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橋車來車往的景象,或將成為歷史。(資料圖片)
婚紗街的商鋪今後將統一入室經營,而檔主擔憂的拆遷問題,目前也已經出臺了補償辦法。
(資料圖片)
記者 吳瑕 實習生 吳夢
醞釀多年的海珠橋南廣場舊城改造啟動將近半月,記者昨日從海珠區更新辦獲悉,由於首輪徵詢工作涉及到眾多僑房,因此原定於4月10日截止的徵詢工作需要延遲。而針對婚紗街商鋪擔憂的拆遷問題也出臺了補償辦法——拆遷人可按照經營性用房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的60%或50%給予補償。
而關於海珠橋,網友多贊成初步規劃,將海珠橋改成步行橋。
婚紗街檔主擔心
入室經營鋪租高
本次海珠橋南廣場改造,涉及馳名海內外的「婚紗街」。根據改造初步規劃,目前江南大道北兩旁以及散落在內街巷中的婚紗鋪,今後將統一進駐到位於江南大道北東面的大型婚慶廣場中。婚紗街商鋪的業主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對於商鋪的補償問題。
記者昨日從海珠區更新辦獲悉,本次舊城改造項目中,首次根據最新實施的拆遷條例對於居民「住改商」房屋提出了賠償方案。按照有關部門規定,擁有合法產權、由業主自行「住改商」的住宅房屋,被拆遷人選擇異地永遷或就近安置的,按住宅用途進行補償安置。當中規定,選擇貨幣補償的,1997年4月1日前改為經營性用房,拆遷人可按照經營性用房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的60%給予補償。而1997年4月1日《廣州市城市規劃條例》實施後至2001年市規划行政管理部門頒布的住改商管理規定實施前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則可按市場評估價的50%給予補償。
昨日,記者走訪婚紗街的商鋪了解到,近年來江南大道兩旁內街巷中建起了不少小型的婚紗廣場,以分租的方式對商戶進行租賃。一家專賣披肩禮服的「太喜婚慶」老闆陳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店裡的生意主要以外貿和珠三角客戶為主,婚紗街一旦拆遷改造,其生意也不會太受影響,但是目前每月的店租金約1500元,一旦改成入室經營,陳女士擔心再也找不到這樣低價位的商鋪。
海珠橋若限行 逾10萬人受影響
本月中旬海珠橋南廣場改造的初步規劃一經媒體披露,隨即引發了市民和網友熱議,超過200多名網友參與了大洋網發起的「改建步行橋你怎麼看?」的投票和討論,當中絕大多數的網友對此表示贊成,認為海珠橋「變身」步行橋有多個因素支撐,比如「80多年的橋齡,交通壓力大」等。
網友:最好在旁建新橋
住在市二宮附近的趙小姐說,她從小是「橋南居住,橋北上學」,對海珠橋步行化充滿憧憬,「假如海珠橋能變成純步行橋,老百姓便可以在兩個市民廣場間輕鬆來往,或者在橋上悠閒『嘆』江景……」大洋網友「採菊南山」也指出,「海珠橋能使許多廣州人追憶往事,海珠承載了廣州太多的歷史和文化,海珠橋是廣州人引以為傲的『名片』。年邁的海珠橋畢竟再也無法承載車輛和行人的雙重重壓,是否重修之後只作為人行通橋,而在旁另建通車橋。」
擔憂:10萬人出行受影響
不過,如果要改造,市民出行如何解決?大洋網的調查顯示,網友認為目前制約海珠橋改造的主要因素就是「還沒有配套設施分流交通。」
昨日下午5點下班高峰期,記者在橋腳目測發現,海珠橋一分鐘之內通過的車輛大概是有150輛,也就是說,高峰期每小時的車流量接近1萬車次,而目前途經海珠橋的公交線也有近20條,無論是車輛繞行還是行人步行過橋,花費的時間肯定要比目前多得多。根據有關部門的估算,海珠橋變成步行橋後,每日出行受影響的市民可能超過10萬人次。
而記者走訪了解到,假如海珠橋禁止行車,車流便只能取道西側的解放橋或者東側的江灣橋,這兩座橋梁分別距離海珠橋300米和600米,但若真要繞行,需要借道的距離遠不止幾百米。更重要的是,繞行道路的交通壓力也已趨於飽和——連接三橋的東西向道路,無論是沿江路還是濱江路,還是輻射周邊地區的一德路、泰康路、同福路,都已是車流「爆棚」的市區主幹道。「海珠橋禁行,必須公交配套先行!」不少網友在發表意見中強烈建議。
對此,中山大學空間傳播研究所所長、建築學家馮原指出, 「海珠橋南北目前有地鐵2號線貫穿南北,以廣州目前的經濟實力,再建一座新橋或者隧道已不是一件『難事』」。
它承載太多記憶 不妨建成「博物館」
海珠橋該重建還是改為步行橋,社會各界一直爭議不斷。對此,馮原認為,建設於20世紀初期的海珠橋,作為珠江上的第一座現代鋼結構橋梁,具有其劃時代的意義。與所有後建的橋梁相比,海珠橋有三個特徵是不可取代的:第一:海珠橋開啟了珠江上的橋梁時代;第二:它把舊廣州城的中軸線延伸到河南,奠定了珠江兩岸的城市格局;第三:海珠橋的鋼鐵桁架變身為一種典型的地標,表徵了舊廣州的城市記憶,迄今為止沒有一座新橋能做到這一點。
「作為廣州市第一座跨江大橋,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馮原指出,雖然如今的海珠橋橋身早已不堪重負,但不能僅僅從交通功能上來看待這個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城市地標。「今天已有很多的橋梁和隧道在疏導交通,相反,那些能夠喚起公共記憶的城市地標卻越來越少。我認為,海珠橋應儘可能恢復到它原初的模樣,變成一座能承載歷史記憶的景觀之橋。」
馮原指出,如果恢復海珠橋原貌,改為步行橋,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廣州城中最鮮活的「歷史博物館」,通過旅遊開發,重新煥發老城區的獨特魅力。
網友意見
網友maher:
海珠橋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最好還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修復,但作為景觀橋使用,只準行人,自行車通過。在海珠橋下或者旁邊另建江底隧道,讓機動車通過。不會影響原來的周邊景觀與正常交通。
dayoo992757:
廣州現在有很多條機動車可以行駛的橋,海珠橋周邊的人文景觀的確比較陳舊,改為步行橋有可行之處。不過連接河南河北的機動車行駛橋梁好像並不多,難道以後這些橋梁都舊了,都改為文物景觀嗎?這樣的規劃是否利於城市的遠景藍圖呢?
dayoo991297:
直接把海珠橋改成步行橋就行了,原滋原味。
dayoo983004:
海珠橋鄰近就有一座新的大橋貫穿解放路至河南。把舊海珠橋改建為觀光人行橋,是非常有意義的。海珠橋如同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那樣承載了一段曾經輝煌的歷史,對本地城市的文化歷史具有極為顯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