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漢到晚唐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中國的政治中心幾乎都是在西安和洛陽之間搖擺,這兩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都,是地理、經濟、交通綜合優勢共同決定的,唐朝之後,長安率先成為了失去為都資格,這是為什麼呢?
給出三點原因,僅供參考。
第一,人口基數變大,關中供養不起。
十多朝定都於長安,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在作祟,肇始於八百年的周朝,具有先天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基礎,被世人看作是王朝正朔的代名詞,因此後世諸多王朝按照政治的法理性繼續以長安為都。
從周朝到秦漢,再到隋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激增和商業社會形成,原先能夠自給自足的八百裡關中平原已經難以供應龐大的國家機器,再加上國都長安的虹吸效應,人口流入進程加快,即便是八百裡關中平原的糧草產區,加上川府之國四川盆地,也供養不起長安的消耗,國都連後勤吃喝補給都成問題,所以成為了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第二,經濟重心南移,外調成本太大。
自西晉衣冠南渡後,在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的精心發展下,相對安逸的南方悄然替代了戰亂的北方,成為了古代經濟、文化重心,到了唐朝時,江南、兩淮成為了國家糧草、賦稅重地,與物資短缺的國都長安形成了鮮明對比。
唐朝的統治者也有意通過水路運輸的方式,將南方物資輸往京師長安,但是上千公裡運輸的成本令大唐王朝難承其重(從東到西的水路也有地理上的技術限制)因此武則天時期政權動遷洛陽,所以想通過政令實現長安的補給,要承擔的財政壓力也是很大的,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第三,長安城數次被摧毀,重建成本太大。
短短的中唐到五代時期,京師長安曾被吐蕃人、黃巢、朱溫、李克用、石敬瑭等人數次攻破屠城,人口大量銳減,城牆破損嚴重,十三朝的經濟基礎也悉數被毀,之後百年也沒能恢復元氣,再加上唐末到五代處於軍閥混戰階段,各路諸侯的財力都用於招兵買馬,也承擔不起長安城修復如此浩大的工程,重建長安城的任務就一直被擱置。
再說了,即便恢復了長安城,也一樣要跟唐朝一樣面臨著物資短缺的現實問題,與其花費巨額成本用於物資運輸,還不如都城東遷,所以有江河之利的開封、南京、北京等城市逐漸成為了都城更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