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待見的子女,為什麼會很孝順?他們的回答讓人心酸又欣慰

2020-11-10 麗姐說情感

《歡樂頌》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父母對孩子倍加疼愛,家庭氛圍好,孩子地一生都是幸福的,父母對孩子冷若冰霜,甚至伴隨著打罵,家庭氛圍極差,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療愈不幸的童年。

有人說,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對父母的回報。

確實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風向標,大人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給父母。

但是事事無絕對,有些子女不受父母待見,反而越是孝順父母,到底什麼原因呢?

01.渴望被重視和認可

缺愛的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討好,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便會渴望父母給予自己重視和認可,從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遠房表哥今年45歲,從小到大,沒體會過父母的疼愛,而弟弟跟他截然相反,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

父母對兩兄弟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性格決定了父母的喜愛和疏遠。

哥哥憨厚老實,話不是很多,性格還有些倔強,弟弟腦子靈活,說話頭頭是道,性格開朗外向,把父母哄得團團轉。

表哥為了得到父母的重視和認可,一心投到學習上,成績優異,考上了大學,父母卻告訴他,你是家中長子,應該肩負養家的責任,把機會留給弟弟吧。

言外之意,就是讓他輟學,出去打工掙錢,供弟弟讀書,可是弟弟學習成績很差,表哥哀求地為自己爭取讀書的機會,但是父母下了死命令,必須退學,小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含淚結束了求學之路。

父母將希望都寄託到弟弟身上,結果換來的是一事無成,不懂得孝順,而表哥沒得到疼愛,卻格外地孝順。

那時兩位老人才知道,自己錯的有多離譜,於是握著表哥的手說:「兒子啊,爹媽對不起你,希望你能原諒我們。」表哥抱著父母哭得跟個淚人似的。

表哥從那以後經常說:「我一直以來的討好付出是值得的,因為有生之年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和重視,我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那些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被愛,所以他們用討好的方式滿足和孝順父母。

如果自己長期以來的卑微付出,換得了父母的重視和理解,他們的人生將掀起了美好的篇章。

02.反差認知

什麼是反差認知?就是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你所想和所做的一切,都與之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父母的言行舉止得好與壞,會被孩子不自覺的模仿,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行為與父母恰恰相反,這就是典型的反差認知。

讀者童敏(化名)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脾氣暴躁且不著調,從記事起,父親沒碰過弟弟一根手指,她卻被打罵經常「光顧」。

雖然母親每次都說好話,無奈她性格軟弱,說等於沒說,甚至有時連她母親一起罵,12歲那年,她放學回來的路上,發現父親摟著一個女人,她飛快地跑回家告訴母親,母親沉默了好一會說:「隨他去吧,等你們長大,我就離婚。」

從那天開始,童敏對父親產生了憎恨,她發誓這輩子決不會像父親那樣,錢賺不來幾個,幾乎過著拆東牆補西牆的日子,還對家庭不負責任,她鄙視父親。

童敏高中沒畢業,就跑出去打工,通過努力拼搏,有了自己的小事業,每個月都會給母親寄錢,買衣服,並且警告父親,「如果你敢欺負我媽,我肯定不饒你。」

父親上了年紀,再加上她越來越強,改變了不少,不過背地裡還是經常跟她母親發脾氣,她幾次讓母親離婚,母親卻說:「這麼大歲數離婚,會讓人笑話的,還是算了吧,再說你爸也改了不少。」

為了母親能安享晚年,她硬著頭皮孝順父親,內心極其痛苦,甚至希望父親早點離世,可是父親真正去世那天,她竟然失聲痛哭,因為父親離世前一天跟她說了一句,「替我好好孝順你媽,你是好樣的。」

不是每個不好的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反差認知都是正向的,有些人的心理極限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反彈。

也就是說,父母不停地打壓和忽視,孩子的思維模式則會走向極端,要麼對父母做出殘忍的行為,要麼自我殘害。

但是反差認知的人,又是極其孝順的,他要用自己的正念,扭轉父母的錯誤思想,尤其當自己有了成就,他會把這件事當成畢生的事業來做,從而扭轉的過程產生了依賴和習慣心理。

所以當自己憎恨的人突然離世,他們的心情是複雜的,有恨意,有釋懷,有留戀,有痛苦,最終都會和自己和解。

03.環境影響

歐文說:「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

人會因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我們身處在怎樣的環境,就會變成怎樣的人。同樣,不被父母待見又孝順的人,與身邊環境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活動,恰巧碰到了多年未見的同學柳柳,曾經的她不被父母待見,自卑且內向,現如今已成為某公司的總經理,言談舉止落落大方。

柳柳是一個命苦的女孩,母親未婚先孕有了她,父親沒辦法才娶了母親,婚後柳柳出生,父親並沒有因她的到來解除婚姻危機,反而對她們母女冷若冰霜。

母親得不到父親的愛,將怨氣撒到了女兒身上,經常對她大發雷霆,柳柳十歲那年,父母離婚,誰都不要她,柳柳的爺爺奶奶心疼孫女,將她接回了家。

不到一年,父母各自再婚,對她更是不聞不問,柳柳非常自卑,好在自己有志氣,沒辜負爺爺奶奶的期望,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畢業後也找到了好工作。

此時的母親,病魔纏身,再次離婚,求到她跟前,讓其贍養,柳柳將多年的怨恨一併發洩出來,她不想原諒眼前的這個女人,因為帶給她無法磨滅的傷害。

但她又是一個幸運的女孩,身邊的朋友都是正能量使者,將她從痛苦的泥潭中拉了出來,而後又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被治癒。

無論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畢竟給了她生命,應該負起贍養的責任。

她說:「如果不拋開以前的自己,我就很難繼續成長。人不能沉溺在自卑的過去,更不能因原生家庭的影響而裹步不前,那樣只會害了自己。」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沒辦法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人生,能否把一手爛牌打好,全在自己如何看待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與其窮盡一生和原生家庭做鬥爭,不如活出灑脫的自己。

今日話題:不被父母待見又孝順的孩子,你們怎麼看?

我是麗姐,每天分享情感故事。

點擊上面關注,看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為啥越是孝順的子女越不受待見?社會學家說出原因,句句戳人心窩
    為啥越是孝順的子女越不受待見?社會學家說出原因,句句戳人心窩導語孝順自己的父母向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當然百事孝為先也一直被中國人當成家訓來傳承。可是總有一些孩子背道而馳,他們在父母年老以後不但不盡孝,有的時候甚至還啃老。
  • 為什麼父母不待見孝順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實話
    前言在我們的觀念裡,孩子越孝順,父母應該對孩子越喜歡,可事實上,有不少父母,並不待見孝順的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孩子。這就讓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難不成他們有受虐傾向?下面我們來聽聽三個老人說的實話,看看他們為什麼不待見孝順的孩子,反倒更待見不孝順的孩子。
  • 為什麼不受待見的子女,反而越孝順父母?社會科學家的解釋很戳心
    為什麼不受待見的子女,反而越孝順父母?社會科學家的解釋很戳心老一輩人認為家中孩子越多越好,也能夠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而對待多個孩子卻避免不了有時偏心。但其實,到了老年時才會發現,並非所有孩子都會孝順自己,有時真正孝順自己的,可能是最不受待見的那個。
  • 為啥越是孝順的子女越不受待見?社會學家說出原因,句句戳心!
    「本文由硬核媽媽原創、歡迎大家評論、轉發」老話講「養兒防老」,很多父母在老了之後,都希望子女能夠留在自己身邊,盡享天倫之樂。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往往留在父母身邊,孝順老人的,偏偏就是那些最不受父母待見的子女!
  • 為什麼一個家裡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待見?真相很戳心
    同時也會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在孩子比較多的家庭裡,往往最孝順的那個孩子過得最委屈,也最不受父母待見。為什麼一個家裡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待見?真相很戳心。嘴巴甜的人討人喜歡會發現那些嘴巴甜能說會道的孩子,就算他們什麼也不做,照樣很得老人喜歡,而那些孝順的孩子不管做的多好,也敵不過人家的一句甜言蜜語。在很多父母看來,做得再好,不如說的好聽。所以會發現生活中那些不做事,沒有實際行動,但是擅長曲意逢迎,謊話連篇,會哄會騙的人卻甚得老一輩寵愛。
  • 為什麼越懂事孝順的孩子,父母越不待見?過來人講出實情,很戳心
    但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卻對懂事孝順的孩子視而不見,偏偏寵愛囂張跋扈的孩子,還覺得他們可愛。很多人說,張姨的做法確實有點寒了孩子的心。明明有個懂事的孩子不待見,非要覺得那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好的。我覺得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吧。大概是大兒子太懂事,沒操過什麼心,張姨反而覺得大兒子不需要她,小兒子更需要她的緣故吧。
  • 為什麼一些家裡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
    為什麼一些家裡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現實社會有很多人,平時忙完工作又要忙家裡的老人孩子。寧願自己苦一點也不願意委屈了家人,可是總有一些人忙裡忙外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認可,反而受累討不了好。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有著極深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無論家裡有什麼好東西好吃的都會留給兒子,這種習慣直至他們的孩子長大成家也依然會保留不變。而他們卻忽略了在他們身邊經常忙前忙後的孩子,並且習以為常,而那些孝順的子女並不計較這些,一如既往的付出。
  • 老了才知道,真正孝順的孩子,往往不是偏愛的那個,原因令人心酸
    認為老大是家裡的頂梁柱,說的話更能服眾,一直偏愛他們。另外三個子女看在眼裡,也沒說什麼。後來,張阿姨年紀大了,摔倒了一次就癱瘓在床,生活起居都靠子女照顧。剛開始大家輪流照顧,後來老人把自己最後的積蓄分出去後,孩子們就開始變了。
  • 父母為什麼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真心話
    導語:那些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孩子的父母,他們都是什麼想法?為了讓老二聽話,為了讓老二不那麼胡鬧,所以我分了更多的愛給老二,我更偏心老二。林女士:兩個孩子我也沒辦法做到一視同仁,一個個性比較乖巧,一個脾氣比較壞。脾氣比較壞的那個,當然比較不孝順,但是越不孝,越得順著他,越不孝,越得偏向他。不然的話,他只會越來越壞。
  • 孝順兒女反而不受待見?社會專家說出原因,揭露父母的「自私」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直以來的傳統,孝順父母不僅是兒女的職責,而且也是一種親情的回饋,但是有的時候,多子家庭也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越孝順的兒女反而越容易不受待見,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於幾十年都不見的母親早已經沒有了多少感情,但是即使王先生照顧了母親一輩子,最後母親臨終前念念不忘的還是幾個哥哥姐姐,畢竟這一點也讓王先生和家人非常難過,覺得憤慨和不公,雖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什麼有些父母卻不懂得珍惜眼前最孝順的孩子?孝順兒女反而不受待見?
  • 當代父母怎樣評價子女孝不孝順?收到的快遞越多,你就越孝順
    她們同樣的年紀,婆婆對電子產品更不熟悉,如果她也遇到同樣的需求,我卻無能為力。怎樣孝順父母,和距離的遠離,有莫大的關係。我和婆婆相距遙遠,從沒有在一個層簷下長時間生活過,雖然免除了常見的婆媳矛盾,卻也因為距離,喪失了發展親密關係的機會。
  • "補償機制"悄然來襲,可憐多數父母未察覺,錯認為子女很孝順
    她很可憐,因為是女兒,所以,不受父母待見,連大學學費、生活費都是自己解決的。樊勝美工作後,父母更是把她當做了家裡的搖錢樹,大到哥哥房子首付,小到侄子幼兒園學費生活費,父母都要求樊勝美負責。父母有事的時候,能躲多遠躲多遠,冷漠的像一個陌生人。為什麼越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往往是越孝順的那一個呢?其實,這根源於低自尊狀態下的補償機制。1、低價值感滋生的低自尊的狀態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會形成低自尊的狀態。
  • 為何父母越不看重的子女越孝順,越寵愛的子女越不孝?真相看哭了
    為此,她大兒子和小兒子不止一次勸說過輪流接她住,生怕別人覺得他們不孝順。可鄭阿姨覺得自己去了兒子家,肯定要幫忙媳婦做家務帶孩子,但她有嚴重風溼,很難有大精力帶娃,所以乾脆不去,以免他們媳婦有怨言。三女兒一個月會來個幾次看鄭阿姨,給她買麵包水果,基本上周圍的人都覺得她享福。
  • 孝順父母,不能等!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就只剩歸途。人這輩子,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好好善待,總是忙於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自己的父母,那麼,等父母都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就算我們想補救,想彌補,也沒有機會了……要知道,生命無常,沒有來日方長。人吶,千萬不要等失去了之後,才懂得去珍惜。
  • 都是親生子女?為何父母不待見其中一個?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嗎?
    為什麼會厚此薄彼到如此程度?孫光林的待遇是特例嗎?不是的,我身邊就有無論男女,無論年代,無論長次,曾經或者是正在遭受著父母的特殊待遇,父母的不待見,而有的父母到臨終都不曾惦念那個也是他的孩兒。01明明家裡有寬敞明亮的大瓦房,而他睡柴火垛。鄰居的兒子李三,與我媽媽是同齡人,但不是同學。為什麼呢?
  • 「我這麼難了,可父母還是不滿意」中國式孝順「綁架」了多少子女
    父母說的都是對的,子女不得忤逆;父母年邁後,子女無條件回報。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把「孝」看得極為重要,因為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那麼對晚輩孝順長輩是理所應當。隨著時間的流逝,往往這樣的觀念,會束縛住子女的生活。
  • 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
    文|好孕姐家有多個孩子,父母的教育就是大問題。教育好了,不說每個孩子都能有出息,但最起碼都知道孝順父母。但如果教育不好,孩子不成器不說,父母晚年也跟著遭罪。所以,多子女家庭,父母從小就要上心孩子的教育。一般來說,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哪類孩子呢?家長不妨參照以下幾點,早發現苗頭早應對。
  • 父母對子女的依賴正在拖垮孩子,中國式「孝順」正在綁架下一代
    下要撫養孩子,供孩子上學、買奶粉、報興趣班都要花很多錢,上要贍養父母,老人體弱多病,每個月買藥也會花費大量的錢,如果患上了重大疾病,因病返貧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所以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他們承受著巨大的雙重壓力。雖說贍養父母是義務,也代表了孝順,但有些老人對孩子有著非常強的依賴性,明明自己可以做的事卻要子女幫著做。
  • 「廢物式養老」正在流行,以孝順為名綁架父母,子女卻不以為意
    孩子說著孝順自己,其實還是擔心自己給他們添麻煩,什麼事情都不讓自己做。對老人而言,這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似乎是在等死,沒有一點價值。 所以,如果希望孝順自己的父母的話,兒女千萬不能將父母當菩薩一樣供著。這不是在愛他們,而是在害他們。
  • 人到晚年,啥樣的父母會拖累子女?孩子:不是不孝,是無能為力
    每當妹妹說起這段話的時候,都有一種心酸,這種心酸既是對父母的愧疚,又是對自己沒本事的「怨恨」,畢竟之前妹妹的姥姥住院時,3天時間沒有動手術、做診斷,就花費了3萬,而且目前還沒有出院,後面的費用更是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