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李東波在臺安縣信用聯社前「示威」。他要為突然出現的「貸款」討說法。資料圖片
信貸員張井志去世後,被發現留下了一筆糊塗帳。 本報記者 劉一丁 攝
此次風波,臺安縣幾個鎮的信用社牽涉其中。 本報記者 劉一丁 攝
在遼寧臺安縣,從去年11月到現在,許多村民收到了「從天而降」的債務,有村民甚至因此嚇病了。至少數百名村民稱,當被調查時,才知道自己名下有貸款。
「被貸款」爆發,是因一名信貸員的突然去世。銀行核查帳目時,發現該信貸員經辦的3000萬元是筆糊塗帳,很多人稱從未貸過款。目前當地警方正在調查中。
根據記者調查,在臺安縣,信貸員違規操作「被貸款」並非個案。雖然信用社對貸款規定有程序審核,但把關不嚴,讓信貸員有機會成為「魔鬼交易員」。
3個月來,李東波想要搞清楚自己名下三筆共9萬元的貸款是怎麼來的,遼寧鞍山市臺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至今還沒解答他的困惑。公安部門也正在調查中。
2月中旬,李東波決定暫停打工,「專職」與縣聯社「死磕」。
在臺安縣,像李東波一樣在等待答覆的,還有數百人。幾乎遍布該縣新開河鎮的各個村落。
2011年11月份開始的一場「被貸款」事件,讓臺安縣村民陷入了「債務」恐慌。
「天上掉下來」的貸款
杜達連泡村就有18戶村民稱「被貸款」了,其中4戶人家都是夫妻各背3萬元
李東波在臺安縣城購買的房子,距離臺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稱臺安縣聯社)的辦公樓一牆之隔。不過,除了作為鄰居,李東波沒想過自己會和信用社有交集。
2011年11月11日,新開河信用社信貸副主任韓國光造訪了李東波的老家,新開河鎮趙家村。當時只有李東波的母親在家,韓國光通知說,李東波的3萬元貸款已逾期,必須趕快還上。
母親打電話質問李東波,貸款為什麼瞞著家裡人,還讓人家討債討上門。
2012年3月12日,李東波說,當時他被母親問蒙了,因為自己沒在信用社貸過款,但跟母親卻無法解釋。
同是在2011年11月11日,臺安縣聯社的信貸主任趙長明到了新開河鎮兩棵樹村,找村民王成林核實貸款。
王成林說自己莫名其妙,但趙長明提供的單據上,確實有他的名字。
妻子趙淑豔對丈夫瞞著家裡貸款非常生氣。隨後她吃驚地發現,單子上也有自己的名字,和王成林一樣,自己名下有3萬元貸款。(據了解,每個農戶貸款最高額3萬元)。
「我的天啊,6萬啊,咋還呀!」債務從天而降,趙淑豔又氣又怕,病倒了。
「一年多前,兒子結婚,最緊巴的時候都沒想過貸款,怎麼就會有了貸款?」王成林不知所措。
一公裡外,杜達連泡村,杜長順的兒媳王玉青名下也出現了3萬元貸款。
「我是一家之主,要貸款也是我或者我兒子出面,不會讓老娘兒們出面呀。」杜長順說。
村裡的老單身漢杜九順,也背上了3萬元貸款。在村民眼中,杜九順是那種「什麼是貸款」都搞不明白的人。
據記者調查,杜達連泡村就有18戶稱「被貸款」,其中4戶人家都是夫妻各背3萬元。趙家、馬甸、三家、王莊等多村都有類似情況。
2011年11月17日,李東波到新開河信用社討說法。他碰到了很多和他有相同遭遇的人。接待他們的,正是去過家裡的韓國光。
從韓國光口中大家得知,這些貸款都是信貸員張井志經辦的。
「張井志是誰?」李東波和一些村民稱,從未聽說過張井志這個名字。
53歲的張井志,是新開河信用社的信貸員。他做信貸員有20多年,直到去年突然去世。
信貸員去世留下糊塗帳
信貸員張井志突然去世,「被貸款」的秘密曝光。他的老家,半村的人被發現「貸款」
「每個人離開崗位,都會有交接過程,要對經辦帳目進行核查。」臺安縣聯社信貸副主任柴亞強說。
去年7月的一天,張井志騎摩託車行駛中,突發心梗栽倒,去年8月去世。
信用社查張井志的帳目時,發現他經辦的3000多萬元貸款是筆糊塗帳。「有多筆貸款人自稱從未貸過款。」
張井志的老家,在新開河鎮張荒地村。張井志去世後,張荒地村將近半村的村民發現自己名下有貸款,成為此次事件的「重災區」。
雖然張井志離村多年,在臺安縣城居住,在張荒地村還是有很多村民認識張井志。
「53了,比我小一歲。」一名村民介紹,張井志當年接的父親的班。
一條小河將新開河鎮一分為二,張荒地村所在的河東的一些區域是張井志的負責信貸片區。
如今,在張荒地村「被貸款」的話題家喻戶曉。3月12日,記者在街上隨機問村民,每個人都能說出附近「被貸款」者的名字。
警方調查時,村民李長賓大吃一驚,家裡包括自己、妻子、女兒以及兄弟等共6人,每人名下有貸款3萬元,總計18萬元。
「為了用我的名義貸款,還改了我的地址,真是煞費苦心啊。」李東波說。
他又到臺安縣聯社查個人貸款記錄。再次發現名下有一筆貸款,貸款時間是2010年3月15日,這筆貸款已按時還清。
這樣,李東波查到自己曾三次「貸款」,2007年1月15日(留下不良記錄),2010年3月15日,2010年9月21日(爆發「被貸款」事件時發現)。
李東波說連續幾年「被貸款」讓他很憤怒。拿著個人信用報告,他找到黃沙坨信用社。得到的答覆是,時間太長了找不到原始資料,不知道是誰貸的,誰擔保的。
後來,臺安縣聯社風險科工作人員楊寶清主動找到李東波,承認黃沙坨的貸款是他操作的。願意賠些錢了事,讓李東波「不要抓著不放」。
2012年3月13日,柴亞強稱,黃沙坨信用社的事情已經調查,貸款介紹人是楊寶清,楊已被記過處理。但對於當時具體是誰操作貸款,放款給了什麼人,柴亞強不願作答。
3月19日,臺安警方向李東波通報調查情況時說,楊寶清自稱在馬路上撿到了李東波的身份證複印件。
李東波之外,臺安縣富家鎮村民楊廣宇說,就是在今年2月份,他在瀋陽買房要貸款時,發現自己有不良信貸記錄。記錄顯示他曾在富家信用社貸款且有逾期未還的記錄。
楊廣宇稱自己根本沒貸過款,他找到臺安縣聯社信貸部,才消除了這一記錄。
借個身份證就能貸款
「不是熟人,符合條件也貸不出來,是熟人,不符合也能貸出來。」一名貸過款的村民說
貸款如何在貸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貸出,錢又去向何處,臺安警方尚在調查中。
當地村民稱,借個身份證就能貸款,是當地人都知道的「秘密」。
「有關係怎麼都好說,沒有關係貸款不容易。」張荒地村村民李長賓在2009年找張井志貸過款,雖然已經「買盒煙意思意思」,但他一個人的身份證只能貸1萬元,他借了幾個身份證才貸了3萬元,這些一年期的貸款都已按時還清。
2011年上半年,他又找張井志貸款,但等到6月,貸款還沒下來。
「沒想到8月份他死了。錢就更不可能貸下來了。」2012年3月13日李長賓稱。
李長賓稱確定2011年沒在信用社領取過貸款。
本次「被貸款」波及到的李長賓的妻子、女兒、兄弟等親屬都是李長賓曾經貸款時借用過身份證的人。
李長賓猜測,這些身份證複印件等材料,信用社裡都有留存,可能因此「被貸款」。
李東波和李洪喜的身份證也被別人借走過。一年前,他們的朋友李少立曾借李東波和李洪喜的身份證,到新開河信用社貸款未成。一年之後,去貸款的李少立名下沒有貸款,李東波和李洪喜名下各有3萬元貸款。
「我自己想貸款,不給貸,沒想到他們偷偷地給貸款了。」李少立稱覺得對不住朋友,他跟著李東波和李洪喜到信用社核查情況。「我們都沒有籤過字,款放給誰?」
2011年11月17日李東波偷偷錄製的一段錄像顯示,韓國光在接待「被貸款」村民時,稱有少數「被貸款」是「正常」的。韓國光稱,很多都是親戚朋友,不用到場籤字一般也能放款。
「不是熟人,符合條件也貸不出來,是熟人,不符合也能貸出來。」一名貸過款的村民稱,貸款看關係不看條件。
審核程序形同虛設
按規定,貸款有多重審查,並需要當事人多次到場。此次事件中,程序成為虛設
臺安縣聯社信貸副主任柴亞強介紹,合作社下設13個網點和5個儲蓄所,共有50多名信貸員,目前臺安縣聯社共放貸11億多元。
據柴亞強介紹,從貸款申請到貸款調查、貸款審查、貸款審批、籤訂合同、貸款發放、貸後檢查、貸款收回,有一套完整的監管制度和操作程序。
首先信貸員要調查貸款人情況,審核有無不良貸款,並且貸款人必須在場,更要詳細了解貸款用途,並整理貸款檔案材料。之後,各信用社信貸副主任審查檔案資料是否合格。然後信用社信貸主任對檔案真實性審查籤字,這時還需要貸款人和擔保人到場核實籤字。再之後,才會進入貸款審批、籤合同的環節。最後,貸款發放時,營業窗口還要對信息進行認證,也需要貸款人和擔保人親自到場籤字。
「不嚴格執行程序的都是違規。」柴亞強稱,遼寧農村信用社信貸人員從業行為規範「十五不準」中,其中包括不能弄虛作假,不準在辦理時代替客戶籤字等事項。
新開河信用社信貸主任李平在接待村民時曾說,一般自己只是核查檔案資料是否齊全,事實審查都是信貸員自己進行。
柴亞強稱,此次新開河信用社貸款事件,確實之前沒有走程序,涉及違規。他說,縣聯社是獨立法人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因此也是違規貸款的受害者。違規貸款給信用社帶來很大的風險。
記者問及縣聯社的不良貸款比例時,柴亞強稱不清楚。目前,新開河信用社信貸主任李平已經停職,和其他涉事人員正在接受公安部門調查。
監管者「位置尷尬」
遼寧省農村信用社一名工作人員說,讓一個獨立法人監督另一個獨立法人,位置比較尷尬
目前,臺安縣聯社和公安排查時,一個必問的問題是:你貸過款嗎?你有沒有把身份證借出去過?
他們認為,與信用社有過資金往來或身份證被盜用,可能是「被貸款」的先決條件。
不過,也有很多「被貸款」者稱與張井志從未謀過面,也從未把身份證出借。
兩棵樹村村民王成林稱,2008年辦完身份證拿回來後就一直在戶口本裡夾著,「沒有撒過手」。
村民們目前對個人信息安全非常擔心。公安部門調查時,讓每名涉及的村民在一張白紙上簽名20遍,以留作筆跡鑑定。很多村民不敢籤。「現在科技這麼發達,萬一我的籤名被盜用了,我就成了真貸款了。」
綜合媒體報導,農村信用合作社「被貸款」事件多次出現。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等省都出現過類似情況。據報導,在一些地方,冒用、借用身份證、戶口本辦理小額貸款的事,常有發生。
2004年,銀監會、人民銀行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明確對農村信用社監督管理職責分工的指導意見》,省級人民政府、省級聯社、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中國銀行對信用聯社有指導監管等責任。
按照規定,省級聯社對指導、督促信用社完善內控制度和經營機制負主要責任。
3月14日,遼寧省農村信用聯社一名工作人員說,省聯社是獨立法人機構,下面管理的臺安縣聯社同樣也是獨立法人機構,一個獨立法人管理監督另一個獨立法人,體制比較尷尬。
貸款被「偷梁換柱」?
村民說,不曾見張井志生活有多奢侈。有村民猜測,張井志可能盜用信息貸款,把錢放給了別人
臺安縣聯社信貸副主任柴亞強說,「被貸款」者中,也有「魚目混珠」的人,「一些人經過調查已經承認自己已經貸了款」。他說,張井志經辦的3000多萬貸款中,1700萬已經找到貸款人,其餘正在調查。
對於有爭議的貸款數額和涉及人數,柴亞強稱不清楚。臺安警方稱案件還在調查中,不便透露。
在2月中旬,臺安縣公安局經偵大隊曾向李東波透露,案子涉及人數很多,只收集了約200人的筆跡,還有七八百人的筆跡沒收集。
據了解,信用聯社根據負責片區的不同,給每個信貸員設定了不同的放貸任務。這一點得到柴亞強的確認,不過他稱這次違規和獎懲制度沒有關係。
至於貸款的流向,柴亞強稱還要等公安部門的調查,自己不知情。
很多村民猜測貸款可能用於「放高利貸」或者「中飽私囊」。不過,張荒地村村民說,未曾見張井志生活有多奢侈。也有村民猜測,張井志可能「偷梁換柱」,盜用信息貸款,把錢放給了別人。
柴亞強稱,按他從公安部門得到的信息,信用聯社不會有太大損失。不過他未說明具體緣由。
3月25日,李東波打來電話稱,在他的老家趙家村又有村民接受公安的排查時得知自己被貸款,這意味著爭議貸款涉及的人數還在增加。
臺安縣聯社向「被貸款」村民承諾,一定會調查清楚給個「說法」。
李東波稱誓死要搞清楚事實,他給自己起了網名「骨灰盒」,以表示追究到底的決心。
張荒地村還有幾個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被貸款」了。李長賓說,鄰居家十六七歲的孩子張旭甚至還沒辦身份證,名下也有3萬元貸款。
「我們村一半的人名下都有貸款,聽說光我們村就800多萬呢。」一名村民說。張荒地有2000多人,有人稱八成被貸款,有人稱三分之一,成了「被貸款」村。
柴亞強證實,張荒地村涉及人數較多,不過總額不是800多萬,是不到300萬元。
「如果不是信貸員死了,貸款的事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3月12日,李東波說。
柴亞強說,縣聯社無法辨別真偽,向公安部門求助後,臺安縣公安局經偵大隊介入調查。
更多「貸款」被發現
李東波發現自己在另一個鎮也「被貸款」了,臺安縣聯社一名工作人員承認是自己操作
隨著警方介入調查,得知自己「被貸款」的村民越來越多,有村民稱可能涉及上千人。
張井志的遺留問題,也給信用社帶來麻煩。韓國光在接待村民時說,信用社的人都在跑著做排查,跑得滿褲腿泥。
「被貸款」的李東波、王成林等人所在的趙家、杜達連泡村並非張井志的負責片區,而是韓國光負責的。韓國光稱,這一區域涉及的問題貸款,經辦人也是張井志。
2011年11月22日,李東波在中國人民銀行臺安縣支行查個人信用報告,又發現了一筆貸款。
報告顯示,2007年1月15日他曾貸款3萬元,雖然已經償還,但卻因逾期留下了不良記錄。這次貸款不是新開河信用社辦理的,而是在黃沙坨信用社。貸款人的身份信息都是李東波的。但戶籍地本是新開河鎮趙家村04組的李東波,被改成黃沙任家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