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也曾遇到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梳理髮達國家鄉村發展振興的有益經驗,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
不少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也曾遇到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梳理髮達國家鄉村發展振興的有益經驗,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
一
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抓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抓手,品牌建設是產業興旺的抓手。日本「一村一品」模式以一個或若干村為單位,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塑造自身的農業品牌,與我國推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其性質是相同的。「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於1979年倡導發起的。當時的日本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加速,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為扭轉大分縣農村人才短缺、資本外流、產業萎縮的局面,提高農村地區活力、振興地域經濟,平松守彥發起了這一運動。「一村一品」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獨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面向未來」為基本理念,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並使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大分縣「豐後牛」是日本「和牛」品種之一,肉質細膩多汁,脂肪均勻分布在瘦肉間,看上去如同冬天降下的美麗霜雪,故稱之為「霜降牛肉」,原先數量很少,價格昂貴。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當地耕牛越來越少。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當地人以20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針對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並用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主人。後來,這種活動發展為一年一度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每到秋天,農家邀請肉牛主人到牧場來,酒足飯飽之後,選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測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據噪音大小評選優勝者。凡聚會參與者,皆可通過抽獎獲得獎品,包括葡萄酒、調味品、大米、燒酒等本地特產以及當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由此,當地的畜牧產業得到發展,使閒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旅遊業,為當地農產品打開了銷路。目前,大分縣已培育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300多種,總產值達到10多億美元,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位於日本九州地區第一位,香菇和麥燒酒連續多年在日本市場佔有率居第一位。
如今,隨著「一村一品」運動的深入開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認識和接受。通過挖掘本土特色,突破了鄉村發展過程中「千村一面」的發展瓶頸,「一村一品」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措施。
上世紀60年代,韓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懸殊,農民生活水平低下。到70年代,韓國為促進鄉村發展,掀起了以農村開發為核心的全國發展戰略,類似於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一階段,政府設計規劃多種工程,用以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活環境。比如建設鄉村公路、橋梁、新農村會館以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韓國政府為項目實施免費提供鋼筋和水泥。先建設哪些項目,也是由當地農民根據當地生產生活情況自己決定。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二階段,政府實行分類指導的方針。政府首先對鄉村進行分類,對於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村莊,重點培養人們的「自立」精神,並繼續支持村莊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對於農業發展潛力大的村莊,倡導「自助」意識,重點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生產的基本裝備水平,同時合理布局村莊,促進多種經營發展;對於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村莊,重點是協助其產業發展,比如,農副業、種植業、畜牧業發展等,政府鼓勵並支持農民採用機械化等先進生產技術手段,組織集體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三階段,從時間上看已經進入 21世紀。其「新農村建設」由初期的政府主導、具有「官辦」性質的鄉村運動,發展成為完全由民眾參與的民間社會運動。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致力於促進民主法制建設、社會道德建設、集體意識教育等方面。韓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不斷變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為韓國鄉村振興的成功提供了必要保證。
三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世界上最早將農業種植與旅遊業結合,發展鄉村旅遊的國家就是西班牙。西班牙,這是一個靠售賣陽光和海灘就可以養活一半民眾的神奇國度,明媚的陽光、古樸的街道、驚險的鬥牛表演、激情的弗拉明戈舞、奔放的西班牙女郎、瘋狂的皇家馬德裡足球……都是這個國家的標籤。這個熱情似火的國家,還有「歐洲果蔬園」的美譽。農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3.8%,居歐盟第二位,農業總產值約佔GDP的2.5%,全國60%以上的果蔬用於出口,其中95%出口至歐盟其他國家、中國、日本和美國等市場。更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將鄉村的一些城堡改造為飯店,把大農場、莊園進行規劃建設,提供徒步旅遊、騎馬、滑翔、登山、農事體驗等項目,發掘了鬥牛、奔牛、番茄大戰等農業特色化、創意化娛樂項目,使全國4%的農業人口創造的農業旅遊產值超過了海濱旅遊,成為西班牙旅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非政府的鄉村旅遊協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西班牙鄉村旅遊協會(ASETUR)是一個民間的聯合體,和政府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西班牙經營鄉村旅遊的業主60%以上都加入了這個協會。協會網站上有各個會員單位的介紹,遊客可以直接在網站上進行預訂。協會還把各個會員單位組織起來,通過預訂中心、報紙廣告和網際網路等手段進行統一的營銷推廣。為保證鄉村旅遊的質量,協會還自行規定一些標準,要求會員單位執行。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生態作為整個農業產業的核心和支柱,會把對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降到最低。同時,以生態為龍頭的發展模式,會帶動以能源創新、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土壤改良等等一大批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對整個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這無疑是具有巨大社會效益的發展模式,綠水青山也就是真正的金山銀山了。法國是歐洲農業大國,其生態農業的發展也走在歐洲前列,相關技術標準更被歐盟借鑑而成為歐洲生態農業的技術藍本。在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中,包括政府、行業協會、專業組織在內的有關方面各司其職,協調配合。20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一詞正式出現在法國法律中。但早在此前,生態農業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1931年,一些法國農民自發採用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種植出高優質蛋白小麥,用來生產麵粉和麵包,生態農業雛形開始出現。1958年,第一個生態農業組織在法國西部誕生。1961年6月,法國生態農業協會成立,藉助當時強調回歸自然的社會運動,積極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如今,法國生態農業佔法國農業用地面積的5.7%,佔地約150萬公頃。法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出臺多種政策,甚至頒布專門法律,先後制定了20餘個生態農業標籤的技術指標。
生態農業標籤,是法國五種標註質量和原產地的標識之一,證明產品符合法國有關法律的規定,保證產品的有機生產方式和過程完全尊重生態平衡和農民自主權,未使用殺蟲劑、化肥、轉基因(OGM)物質,嚴格限制使用各種有副作用的物質,其中加工類產品的配料中至少95%要通過政府部門委託授權的認證機構的檢驗。為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法國專門設立未來發展基金,每年投入300萬歐元,政府在發展規劃以及實踐方面的未雨綢繆和積極作為,向市場發出了積極信號,引導社會資源向生態農業聚集。
<-- 相關閱讀 -->
<-- 相關閱讀 -->
<-- 相關閱讀 -->
原標題:發達國家也搞鄉村振興,哪些經驗我們用得上?文化學人,旅遊資深專家;
北京青藍文旅規劃設計院院長;
北京綠維文旅集團總策劃師;
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旅遊總規劃師;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鄉村旅居倡導者與踐行者,市場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遊規劃「四點論」倡導者。
微信:13671160887
郵箱:muqingch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