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年人在進入社會,與周圍互動時出現的種種難受的心理感受,究其原因,絕大多數是來自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出現障礙所致。這就是童年創傷。
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有些人可能一生也不會明白自己的問題出自哪裡。
比如大多數人很常見的不自信,自卑,社交恐懼,害怕犯錯,對於衝突很無力,不敢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於指責,批評,否定反應過度;
比如總是看不慣別人,看對方不順眼;
比如處處要求完美無缺,要求自己不能失敗,不能出錯……
其實這些感受的背後,終極原因,都是因為小時候,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自己表達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反而父母給予了過多批評,指責,嫌棄,沒有讚賞,表揚和認可;
於是自己逐漸形成了一個主觀認定:自己不夠好,自己總是犯錯,自己全身都是缺點,自己是不被接受的,不被喜歡的;
自己一定要極力擺脫這些缺點,這些不好,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父母才會接納,才會喜歡自己;
但是一個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缺點,一定有不足;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不犯錯,無法做到沒有任何缺點,無法做到完美;
於是,我們討厭這個不好的自己,排斥我們的缺點,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能接納,不能認可,不能喜歡自己;又拼命渴望獲得別人的接納,認可和喜歡;
來自環境和別人的一點點否定,一點點忽視,一點點不贊同,在我們的心中把它放大幾十倍,認為是個天大的事情,自己的末日來了,我們羞愧不已,無地自容:自己怎麼這麼差,為什麼會犯錯?
最終,自己很挫敗,很受傷,很累,無法適從這個社會,更走不出這個困境。
(2)
當我認識到自己有問題時,已經是進入職場多年以後了。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竟然有心理創傷,而且這個創傷是來自媽媽。
我一直以為她批評我,指責我,嫌棄我毛病多,缺點多,就是我不好啊。只有我不好,所以媽媽才不喜歡我,所以我要努力變得更好,好讓媽媽喜歡我。
我很努力,很想一下子就功成名就,好讓媽媽認可我,喜歡我。但是在努力變好的這條路上,我總也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好;即使在別人眼裡我已經很好了,但在我眼中,遠遠沒有達到自己要的好的標準;我要的好,很多很多,標準很高很高;
我很急,很焦慮,很挫敗,因為我沒實現。
後來我終於發現,自己一直認為自己很糟糕,很無能,渾身缺點,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的感受,只是自己的想像,實際不是這樣的。
我開始學著改變,嘗試和以前那個不好的自己和解。
經過自己不斷的嘗試,覺察,感受,原諒,逐漸學會了接受自己,認可自己,喜歡自己的優點,儘量改善自己的缺點;實在無法改變,就學著接納;
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會有交往中不敢直視對方眼睛的問題;遇到有批評,指責,我仍然會感覺受打擊,但是這種打擊的量,經過我的消化,已不能影響到我的正常生活。
我也不知道自己好了沒有。
(3)
然而,伴隨著這些創傷改變的過程中,我不得不說,創傷讓自己受傷,但是創傷也激勵了我很多。
如果不是當初內心裡有強大的要求,要求自己要改變,要變好,要更好,我可能也沒勇氣去面對這麼多挫敗,困境;
如果我一點點也不做出改變,那麼今天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有今天所獲得的一切。
痛苦也好,難受也罷,我必須要承認,創傷給了我獨立生活的勇氣,給了我面對困境,主動尋求解決的決心,而這些東西也讓我受益頗多,儘管我也是別無選擇;
在看看身邊親戚朋友們的生活狀態,那些父母百依百順,絕對滿足,沒有任何批評,責怪,聽之任之,沒有童年創傷的同齡人,基本上都成為了兩種人:要麼溺愛太多,成為了一個無法無天,逃學叛逆,管不了的問題孩子;要麼成就平平,庸庸碌碌,只能依賴家人才能生存。
沒有要求,就不會有行動;沒有行動就不會改變,不改變,也就只能認命。唯一的好處是,不需要經歷心理糾結和痛苦改變的感受。
所以我很難說,童年創傷究竟是傷更多一些,還是激烈和能量更多一些。
可能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吧;有時候,有一些痛苦,也是激勵我們成長的催化劑,關鍵是看量的多少。
(4)
大多數的父母心裡是愛孩子的,但是因為不懂方法,因為認知能力沒那麼高,所以採用了錯誤的方法,給予了太多的批評責怪嫌棄;他們是希望以此改變孩子,讓孩子變好,沒想到過量了,反而傷了孩子的內心。
但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沒有經驗,他們的上一代傳遞給他們的也是這些東西,該責怪誰呢?
答案還是在自己。
不要陷入痛苦難受的惡性循環裡,跳出來才能找到出路;從這一刻起,與之前劃清界限,做真實的自己,做那個好的自己:
一 辨識自己的問題;
二 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評估自己;
三 多行動,多嘗試,同時反思,覺察自己的反應,他人的互動反應,找到那個適度的互動平衡點;
四 原諒小時候那個不好的自己,原諒小時候對自己苛刻的父母;
五 帶著自己的好與不好一起上路,獲得自由和舒適。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