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曾上表天子(漢獻帝)為關羽請功,而天子也沒有吝嗇封賞,所以關羽得到了曹操給予他的漢壽亭侯爵位。後來關羽帶著兩位嫂子千裡尋兄,並最終回到了劉備身邊。而劉備在與曹操交戰於漢中並取勝後,也是在群臣的擁戴下自立為漢中王。按照古代的習俗,如果自己升遷了,那麼手下的一眾官員也應該得到升遷。所以劉備在成為漢中王后大封群臣,凡是在之前跟自己有過並肩作戰經歷的人,幾乎都得到了封賞。
前文提到,關羽曾被曹操表奏為漢壽亭侯,因而劉備在封賞關羽時便沒有改動這個封號,只是將漢壽亭侯加封為漢壽縣侯(縣侯大於亭侯)。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標題所示,關羽曾欣然接受了曹操封賞的漢壽亭侯,卻始終不願接受劉備封賞的漢壽縣侯,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一,正統與非正統
在正文開始前筆者先需要解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關羽身上的漢壽亭侯爵位,其實並非是曹操直接封賞的,因為封侯必須得是天子同意。雖然說當時的天子形同傀儡,但依然是明面上的天下共主,所以看似是曹操封賞,其實本質上還是天子封賞。這點看似無關緊要,但事實上卻非常重要,因為這事關正統問題。
有對古代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三國時期的蜀漢集團,真正擁有正統爵位的其實只有兩人,一個是關羽的漢壽亭侯(領偏將軍銜),一人是劉備的宜城亭侯(領前將軍銜)。誠然,後來劉備成了漢中王乃至漢昭烈帝,但事實上,在漢朝的正統體系中,劉備的身份一直是宜城亭侯和前將軍銜。
說到這裡事情就已經非常明顯了,眾所周知,關羽是絕對忠心於漢朝正統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會義無反顧跟隨劉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作為漢朝正統的支持者,關羽自然是打心底裡看不上大哥劉備的漢中王。畢竟在他看來,劉備的官方正統身份與自己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即都是侯爵中最低等的亭侯,而既然都是亭侯,那劉備又有什麼資格來封自己呢(劉備在漢中挑選了一座縣城,並更名為漢壽縣,蜀漢滅亡後被取消)?
其二,身份等級的變化
因為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大多數朋友都會認為,關羽既是劉備的兄弟,也是劉備的屬下。但事實上,我們要研究並了解的是正史而非小說,因而一切都還是得以《三國志》等正史為主。而在正史當中,其實關羽在漢中之戰以前,與劉備的關係並不是所謂的兄弟和屬下,而是更像一種合伙人。這裡筆者舉個例子,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其實和當代的合伙人開公司沒什麼區別,因此三兄弟在本質上是平等的。而因為劉備年齡較大身份較尊貴,所以頂多是相當於在公司裡加了一個法人代表的身份而已。
既然關羽和劉備是合伙人身份,那麼二人在本質上就應該是平等的(之前因為爵位相等,所以關羽沒說什麼)。可劉備在漢中之戰後自立為王,這原先的平等也就出現了新的問題。即劉備成了王爵(自封的),其領導力也要隨之提升,而領導力的提升就必然需要屬下的支持,所以此時的關羽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可事實大家都知道,即無論正史或者小說,都是記載了關羽起初不願接受劉備的封賞,但後來在使臣的勸告才在被迫接受(關羽敗走麥城無人救援,仿佛暗示了什麼)。
其三,皇帝親封和王侯親封有區別
我們現在假設劉備的王爵(漢中王)封號被漢朝正統認可了,那麼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其實也很簡單,說白了就是,關羽應該抱著傀儡天子親封的漢壽亭侯爵位,還是應該抱著實權漢中王親封的漢壽縣侯爵位?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相信大部分歷史愛好者應該都不難回答。畢竟在三國歷史上,關羽一直以忠義示人,而既然是忠義,自然得忠君忠國忠社稷。
換句換說,哪怕漢獻帝只是傀儡天子,可在關羽這裡,依然要比劉備的這位實權漢中王高級與尊貴。這裡筆者在說句題外話,劉備在加封關羽爵位和職位的同時,為了補償對於關羽的愧疚,還特意賜予他了一個旁人都沒有的權限,即假節鉞之權。而有了這個假節鉞之權,則等同宣告了在蜀漢集團中,關羽正式擁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權力(可自主徵兵討伐及委任官員)。
最後,關羽之所以寧願接受曹操封的漢壽亭侯,也不願接受劉備封的漢壽縣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這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曹操上表天子封的漢壽亭侯是正統爵位,而劉備封的漢壽縣侯是非正統爵位。第二個是關羽如果接受了劉備的漢壽縣侯,則意味著二人的關係從合作夥伴變成了直屬的上下級。第三個是漢壽亭侯為天子封賞,而漢壽縣侯為王爵封賞,所以二者間有本質的差距。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