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2月12日下午,藤橋戴宅文化禮堂內,傳出來一聲聲宛轉悠揚又鏗鏘堅定的稚嫩童音。這是該鎮依託「紅色星期天」項目所開設的「國學班」現場。數十名學生端身正儀、整束衣冠,遵循中華傳統的禮儀,齊聲誦讀《論語》,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農村文化禮堂,假日國學課堂。藤橋鎮利用各村的文化禮堂開設國學課堂,向放假的孩子們傳授家風家訓、村規民約以及當地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禮堂的文化傳承主陣地作用。
在戴宅文化禮堂,這堂國學講堂已經成為3年來固定傳統項目。每逢周末下午,村裡就常常能聽到孩子們讀《論語》的朗誦聲。大家都說,自從村裡開設了國學班,除了孩子學到很多,村裡的風氣也發生積極變化。
據戴宅「國學班」負責人康曉潔老師介紹,戴宅「國學班」每周末下午在村內文化禮堂內安排講課活動,免費為轄區學生傳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國學經典著作,以培養青少年對國學的興趣、養成看古文的習慣。同時還會穿插剪紙、體育等課程,讓孩子們的課程更為豐富。「3年來,不少學生都一直堅持在這裡上課,不少家長也會過來一起參與,大家都覺得這樣的平臺很好。」她表示。
現場,記者看到,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一起聆聽國學。「有這樣一個免費的課堂,老師又教的好,孩子很喜歡。」陪孫女來上課的曹阿婆說。今年剛上初一的學生趙安已經在國學課堂上了3年的課程,幾乎期期不落。「上下來感覺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作文提高了不少,會引用了很多國學知識。」
通過國學講課進禮堂,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文化禮堂建設中,戴宅文化禮堂的國學課備受熱捧的背後,正是藤橋鎮在深入推進文化禮堂「建管用育」一體化建設,做深「文化禮堂+」文章,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的一個縮影。
持續發力做深國學公益學堂讓書香縈繞鄉村,做精非遺創藝坊讓傳統文化厚植鄉土下。如今,在藤橋,文化禮堂不僅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成為村莊「獨特風景」和對外展示的「文明窗口」。據悉,目前該鎮已建成文化禮堂27家,2020年新建9家,實現了文化禮堂「全覆蓋」。
記者 施晴雯 通訊員 徐歆羨
責編 黃亦慧
來源:鹿城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