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路遇一河南人需搶救,怎麼辦? 答:趕緊給下碗麵條,再剝兩瓣蒜……
早年在外省聽到這段子,還以為河南人又被調侃「窮」。後來,細琢磨這話,越來越覺得它是對的。河南人的骨子裡或許就有麵條這種成分,一周不吃麵,對河南人絕對是種煎熬。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頭件事兒,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園迎客前一個月,我被派到前方盯場報導。那時的浦東世博園,就是一片大工地,園區內極大,裡面的飯館卻未營業。而且,園區周邊的街區較荒涼,僅有幾個老舊小區,餐館屈指可數,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常事兒。這活兒幹得,簡直了。
萬幸,在世博園園區外約兩公裡的一條巷子,我找到一家西北麵館,這算是救命了。每天不管忙到多晚,都要飽餐一頓。這家麵館的店主是一家青海人,我在一個月內將這家麵館所有麵食吃了兩遍以上,所以,店主一家人人見我都倍兒親,送面上桌時順手就給我捎來了大蒜。
第二件事兒,我這人愛吃麵條。近十年,出差多,每到一處就要嘗嘗當地的特色麵條。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每去任一城市,我都要嘗試去找當地有名的麵條或麵館。國外去過的地方不多,但在國內,還有4個省我沒去過,其他省市當地最出色的麵條都吃過。正是靠這些對麵條不同做法、款式、味道的記憶,我記住了這些到訪過城市特色的餐飲文化。
對河南人來說,麵條是我們的生存方式,也是中原文明傳承演進的記錄。
自打小麥這種舶來品3500年前進入中原地區,一代代河南人就在不斷賦予它新生。在河南,我們的麵條可以穿針;在河南,我們的麵條可以煎炒烹炸熬燉,講究色香味俱佳;在河南,天南海北的各種面都有好生意,無論是小吃街、還是購物中心的餐飲區,一半是麵館。在河南,我們能讓麵條海納百川,吸收到外域文化進行二次升華,普世給更多人。
比如拉麵,它是源於古絲路上的西北地區,基礎形態是湯麵。但它在開封,吸收了中原地大物博的地產,形成了一款撈麵,冬瓜、羊肉、黃花菜吊滷,鹽、鹼、油入面,從滾鍋中撈出一挑麵條入碗,彈繃可見、勁道十足。
比如米線,河南人將這種米制麵條的改造同樣鬼斧神工,雞丁爆炒、雞骨吊湯,砂鍋快燉米線,搭青菜、黃花菜、海帶絲、鵪鶉蛋、豆乾,加香菜、咖喱、麻椒油、辣油,分分鐘可成,端小鍋上桌。相比雲南原版米線,一碗熱雞湯、十幾碟菜品依次下碗,河南米線當然更簡單、快捷,內容更豐富,這源自中原物產殷實、多維包容,賦予了它全新的搭配方案,使之升華為又一個河南面的經典款。
在這個星球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河南人;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他們的面。在馬來西亞、在法國、韓國,我曾一一親歷所見。
怎麼識別河南人?
簡單,給下碗面,再給剝兩瓣蒜。(記者 楊霄 實習記者 楊薩 文/視頻 記者 馬騰飛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