把我南洋水師的三艦頂在前面以保全他們的艦隊?」倘若中南各省陸軍能馳援山東,何至於至於旅順輕易被攻下?只可惜整個戰爭都是靠李鴻章和他那過氣的淮軍前去抵禦,其他各省巡撫大都作壁上觀,在他們眼裡,既然李鴻章的淮軍花了朝廷的錢,理當前去作戰,至於能不能打贏,那是他的事。


李鴻章淮軍

而反觀日本,上至皇族富豪,下至黎明百姓均為戰爭捐款,日本傾全國之力,以國運相博,其軍事力量發揮到了極致。這些本應該合乎常理的措施如果採取得當,戰爭的結果說不定會改寫。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甲午戰敗,中國割讓臺灣全島,賠款兩億兩白銀。


甲午戰敗,籤署《馬關條約》

可以說,北洋艦隊的失敗,是中國失敗的直接原因,北洋水師作戰不可謂不英勇,北洋艦隊曾拼死抗爭—半數將領或戰死或自殉,即是明證。但清政府卻給北洋水師貼上了「不戰而降」的標籤,清政府官員人人痛詆海軍誤國。失望之餘,清廷立即將總理海軍衙門撤銷,海軍內外學堂盡行停辦。接著,又以艦艇全失為理由,將北洋海軍武職全部裁撤。但清政府卻沒有反思自己,這支並非在海權意識上建立起的海軍艦隊,是缺乏靈魂和導向的海軍!中國的仁人志士在這次巨大的失敗之後終於醒悟。梁啓超1903年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論太平洋海權及中國前途》一文呼籲「欲伸國力於世界,必以爭海權為第一意」。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海權意識已經超越單純的海防,涉及海洋經濟和僑民,視野相當開闊。蕭舉規《海軍論》把海上權力分為五個內容:一曰商業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線之保全;三曰航業之保全;四曰僑民之保全;五曰海產物之保全。笛帆《海上主管權之爭奪》說:「海軍強大,能主管海上權力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貿易;能主管海上貿易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可惜,西方國家在400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些真理,中國人在遭受如此多的磨難後不得不痛定思痛。


梁啓超

此後在清朝苟延殘喘的日子,中國喪失了抵抗外敵的力量,西方列強已經做好了肢解中國的準備,中國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機。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堅定海軍強國的路線,日本野心爆棚,在這之後又是十年的擴軍備戰,擊敗了國力遠勝自己的沙俄,日本的節節勝利使日本大漲了完成「八紘一宇」計劃的野心,預謀中的前兩步「攻佔臺灣」和「吞併朝鮮」順利完成,下一步就是進軍蒙滿,滅亡中國,中國難逃再一次遭受日本入侵的命運。


開通打賞功能:長按下方第一個二維碼,選擇「 識別圖中二維碼 」開始打賞!謝謝你的贊助和支持!


如果你感覺這篇文章不錯,歡迎你轉發個人微信分享,大家免費傳閱,老張高興著呢~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後,為何中國到日本學習的留學生,反而增多了?
    中日甲午戰爭不必過多介紹,想必即便不讀歷史,很多人也都知道個大概,清朝戰敗,並且還與日本籤訂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馬關條約》。經過了甲午戰爭,中日就變得不共戴天,但有意思的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很多熱血青年成批地前往日本去留學。
  • 甲午戰爭之後,為何日本會同意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參觀學習?
    1895年的時候,中國與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結果是北洋水師全滅,中日的關係開始正式陷入了緊張之中。而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以譚嗣同等代表的知識分子階級開始正式和清朝的中央朝廷決裂,康有為,梁啓超等最後的退路竟是流亡日本。
  •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很清楚中國的強大,為何還敢侵略中國?
    日本這個國家和我們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現在提到日本,很多中國人民還是會感到很不舒服,因為日本在抗日戰爭時期給我國帶來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他們在我國製造了無數的流血事件,很多無辜的百姓就都死在了日本鬼子的手中,這些慘痛的經歷,我們中國人永遠都不會忘記。
  •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朝的自救卻遭遇失敗
    中日兩國在19世紀時都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但是兩國的發展軌跡卻不相同。日本通過推翻幕府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都遭遇了失敗,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列強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起來的。為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變革,為何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了呢?
  • 日本何時向中國慰安婦道歉
    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自12月28日,韓國和日本達成協議,平息數十年來對戰時慰安婦的爭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讚揚與韓國的關係邁入「新時代」。日本表達「由衷歉意」,並提出10億日圓為韓國慰安婦設立救助基金。這個新聞出來之後,一時間引來媒體評論如潮,人人紛紛在議論。  日本為何在慰安婦的歷史問題上向韓國服軟呢?
  • 日本: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1871年,天皇派出了巖倉使節團到西方各國遊歷學習。使節團向天皇報告了西方的發達程度之後,天皇便決定對日本進行現代化改革。他大刀闊斧地對教育,經濟,軍事,基礎建設做出改革,並鼓勵大家學習西方文化風俗。這些改革都帶動了日本在19世紀下半葉國力的飛速增長,也為日後的擴張奠定了物質基礎。
  • 毛澤東為何多次「感謝日本侵略」?
    關於毛澤東這一言論,許多人做出種種分析,有的認為毛澤東具有浪漫主義氣質和豪放性格,確立黨的領導地位後,講話沒有什麼顧忌,口無遮攔地道出了事實;有的認為是毛澤東學過辯證法,具有唯物主義精神,說這句話是反諷日本侵略是中國人民覺醒起來,奪取了全國勝利。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的領導人,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日理萬機,提出了持久戰的正確戰略方針,揭示了敵敗我勝的客觀必然性。
  • 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角榮把侵略說成是「麻煩」,令中方十分不滿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日本領導人。周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田中。2、日本訪華並非是「心血來潮」,他是經過長期醞釀與多位領導人努力的結果。早在1952年,周總理就萌發了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的想法,當時提出的思路是「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和「民間來往、以民促官」。
  • 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歷史特徵及警示
    我們必須牢記國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嚴被踐踏、發展進程被打斷的慘痛歷史,必須加快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堅強力量支撐。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史。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以軍事立國、極力向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 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人穿上了西洋服飾明治天皇掌權後,與西方列強相比,日本還是處於很不發達的狀態。1871年,天皇派出了巖倉使節團到西方各國遊歷學習。使節團向天皇報告了西方的發達程度之後,天皇便決定對日本進行現代化改革。他大刀闊斧地對教育,經濟,軍事,基礎建設做出改革,並鼓勵大家學習西方文化風俗。
  • 歷史課本都是假歷史?為何要對美國支持日本侵略的歷史隻字不提?
    在靜夜史的學生時代,就曾不斷感慨歷史課本的內容太過零碎,而且時空跨度大,給人一種八竿子打不著以及驢唇不對馬嘴的感覺,再加上歷史老師逢問題必是「高考不考」的做派,這使得我們想要從歷史課本中學習歷史的空間異常狹小,同時歷史課程的學習更是舉步維艱。
  • 日本到底為什麼要侵略中國?其實在當時已經是早晚的事
    事實上,日本覬覦中國的土地並不只有侵華戰爭,早前當西方列強敲開中國大門之後,日本就已經加入到他們的隊伍,比如最開始的中日甲午戰爭,日軍一舉殲滅了滿清的海軍力量,中國的國防自此成為一張薄如蟬翼的白紙。當然如果我們縱觀中國歷史就能發現,早期的日本對中國只有畏懼和崇拜,他們也接受了許多中國文化,所以歷史中日保持了長久的建交關係,但看看日本近代的表現,它對中國已經完全沒有敬畏之心,瘋狂的找滿清割地賠錢,所以日本到底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 數年侵華戰爭,日本讓中國損失5000億美元,為何我國放棄索賠?
    從古至今,中國都非常重視與鄰居搞好關係,不願與其他國家交惡。日本作為中國的老鄰居,自唐朝開始,雙方就友好交往。日本從中國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科技文化,然後結合實際,讓國家一步步強大。當日本強大了之後,野心隨之增長,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將矛頭對準了老鄰居,掠奪中國豐富的資源,甚至企圖吞併中國。
  • 吹完西方教育,再吹日本,我們對自己的教育為何如此不自信?
    導語:雖然我們有一段屈辱的近代史,但我們始終都是先進文明的締造者,我們不是在崛起,而是在復興,復興的意思是拿回本就屬於我們的榮耀!所以,該有的民族自信決不能缺失!一直以來,我們身邊總有不遺餘力吹捧西方文明、西方制度、西方教育的人,在他們的描述中,西方文明比我們先進、制度比我們合理、教育比我們科學、科技比我們發達、生活比我們優越、人比我們的美、孩子比我們的NB,月亮比我們圓……我們接觸的媒介,比如以前的一些雜誌總有大量篇幅在告知我們西方世界的優越性,就連我們的小學教材裡那些有優秀表現的小朋友都是西方的小牛頓、愛迪生什麼的。
  • 日本對北平的移民和侵略
    為配合其軍事徵服和移民侵略,日本十分重視輿論宣傳,不斷拋出「人口過剩說」「民族生存說」「特殊權益說」等言論,為其侵略行徑辯護,對內欺騙民眾進行動員,對外混淆國際視聽。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識分子就對日本侵華「人口過剩說」給予了有力駁斥。可見,「人口問題」是日本對華進行侵略與移民的推托之詞,不過是假借人口過剩問題以減輕或掩飾其侵略罪惡。
  •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善待日本戰俘,為何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
    那麼中國做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日本為何瞧不起中國呢? 據統計,在中國抗日戰爭十四年中,大概1800萬人死亡,其中士兵死亡人數大概145萬人,其餘都是平民!多麼可怕的數字。在戰爭期間,日本簡直把中國的戰俘和平民當做「玩具」犯下了多少滔天罪行,造成了多少慘案。
  • 亞洲周刊:日本拒為對華侵略道歉背後
    中新網8月26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發毛峰的評論文章《日本拒為對華侵略道歉背後》,文章從三個角度分析日本之所以再次向韓國而不向中國道歉的原因。當然,還有背後「潛臺詞」,即日本深知韓國具有「寧可玉碎不求瓦全」強烈民族自尊心,更有高昂的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情緒,若發展良好的日韓關係,必注重向韓國釋放善意,作出一定讓步。  日本對遭其侵略受害最深的中國至今未正式謝罪,與日本戰後一直將自己定位於「受害者」的社會心理情結有關。每年8月,日本全國上下集體扮演戰爭受害者角色。
  • 毛澤東為何說"感謝日本侵略"? 專家:有特定含義
    1956年,毛澤東在與訪華的日本前陸軍中將遠藤三郎談話時說:「你們也是我們的先生,我們要感謝你們。正是你們打了這一仗,教育了中國人民,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打得團結起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你們。」同年,在接見日本日中輸出入組合理事長南鄉三郎時,也說了類似的話。  毛澤東所說的「感謝」日本侵略的表述,是有特定含義的。
  • 日本面積不到38萬,哪來的勇氣侵略中國?看完日軍地圖頭皮發麻
    眾所周知,日本在中國還沒有成立之前,曾對中國的領土發動過非常惡劣的侵略,在屢次得手後野心也越來越大,在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的手段更是沒有絲毫收斂,甚至有徹底攻佔中國的圖謀。當然最終日本並沒有成功,有不少網友對此疑惑,日本面積不到38萬,哪來的勇氣侵略中國?
  • 日本為啥敢侵略中國?看到他們出版的中國地圖,就都明白了
    近千年來,日本對東亞大陸的賊心始終不改,從中日甲午海戰開始,侵略步伐更是加速。日本只要侵略中國,必然先從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而徐圖東北,再就是整個東亞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