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我駐村扶貧的第二年。2018年我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流轉了近200畝地,種植特色紅薯。紅薯是種出來了,但銷路成了大問題,雖然我不懈地通過媒體宣傳、朋友圈吆喝,但銷售數量十分有限。通過參加政協調研,我發現銷路難是有產業的貧困村普遍存在的難題。為此,我特意撰寫了一件題為《多措並舉助推農產品銷售》的提案,提交給縣委、縣政府,以期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由此我又想到:貧困村發展的產業有一定規模和數量尚且難賣,那要是村民家售賣一些土特產,豈不是更難?
2019年4月,我在入戶走訪時,發現貧困戶文多其的家裡養了很多土雞,就關心起土雞的銷路來。老人家說,真的很不好賣,拿到街上去賣,往返要車費,還未必全部賣得出去。看到老人滿臉愁容,作為扶貧幹部的我不能坐視不管。我先通過朋友圈幫老人售賣。說做就做,拍完土雞的圖片配上文字,才發朋友圈不久,就有很多朋友留言訂購,不一會,不僅幫文家訂購了20多隻,還幫周邊鄰居訂購10多隻。次日,我給村民們送錢去,文老拿著賣雞賺來的近兩千塊錢,對我連聲感激:「小譚呀,要不是你幫忙,我的雞哪能這麼快賣出去哦,你真是個好幹部!」周圍的村民也對我伸出了大拇指。此後,我更加熱心幫村民賣土雞或土雞蛋了。每次走訪入戶,我總會問他們家裡養了多少只雞,愁銷路嗎?需要我幫著賣儘管打我電話,村民們都樂呵呵地說,「要的要的,太好了,有你幫我們賣這些,我們就放心了!」
其實,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沒有多少轟轟烈烈的大事,或者說,對我們很多人而言的小事,在貧困群眾那兒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一隻雞的收入不過百來塊錢,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不值一提,可對於村民,可能就是十來天的夥食費。一點點的用心,一份份的溫暖,就足以支撐起老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幫村民銷售土雞的過程中,村民嘗到了土特產換成現金的甜頭,我也收穫了許多感動。有一次,我向好幾戶村民訂購了三十多隻雞,說好了下午去拿,因為有事晚去了一會,傍晚時等我再趕去,很多人都坐在村口翹首期盼,一個嫂子看到我說:「小譚,你終於來了,大家都在等你呢!」我一聽,心裡暖暖的,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被村民期待,被村民需要,不是一件很欣慰和自豪的事嗎?
還有一次,我去郭老家買雞。隔壁有一戶人家的狗見了生人一直在叫,老人聞聲出來幫我制止了。我離開的時候,老人執意要送我一段,他提了一根竹竿,趿拉著一雙拖鞋,蹣跚地走在我前面,我說:「老人家,你回去吧。」老人說道:「我再送一小段,我擔心狗亂咬人,萬一嚇到你就不好辦了!」一前一後的老人和我,不像是貧困戶和扶貧幹部,倒像是爺孫倆。
我幫助了村民,他們也溫暖了我。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要能放下身段,深入基層,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才能成為群眾心中的「自家人」。
我幫村裡做義務銷售員的事,先後被媒體報導。我身邊的朋友給我取了綽號,聚會的時候,一見我來了,有的遠遠地喊:「紅薯妹來了!」有的說,「不對不對,她現在是雞老闆了!」我聽了樂呵呵地笑。朋友問我,「你幫村民賣雞賺錢嗎?」我說不賺錢,有時候還倒貼,有一次裝得多了,有幾隻雞被捂死了,虧的幾百塊錢就自己受著。很多時候,下午五六點回縣城,幫人送貨上門,晚上九點多才收工。朋友問我,「那你圖的是什麼呢?」我只是笑笑。解釋什麼呢?我是農民的女兒,從小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生存的不易,當村民有需求有困難,能盡我所能幫他們解憂,不正是每位扶貧隊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嗎?
扶貧的這幾年,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不管怎樣,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就像當不成大樹,做一棵平凡的小草,也能裝點春天!
(作者系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政協委員,駐水嶺鄉吊牛坪村扶貧幹部)
作者:譚利梅
編輯: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