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後,為什麼長安再也沒有當過帝都?

2020-12-17 納蘭談史

從秦漢到晚唐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中國的政治中心幾乎都是在西安和洛陽之間搖擺,這兩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都,是地理、經濟、交通綜合優勢共同決定的,唐朝之後,長安率先成為了失去為都資格,這是為什麼呢?

給出三點原因,僅供參考。

第一,人口基數變大,關中供養不起。

十多朝定都於長安,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在作祟,肇始於八百年的周朝,具有先天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基礎,被世人看作是王朝正朔的代名詞,因此後世諸多王朝按照政治的法理性繼續以長安為都。

從周朝到秦漢,再到隋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激增和商業社會形成,原先能夠自給自足的八百裡關中平原已經難以供應龐大的國家機器,再加上國都長安的虹吸效應,人口流入進程加快,即便是八百裡關中平原的糧草產區,加上川府之國四川盆地,也供養不起長安的消耗,國都連後勤吃喝補給都成問題,所以成為了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第二,經濟重心南移,外調成本太大。

自西晉衣冠南渡後,在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的精心發展下,相對安逸的南方悄然替代了戰亂的北方,成為了古代經濟、文化重心,到了唐朝時,江南、兩淮成為了國家糧草、賦稅重地,與物資短缺的國都長安形成了鮮明對比。

唐朝的統治者也有意通過水路運輸的方式,將南方物資輸往京師長安,但是上千公裡運輸的成本令大唐王朝難承其重(從東到西的水路也有地理上的技術限制)因此武則天時期政權動遷洛陽,所以想通過政令實現長安的補給,要承擔的財政壓力也是很大的,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第三,長安城數次被摧毀,重建成本太大。

短短的中唐到五代時期,京師長安曾被吐蕃人、黃巢、朱溫、李克用、石敬瑭等人數次攻破屠城,人口大量銳減,城牆破損嚴重,十三朝的經濟基礎也悉數被毀,之後百年也沒能恢復元氣,再加上唐末到五代處於軍閥混戰階段,各路諸侯的財力都用於招兵買馬,也承擔不起長安城修復如此浩大的工程,重建長安城的任務就一直被擱置。

再說了,即便恢復了長安城,也一樣要跟唐朝一樣面臨著物資短缺的現實問題,與其花費巨額成本用於物資運輸,還不如都城東遷,所以有江河之利的開封、南京、北京等城市逐漸成為了都城更合適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自唐朝滅亡以後,長安再也沒有當過都城,這究竟是為何呢?
    自唐朝滅亡以後,長安再也沒有當過都城,這究竟是為何呢?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最先想到會是哪個?盛唐這個朝代肯定是跑不了的,如果說唐玄宗治理下的開元之治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那麼盛唐就是中國封建歷史中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都城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 長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從周文王時期到唐朝,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流。」這是對長安城發展的極盛階段的描述。但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盛極必衰的規律,長安在極盛之後也迎來了自己的衰落。一座千年古都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打擊,會在唐朝之後走向衰落?
  • 西安物資富饒,為何在唐朝之後,再也沒有成為國都?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西安,古稱長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稱,位居中國古代四大古都之首,曾經是繁榮富饒的代名詞。不過,在唐朝之後,西安就不再作為國都了。
  • 探秘歷史迷雲:唐朝以後,西安為什麼再也沒有成為國家的首都?
    然而,自唐朝覆滅以後,西安這座古城卻為什麼再也無緣首都這個光輝的名稱呢?首先,我們先共同回首一下隋唐時期的西安。那時候,它確實很牛逼。一方面,從風水學上講,西安當時是八水繞長安,也就是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圍繞著它,所以,也就呈現出了「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的別樣風採。同時,這些河流還為關中平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農業基礎。
  • 為何唐朝之後長安徹底淪為「廢都」?
    而唐帝國的完結也宣告了一個城市的徹底沒落,那就是長安。曾幾何時,這個人口達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見證了令世人神往的大唐氣象,成為大唐盛世的最重要標誌。而隨著大唐的隕落,長安也逐漸被世人遺忘,再也無緣帝國都城。
  • 唐朝滅亡後,為何長安不再是首都?與一人有很大關係
    後來,漢高祖劉邦在這裡定居,並命名為長安。 如今,作為四大古都之首,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已發展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和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 可以說,西安是一個風水寶地,有利的時間,有利的地方,和諧的人。 然而,人們發現西安是十三朝的古都。 長安它見證了我國歷史上幾個繁榮的朝代。 從秦漢到隋唐,西安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 但為什麼西安沒有成為唐朝的首都?
  • 唐朝為什麼不遷都洛陽,非要在長安?
    我們都知道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其中有三年的時間是在洛陽,為什麼在長安呆了這麼多年呢?
  • 自唐朝之後,為何都城都不是長安了?這4點告訴你原因!
    而在這裡邊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這個事情,那就是自唐朝之後,為何當時的都城就不是長安了?而其中的這4點告訴你原因!先來說第一點,當時古代都城的選擇,大多數都是與當時的自然環境角度來選擇的。當時的長安所屬的是關中平原以及在之後的唐朝建立,當時長安等地的水土流失很是嚴重,並且當時匈奴不斷的騷擾以及國家外出徵戰可以說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當時的長安地區已經是過度開發了,並沒有什麼資源了,所以說長安這一個地區已經是沒有多大的作用了,所以說自唐朝以後都城就不是長安了!
  • 你認識離開長安前的杜甫嗎?長安十年決定了他和唐朝的共同命運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過十年長安「京漂」生涯的摧殘,十年之後堅決要逃離大唐帝京的杜甫,不斷遭遇的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悽涼境況。彼時的他早已對入京時的宰輔之志不做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只求妻小能得飽餐的最低生存願望。
  • 唐朝販賣黑人崑崙奴,有沒有改變中國人的血統?他們為何不反抗?
    崑崙奴不遠萬裡來到唐朝的途徑,有的是外國使團作為年貢送往長安、洛陽,有的是跟隨外國使節入華,遺留在中國不走了。還有的就是被掠奪販賣到唐朝的土著。究竟為什麼叫崑崙奴呢?「崑崙」一詞,在古代指崑崙山,也指黑色的東西。
  • 唐朝都城長安在詩歌中是什麼樣子?既有繁華盛景也有頹廢衰敗
    經過歷朝歷代的建設與拓展,到了唐朝時期長安城的面積,已經足以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作為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城不僅見證了盛唐時期的空前繁榮,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唐朝由盛轉衰所帶來的歷史傷痕。唐朝時期的長安城是眾多讀書人嚮往的天堂,因為只有踏入長安的熱土,才能實現「學而優則仕」的終極理想。
  • 唐朝之後,西安為什麼很難再成為首都?其中有個致命原因
    既然在唐朝之前西安作為首都如此盛行。那為什麼繼唐朝之後西安就很難再成為首都了呢?下面我同大家一起去探索西安身後的秘密。 西安的這種情況誠然到了唐朝這個時期有一定的緩解,因此在唐朝時,長安仍然被選為首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氣候已經很大程度影響了長安的主要生活資源,甚至連土地都沒有足夠的營養,農作物得不到發展。 造成了大家不得不從外面引進糧食,可想而知這是很麻煩的。由於當時的物力發展沒有那麼強大,在糧食運輸的過程中,到洛陽就已經引進不過來了。為了更好的生存,首都也就改址在洛陽了。
  • 為什麼說《長安十二時辰》比《琅琊榜》:有過之而無不及
    長安十二時辰近日,《長安十二時辰》悄悄上線,憑著精良的製作以及節奏一上線就在豆瓣獲得8.7的高分。如此強勢,更被網友稱為比《琅琊榜》: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長安十二時辰》在這一點上,就為你原本本的奉獻上一部原汁原味的古裝大片。若僅能用一個詞簡單地形容《長安十二時辰》,這個詞會是:講究。1,街景:長安城一百零八坊。片中的街景都是有據可依的,劇組為了儘量還原長安西市的街景,參考了歷史資料,總共搭建了總面積高達70畝的場景,建築形式、房屋規格都遵循唐代建築特點。
  • 1000多年來,西安都是國都的首選,為何唐朝後卻輸給了北京?
    成為歷代王朝都城次數最多的就是西安,古代稱之為長安。但是自從唐朝滅亡之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歷代國君作為首都的選擇,這是為什麼呢?03唐朝後再也沒成為國都但是自從唐朝滅亡之後,西安為什麼成為古代的國都了呢?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深思。
  • 「十三朝古都」漢唐帝都的長安,這麼好聽的名字,是誰改名為西安?
    說到我國的兩大古都,長安和洛陽是沒有爭議的。現如今洛陽還叫洛陽,可之前的長安卻已經變成了「西安」。要知道長安可是一座世界級的古都,與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和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 實行兩京制的唐朝,東都洛陽的地位,為何能超越國都長安?
    洛陽確實做過陪都,但那是高宗之前,玄宗之後的事情了。從唐高宗到唐玄宗,洛陽是毫無疑問的「兩京」之一。不說古代,直到今天,西安人想從陸路往東去,最快捷最省力的方法依然是走洛陽,寧西鐵路陝西段就是個神奇般的存在。
  • 從《長安十二時辰》徐賓用竹造紙,來看唐朝的黑科技!
    《長安十二時辰》作者想要給我們講述的不僅僅是反恐,不僅僅是唐朝的政治、文化,還有唐朝的黑科技。唐朝的繁榮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建立在科學基礎的巨大進步上,沒有這些黑科技,唐朝還真的未必這麼有意思。本文就來講講唐朝出現的黑科技,也就是徐賓用竹造的紙。
  • 唐朝以後為什麼西安不再是首都?
    但仔細觀察中國歷史後又可發現,西安在唐朝滅亡後,就再未曾得到過大一統朝代的垂愛,這是為什麼呢? 自西周起至漢代,西安(長安)之所以能成為首都,最大的優勢就是其西靠隴山、北依黃河、南抵秦嶺,東有崤函,沃野千裡的地理形勢。周、秦二代都是依靠著關中自西由東,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加之豐沛的物產而取天下,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大本營。
  • 唐朝時期的都城長安是真大,最寬的街道比現在北京的長安街還要寬
    走在唐朝的都城長安,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的每一條大街上,你見到的絕不僅僅只是唐朝人。在當時,想要感受什麼叫做國際化大都市,那你必須來長安;要感受什麼叫做對外開放、與時俱進,你也要來長安;要了解當時的東西方和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盛況,你更要來長安。
  • 唐朝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呢?其實在不同時期,這兩個地方都是都城
    關於唐朝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的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大家都找出很多東西來佐證自己的看法。其實一般正式文獻裡都是說長安是唐朝首都。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唐當時面對的是關內群雄割據,作為大後方來說長安無疑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