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填手冊,入戶問經營。實事實心做,但留百姓評。」這是張文藝《初夏下鄉》一詩中對扶貧工作的描寫。
2015年7月,農行山西陽泉分行員工張文藝被委派到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主鋪莊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張文藝駐村工作的5年時間裡,主鋪莊村44戶83人於2017年全部脫貧,村裡的村容村貌和村民收入有了明顯改善。5年來,張文藝一面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幹活,一面用詩詞記錄著扶貧工作中點滴小事和主鋪莊村的變化,他也從一名普通的農行員工變成了村裡人口口相傳的「詩人書記」。
為村民帶來真金白銀的書記
「春光日照殊,鄉景百花圖。晚聚桃涼下,紅巖品味廚。邀來村事議,洞裡說幫扶。歸路披明月,稀星伴行途。」這首詩是張文藝初到主鋪莊村所作,詩中一派田園風光,頗有採菊東籬、把酒南山的風雅,然而,那時候主鋪莊村的狀況卻與之背道而馳。
主鋪莊村依山而建,村民居住以石頭窯洞為主,水窖是村裡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山高、坡陡、地薄、林稀、水少都是村子面臨的客觀問題,村裡沒有通公共汽車,村民有個要緊事兒,只有村主任一輛破舊的麵包車應急。
為了改變主鋪莊村沒有大產業的狀況,這位初來乍到的「詩人書記」和村幹部經過調研分析,決定憑藉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並依託當地國家3A級紅巖嶺自然風景區,以發展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為主的「旅遊+」為脫貧產業。2016年,在張文藝的帶領下,主鋪莊村依託幫扶企業建設了百畝採摘園和百畝連翹以及花椒林、盆摘果樹、枸杞種植、生態花椒種植等休閒農業項目。此外,景區優先僱傭貧困勞力參與餐廳服務、景區安保以及維護、建設等工作,根據用工不同,村民一天能掙到80~200元不等的工資。同時,村裡鼓勵部分貧困戶利用景區資源,製作銷售豆類、穀類、壓餅、手工藝品等特產售賣,倡導農戶自建自辦農家樂、民宿遊等主題項目,實現了農民就地就業,有效增加經濟收入,走上勤勞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目前,紅巖嶺自然風景區年接待遊客量達8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7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主鋪莊村也成為了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協會會員,並獲得山西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山西省首批百個旅遊扶貧示範村及山西省首批百個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變身「網紅」賣雞蛋的書記
村裡有了大產業,想要致富必須還要讓村民發展自家的「小」產業,養殖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張文藝通過當地農行,為村民爭取到每戶6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又通過自己同學的關係,聯繫了河北賣雞的養殖戶,張文藝開心地稱之為「投下『種子金』,孵出『致富蛋』」。
雞蛋有了,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雞蛋賣出去,於是,張文藝搖身一變成為村裡農產品的「宣傳員」和「銷售員」,開始了賣雞蛋的特殊扶貧之路。在幫扶單位、沿途各村的愛心超市作為農產品銷售主要渠道的基礎上,張文藝通過抖音短視頻平臺和微信朋友圈為村裡的山蜂蜜、笨雞蛋做推廣宣傳,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市區消費者的訂單接踵而至,張文藝就利用周末回家的機會,自己開車送貨上門,每次回家他的車裡都塞滿了笨雞蛋、山蜂蜜等農貨。笨雞蛋銷售有了著落,張文藝的汽車也成了村裡農產品的專業運輸車。
現如今,主鋪莊村村民們養雞、羊、蠶、蜂,種植果樹,有的還開起了農家小飯店,「小」產業辦起來了,村子也紅火起來了。
寫詩扶貧兩不誤的書記
「村口水池修建,幾人迎初暑。割坡刨藥改廣場,養雞又栽樹。」
「下鄉回到扶貧點,山路青青綠相連。山雞野兔齊賽跑,千花百果共爭豔。老翁急去摘瓜菜,新婦奔來做餉餐。鄉親紛紛嘮短長,一日不見百姓牽。」
……
張文藝的扶貧詩,來源於他腳下的生活,他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走出自己的狹小天地,每天與老百姓一起,就能找到創作的激情、動力和源泉,扶貧工作亦是如此,每天心裡裝著村民,就能找到適合減貧致富的好路子。
為了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張文藝邀請專業人士在通村公路沿線的牆上繪製了宣傳彩繪畫,還組織村民成立了文化宣傳隊,農閒時節,大家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景區辦節慶活動時,大伙兒還能去表演,賺工資。
從帶病送雞苗入戶到雨天走訪貧困戶,再到嚴冬消費扶貧……5年的扶貧時光,張文藝用他的詩詞記錄著主鋪莊村發生的每一點變化,用他的行動讓主鋪莊村村民的腰包變鼓了,讓村裡的環境變好了。
「別的村,書記叫王書記、李書記,我們村的書記叫『詩人書記』。」主鋪莊村的村民笑著說。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