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究竟是傷多一些,還是激勵多一些?

2020-12-19 楓語聯翩

(1)

成年人在進入社會,與周圍互動時出現的種種難受的心理感受,究其原因,絕大多數是來自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出現障礙所致。這就是童年創傷。

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有些人可能一生也不會明白自己的問題出自哪裡。

比如大多數人很常見的不自信,自卑,社交恐懼,害怕犯錯,對於衝突很無力,不敢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於指責,批評,否定反應過度;

比如總是看不慣別人,看對方不順眼;

比如處處要求完美無缺,要求自己不能失敗,不能出錯……

其實這些感受的背後,終極原因,都是因為小時候,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自己表達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反而父母給予了過多批評,指責,嫌棄,沒有讚賞,表揚和認可;

於是自己逐漸形成了一個主觀認定:自己不夠好,自己總是犯錯,自己全身都是缺點,自己是不被接受的,不被喜歡的;

自己一定要極力擺脫這些缺點,這些不好,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父母才會接納,才會喜歡自己;

但是一個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缺點,一定有不足;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不犯錯,無法做到沒有任何缺點,無法做到完美;

於是,我們討厭這個不好的自己,排斥我們的缺點,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能接納,不能認可,不能喜歡自己;又拼命渴望獲得別人的接納,認可和喜歡;

來自環境和別人的一點點否定,一點點忽視,一點點不贊同,在我們的心中把它放大幾十倍,認為是個天大的事情,自己的末日來了,我們羞愧不已,無地自容:自己怎麼這麼差,為什麼會犯錯?

最終,自己很挫敗,很受傷,很累,無法適從這個社會,更走不出這個困境。

(2)

當我認識到自己有問題時,已經是進入職場多年以後了。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竟然有心理創傷,而且這個創傷是來自媽媽。

我一直以為她批評我,指責我,嫌棄我毛病多,缺點多,就是我不好啊。只有我不好,所以媽媽才不喜歡我,所以我要努力變得更好,好讓媽媽喜歡我。

我很努力,很想一下子就功成名就,好讓媽媽認可我,喜歡我。但是在努力變好的這條路上,我總也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好;即使在別人眼裡我已經很好了,但在我眼中,遠遠沒有達到自己要的好的標準;我要的好,很多很多,標準很高很高;

我很急,很焦慮,很挫敗,因為我沒實現。

後來我終於發現,自己一直認為自己很糟糕,很無能,渾身缺點,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的感受,只是自己的想像,實際不是這樣的。

我開始學著改變,嘗試和以前那個不好的自己和解。

經過自己不斷的嘗試,覺察,感受,原諒,逐漸學會了接受自己,認可自己,喜歡自己的優點,儘量改善自己的缺點;實在無法改變,就學著接納;

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會有交往中不敢直視對方眼睛的問題;遇到有批評,指責,我仍然會感覺受打擊,但是這種打擊的量,經過我的消化,已不能影響到我的正常生活。

我也不知道自己好了沒有。

(3)

然而,伴隨著這些創傷改變的過程中,我不得不說,創傷讓自己受傷,但是創傷也激勵了我很多。

如果不是當初內心裡有強大的要求,要求自己要改變,要變好,要更好,我可能也沒勇氣去面對這麼多挫敗,困境;

如果我一點點也不做出改變,那麼今天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有今天所獲得的一切。

痛苦也好,難受也罷,我必須要承認,創傷給了我獨立生活的勇氣,給了我面對困境,主動尋求解決的決心,而這些東西也讓我受益頗多,儘管我也是別無選擇;

在看看身邊親戚朋友們的生活狀態,那些父母百依百順,絕對滿足,沒有任何批評,責怪,聽之任之,沒有童年創傷的同齡人,基本上都成為了兩種人:要麼溺愛太多,成為了一個無法無天,逃學叛逆,管不了的問題孩子;要麼成就平平,庸庸碌碌,只能依賴家人才能生存。

沒有要求,就不會有行動;沒有行動就不會改變,不改變,也就只能認命。唯一的好處是,不需要經歷心理糾結和痛苦改變的感受。

所以我很難說,童年創傷究竟是傷更多一些,還是激烈和能量更多一些。

可能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吧;有時候,有一些痛苦,也是激勵我們成長的催化劑,關鍵是看量的多少。

(4)

大多數的父母心裡是愛孩子的,但是因為不懂方法,因為認知能力沒那麼高,所以採用了錯誤的方法,給予了太多的批評責怪嫌棄;他們是希望以此改變孩子,讓孩子變好,沒想到過量了,反而傷了孩子的內心。

但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沒有經驗,他們的上一代傳遞給他們的也是這些東西,該責怪誰呢?

答案還是在自己。

不要陷入痛苦難受的惡性循環裡,跳出來才能找到出路;從這一刻起,與之前劃清界限,做真實的自己,做那個好的自己:

一 辨識自己的問題;

二 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評估自己;

三 多行動,多嘗試,同時反思,覺察自己的反應,他人的互動反應,找到那個適度的互動平衡點;

四 原諒小時候那個不好的自己,原諒小時候對自己苛刻的父母;

五 帶著自己的好與不好一起上路,獲得自由和舒適。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

相關焦點

  • 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的機會,讓孩子享受快樂童年
    孩子過於聽話,失去本該有自己想法的的童年生活是不好的。一方面承受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承受的壓力,另一方面又沒有地方可以得到釋放,也會留下很多創傷,甚至形成負面的情緒。一起帶娃的老師建議1、家長要給孩子多一些選擇,如吃飯,穿衣,外出遊玩
  • 教你四步驟,療愈你的童年創傷
    幸運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的創傷,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的創傷。童年,並非無憂無慮,每個人在童年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些創傷,而這些創傷影響著成年後我們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以及方方面面。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無意識中強迫性重複童年時最糟糕的經歷和體驗。
  • |童年創傷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精神學家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12年,我第一次讀《看見》,有一節是藥家鑫殺人案,撞人後連捅張妙十幾刀。在心理學上,創傷一般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體或心理損害,而心理創傷就是和一些生活事件相關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反應。
  •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Youtube上有一個博主使用視頻講述了因為童年創傷患有DID(多重人格障礙)之後的生活。最初很多網友對這些視頻充滿懷疑,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只是發了一下呆就換了一個人格?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格?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因為從小父母離異,而幼年時又被成年男子性侵,這些童年創傷一直讓查斯特·貝寧頓飽受煎熬,即使是酒精和藥物,也依然難以讓他從童年創傷中走出來。最終,在43歲的時候自殺。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 療愈童年創傷和父母關係的七大步驟
    療愈童年創傷和父母關係的七大步驟療愈原生家庭、療愈父母關係以及童年創傷能看見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往往我們因為受過傷,因為害怕、因為恐懼、因為很多的理由而拒絕感受,諮詢中也遇到過很多人正是這樣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困惑。
  • 這些童年逆境創傷往往被忽視了
    【童年創傷導致的生長停滯和反覆肥胖】《深井效應》的作者一位美國的兒科醫生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她的一位小患者7歲了,但身體還是4歲的,父母的身高正常,也沒有相關的家族病遺傳史。【那些藏起來的創傷,身體都記得】有醫生對其醫院中沒有和其生病症狀對應原因的小患者進行調研,發現10000多名患各種疾病的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有過童年創傷。
  •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現在的我們?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每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在其童年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創傷性體驗,特別是通過用精神分析做支撐的」房、樹、人「的畫就可以看出。 幾年前,我和妻子經常會吵架,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吃飯,每當在吃飯的時候她提出我的一些問題,馬上就會出現童年時父親指責、羞辱我的場景,而我很容易就會和她吵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童年創傷會影響到我們如今的生活、人際關係和對世界的看法。
  • 原生家庭是軟肋也是鎧甲:走出童年創傷,是老天交給我們的功課
    童年時期,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愛,孩子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即便成年後遭遇挫折,他們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應對挑戰。但是反過來,童年時期,如果孩子沒能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甚至遭受過傷害,那麼這些童年創傷將有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 童年創傷:你選擇繼承還是終結?
    如今隨著心理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的影響,也明白了自己身上各種問題的根源多是來自原生家庭。追根溯源,他們有著各種不理想的父母,給他們的童年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陰影和創傷,並且這種影響持續到了成年之後。
  • 被忽略的童年創傷,真的會伴隨一生嗎?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這條話題底下有1萬3千多條回答,超過3500萬瀏覽。原本很多人以為童年不良經歷是一個很嚴重的事,只有被虐待、毆打、霸凌、侮辱才算陰影。
  • 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療愈童年創傷的4個步驟
    來源:中育心理、市社心服務指導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的都會受到過傷,沒有療愈的童年創傷,下面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幫助你療愈你的童年創傷,活出自己全新的生命!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以下療愈童年創傷的四個步驟,就像一扇療愈童年創傷的大門:打開那扇門,看見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 走出童年的性創傷
    雖然沒有真的發生性行為,卻帶來了更深的創傷——我既是性創傷的受害者,又是加害者。費迪南•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的書《罪咎》簡介中有一段文字:「法律與良知,在審判的天平上,究竟孰輕孰重?……你會選擇接受刑罰,還是寧可背負一輩子的罪咎?罪與罰、公平與正義,從來都不簡單。」 另一段話也深觸我心:「雖然是沒有刑罰,卻是更加苦楚。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上)
    除此之外,童年創傷也是很多精神、心理、行為、軀體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變態殺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數也曾有過童年創傷經歷。那麼,一切都是童年創傷的錯嗎?童年的創傷,會影響整個人生嗎?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吳子系北大小學士/中科院心理學要看是把 「現在」當作一個終點,還是當作一個起點。
  • 如何療愈童年的情感創傷?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外表光鮮,生活獨立,擁有良好的工作技能,經濟收入也不錯,但私底下,卻常常有一種很深的孤獨感,總覺得自己的人生還不夠圓滿,人際關係也長期處於梳理的狀態,再仔細觀察這些人的家庭,多半擁有善良的父母,回想起自己童年的成長經驗,大部分的記憶也都算是愉快的,並沒有遭受到嚴重的傷害,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孤獨和梳理的情緒,始終是親密關係的阻礙呢?
  • 童年創傷 復原之路分三個階段
    受過童年創傷的患者,必須接受長期的心理治療。否則,很難從創傷中康復。心理學家朱迪斯·赫爾曼在她的著作《創傷與復原》中談到,心理治療中童年創傷的復原需要三個階段。一名嚴重的童年創傷患者如是說。  把自主權歸還給童年創傷患者,是治療的首要原則。治療師需幫助受害者完成他嘗試要做的自發性工作,重建其自主權、減少隔絕、增加其選擇、降低其無助感、抑制任何試圖支配受害者的行為發展。  讓他離開曾經受到危害的環境,動員他人幫助他,並制訂一套未來的保護計劃。
  • 美文: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
    讓我們對她們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很多人覺得護士不就只是打針輸液,直接聽醫生的話就行了,所以很多人對護士還是有一定的偏見,在醫院時間長的患者是最能懂護士的人,雖然是醫護關係,但有時候也像家人一樣。
  • 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媽媽不想讓失去爸爸這個創傷對點點產生太大太久的影響,所以這段時間對點點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但媽媽也覺得總這樣也不行,除了自己特別累,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
  • 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媽媽不想讓失去爸爸這個創傷對點點產生太大太久的影響,所以這段時間對點點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但媽媽也覺得總這樣也不行,除了自己特別累,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好。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
  • 班主任的幾個「多一些」和「少一些」
    一、班主任請多一些陪伴學生,少一些「窗口貼」「奏摺這東西是最不能相信的東西」,看著央視重播《康熙王朝》傳來的那句孝莊呵斥年輕孫兒玄燁的話,自己深思良久。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就是經歷時間的洗禮,依然十分睿智。
  • 《童年之謎》: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
    30多歲的謝莉陷入一種深深的被遺棄的焦慮。所謂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童年就是一個人命運的底色。而這個底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這個瘡孔,在她大一些的時候,才會顯現。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從出生到18個月,這個階段是孩子的口欲期。嘴巴是嬰幼兒生活的中心和興趣中心,此時完全不自立的孩子,只能依靠母親生活。若在這個階段,對孩子沒有足夠的愛,孩子的口腔活動受限,就會留下很多不良影響。在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咬指甲等,在性格形成上,可能敵對、悲觀、依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