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萬事通」百度老師也說,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是籠統地解讀為: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看來,談「文化」者應該是「高人」或者說是「有文化」的人。
對於我來說,談學校文化有些不自量力。之所以想一吐為快,還是因為26年學校工作中與學校文化的親密接觸,在親身經歷與耳濡目染中對學校文化不斷深入的理解。在我看來學校文化是神秘的存在,我們都承認,同時也能感覺得到學校文化的真實存在,而且是無時無處不在,但是卻又說不出、找不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可能就是學校文化的魅力所在。
就這樣,在對學校文化懵懵懂懂的認識和理解中,26年過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在學校土壤裡是何等重要。今天再談學校文化,終於有了自己的些許思考和見解。
學校文化是什麼?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人「丟了魂」就是行屍走肉,學校如果丟了文化就不能稱之為學校,正所謂「校無文化不立」。每一所學校從成立之初就產生了文化,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會始終伴其左右,甚至可以這樣說,假如一所學校停辦消失了,但是這所學校的文化卻不會消失,或者說很難消失,還會在一定範圍內產生影響,甚至很活躍。當然一所學校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學校文化會伴隨著學校的發展而成長,學校和學校文化相互成就著對方,誰也離不開誰。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文化起著導向、引領的關鍵作用。
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這個人很有文化」「這所學校文化底蘊很深厚」,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文化」,從個體層面看就是指素質,從團隊、集體層面看就是指這個團隊或集體的氛圍、風氣。在學校,教師的素質決定著學校的氛圍,反過來學校的氛圍會影響教師的成長。作家梁曉聲談到文化時說: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不難理解的一句話卻很好地揭示了文化最本質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了:一所有文化的學校必然是時時處處為師生成長著想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裡,師生的狀態始終是積極向上的,老師心裡真正裝著學生,學生心裡真正念著老師,師生有著真正的家國情懷。學校文化最終聚焦師生,在學校師生身上散發出來。這也說明,文化是一種生命存在,是有生命力的。
學校文化的功能到底是什麼?我們經常說「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可以說學校文化創建是辦好一所學校、培養優秀師生的基礎工程和頭等大事。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無論是課程育人還是管理育人,只有上升到文化育人的高度,師生的教與學狀態才是積極主動和自覺的,這種狀態下的教與學才是真實有效的。在這種狀態下,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規矩,已經不是一種冷冰冰的、讓人畏懼和排斥的存在,而是成為學校每名師生心中和行動上一種自然而然的認同與表現。由此可見,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文化是評價一所學校優劣的最重要和根本標準。
如何培植卓越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學校的發展不斷成長。學校師生是學校文化的傳承者,學校發展、學生成長要靠教師來完成,因而培養教師、讓教師有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其次,要做到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建設「三管齊下」,學校文化建設需要不斷優化理念、制度,確保文化成長有好土壤。再次,因為學校文化建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團隊全體成員前僕後繼、繼承創新,確保文化成長的可持續。
學校文化中有先進成分,也有落後元素,如何才能讓學校先進文化佔領制高點,從而成為學校文化的主流,這點至關重要。創造、培植、傳承學校文化的主體是學校每一名教職工,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一些代表人物,比如一些名師、業務骨幹,這部分人能引領學校老師愛崗敬業、積極上進,從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在不知不覺中好的教風、學風、校風就會慢慢形成,長期積澱、傳承,學校的優秀文化就會紮根校園,成為主流。所以,培養儘可能多的充滿正能量的好老師,是辦好學校的重中之重。實際上,培植學校文化的過程就是培養老師、培育學生的過程。所以說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師生成長是相輔相成、互推共進的。
學校文化根植於校園,顯現於師生,並始終伴隨和影響著師生。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始終把學校文化建設放在心上,落實在學校工作全過程,學校才能逐步進入「以文化人」的辦學境界。
來源:準格爾教育體育公眾號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