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為教師和學生精神成長而提供的圖書,那就是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
兩百年前,雨果曾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講過,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有了為教師和學生精神成長而提供的圖書,那就是教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位大家對學校教育與閱讀寄予了多麼大的期待。
美國教育有「三大絕技」——閱讀、運動和終身學習,閱讀是排第一位的。美國人對於閱讀的重視,從他們星羅棋布的圖書館上也能體現。基本情況就是車程20分鐘的範圍內,就有大大小小五家圖書館。
和美國的學校相似,美國許多圖書館的建築和設施遠遠談不上豪華,只稱得上「夠用」。但最讓人佩服的是,無論多貧窮和偏遠的社區,都一定會有圖書館,並且這些圖書館的硬體,也並不會比高檔社區差到哪裡。對美國家長,特別是經濟條件不夠富裕的家長來說,圖書館是最好的免費教育資源。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說,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應該說算完成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很容易將書本永遠丟棄到一邊,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閱讀是如此的重要,那麼我們如何設計打造一個好的閱讀空間?如何運用各種創意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呢?
這值得我們更多的思索……分享一些創意設計案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些許啟發。
01、童書森林中之島
安藤忠雄:我想建造的是,能讓人心紮根的地方。
安藤忠雄,這個世界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建築師之一,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不論是「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還是「光之教會」都成為了建築史上的標誌性作品。不久之前,安藤忠雄的新作「童書森林中之島」(こども本の森中之島)在大阪落成,這也是他獻給家鄉兒童的一份禮物。
無論是光之教堂,還是北海道墓地中被薰衣草覆蓋的寺廟,安藤忠雄都擅長建造心靈駐地。在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安藤忠雄都希望大人和小孩可以找到一個能夠喘息的空間,這也是「童書森林中之島」的設計初衷。
全方面接觸書本的空間設計
在這座三層樓高的建築中,他利用高低落差製造出多層次的空間分布,為了讓閱讀者全方位接觸書本,在書廊、階梯等多個地方都設計了隨時可以坐下看書的座位。小朋友隨時隨地都能進入閱讀氛圍。
以兒童的視角分類圖書
這個童書館在兒童美育上不只做做面子,選書也充分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根據書籍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分類,歸納出12個選書主題。就連類別的命名,都運用孩子般的輕鬆口吻,縮短孩子與書的距離。
「時尚」被定位為「美麗的事物」,「喜歡動物的人」「和大自然一起玩」這種視角也明顯是孩子的感知。其中最特別的是以「生死」為主題的選書區,讓小朋友們從小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或許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能有更多啟發。
就連安藤忠雄本人也為這個圖書館推出了自己的首部繪本《惡作劇的建築家》,講述了在童書森林中之島裡,一位長得非常像安藤忠雄的神秘大叔帶著孩子們探索圖書館、了解建築的故事。
混凝土清水模圓形創意空間
為了吸引孩子進去圖書館空間,安藤忠雄在一樓以最標誌性的清水模手法,打造出超過十米高的圓形創意空間,並將書本裡的文字幻化成影片,用各種不同媒材,引導孩子一步步進入書本世界之中,開啟無限想像力。小書本讀累了,可以來這裡休息著看大故事。
02、「山脈上」的圖書館
有人在圖書館中造「森林」,有人建「山脈」,這個兒童圖書館位於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蒙特雷工業繁榮,曾經的一個工廠被改造成了市中心的綜合性公園Fundidora Park,這個圖書館就位於其中一個舊倉庫中。整個設計並沒有因為用戶是小朋友而降低本來的工業氣質,反而從另一種程度上增強了它。
場地中的閱讀平臺模擬了蒙特雷的山脈地形,書架不再單是儲藏功能,也能支持動態的玩耍和學習,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豐富多彩的幾何形體要素與古色古香的工業建築碰撞在一起,煥發出獨特而歡愉的魅力。
老舊的工業建築裡充滿著鮮豔的色彩與幾何美學,這是建築的新生代之美,建築又承載了生命的新生代。
03、聾啞兒童的紅磚小屋
這座位於非洲穆因加的紅磚小屋幾乎與地面融為了一體,乍看平平無奇,其實大有講究。取材於當地的壓縮土塊使它與環境完美融合,與我國南方建築設計相呼應的走廊門廊也是當地的傳統,大雨、烈日都由這個門廊庇護,在此休息、等待也成為一道風景。
這個圖書館其實是為當地聾啞兒童學校修建的,作為一個設計嘗試,也將為聾啞兒童學校打下前站。聾啞兒童因為聲音而被隔絕在自己的世界裡,但這個圖書館卻處處為他們打開大門。門廊上柱子之間的透明門既能透光,也能拉近與外面廣場的距離;牆面上的小孔透著知識的光芒,幫助空氣流通,也提示著圖書館的營業與否;窗戶打開後還能完全迎接當地山區的壯麗風景。
圖書館的材料主要採用的由當地土壓縮支撐的磚和烤制的瓦。因為當地土地生產的瓦片比通常瓦片要重,建築師設計了更為密集的支撐結構體系,同時讓屋頂的斜率為35%,最適應現有的結構體系。
高高的屋頂適應當地的氣候,加上上部留出有規律的磚洞,也更有助於排熱。圖書館的內部空間則呈現出階梯式層段,靠近街道的一側為最小的圖書館讀者提供了一個特殊的空間,孩子們不僅可以坐在木質臺階上閱讀,還可以躺在麻繩的吊床上閱讀,十分夢幻。儘管上帝為這些聾啞孩子關上了一道門,但書本和吊床也許能帶他們去另一個天堂。
04、共享瓢蟲
共享瓢蟲書屋的誕生來自建築師想為朋友的兒童教育事業出一份力的心願。朋友經常需要從辦公室搬出搬進一些創客材料,只能用裝菜的小推車操作,建築師便將廢棄的共享單車、城市報廢的汽車鐵皮、環保板材邊角料組合,為朋友實現了一個移動的兒童創客課堂,就是這隻大瓢蟲。
七星瓢蟲是小朋友們熟知的益蟲,將瓢蟲翅翼打開的方式運用到三輪貨架的遮蓋開合中,對於小朋友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封閉的內空間合理地設置了陳放展臺,上小、下大,正適合兒童坐著閱讀。
作為通用的延展功能之一:「微型共享書屋」,這裡面的書籍都是通過向好友們徵集閒置的二手書籍而來,每人提供一本或多本圖書,在圖書中可增加關於共享此書的一句話。共享微書屋可放置在城市的某個空間,他人可以隨意閱讀,也可以將自己閒置的書籍放置於此,或替換取走自己喜歡的書籍。城市單車的共享荒廢了,讓大家的閒置書籍分享起來。
共享瓢蟲,就像行走在「城市葉片」上的「益蟲」,它可以是一個移動的書屋、一個兒童創客課堂、一個便利攤…或者,它只是帶給人們對城市未知進程的一次善意思量…
05、彩虹裡的書店
蘇州鍾書閣的童書館隱藏在一道彩虹的背後,要走過層層夢幻的場景才能抵達。
在推薦書閱讀區,是由對偶而得潔白的水晶聖殿下幽黑的山洞,象徵閱讀有時會讓你有些沮喪,似乎陷於迷茫。但這山洞並非一片漆黑,思想由如螢火蟲般閃爍在你的周圍,激勵往前走。我們用光導纖維來創造螢火蟲般的光輝。
螢火蟲洞的盡頭,空間豁然開朗,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幕牆帶來了明亮的自然光線。我們先在這裡布置了收銀臺和咖啡吧,作為讀者來到鍾書閣中央世界的歇腳之處。之後的轉折,讀者就進入了最主要的圖書閱覽空間。
孩童之心城堡是由正反建築小屋互相穿插組成很有參與性的空間,加之ETFE膜作為外牆組成的一個半透明的迷你城市。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無拘無束地瀏覽書籍,交往,或者看著窗外的世界瞎想。所以它有時更像一個橢圓形劇場,你在裡面看到自己的過去和生活的真相,你會想,或許很久以前,你就盼望來到這麼一個房間。
06、留守兒童的書屋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和其他的中國農村一樣,正面臨著「空心村」的問題:青壯年在城市打工,老人、孩子留守農村,經過數百年沉澱下來的侗族文化遺產無人可繼。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團隊決定為當地的孩子們建造一座圖書館來開啟村落活化的行動。這座小型圖書館,被稱為高步書屋。
樓梯在侗族村民的生活裡似乎扮演著不可缺的角色,村民都喜愛在樓梯旁聚集,小朋友們則喜歡在上面玩耍。因此樓梯被設計進高步書屋裡,既是村民可以互動的地方,也能讓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坐下來看書,整個空間內輕鬆而愉悅。
在設計者看來,這個書屋承載著的遠比城市中的圖書館、書店要豐富,這裡是留守兒童們的精神支撐,也可能是他們走向山外世界的一把鑰匙。同時,設計者們也希望高步村周邊甚至侗族聚居區其他村落都會受到書屋的啟發去建設相似的建築,從而形成侗族的書的網絡。
白巖松說:「人生最美是閱讀,在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閱讀是孩子成長與終生學習的最重要的能力,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有責任教會孩子去熱愛閱讀和享受閱讀。愛孩子,那就讓他愛上閱讀。」
兒童閱讀空間設計注重把握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原則,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上,不斷加入互動、體驗的功能,注重色彩和空間布局,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閱讀角落,讓他們安靜下來,享受閱讀,愛上閱讀吧!
編輯 | 阿黎
內容來源 | 51DESIGN、一夜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