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離開長安前的杜甫嗎?長安十年決定了他和唐朝的共同命運

2020-12-20 讀歷見聞

沒去長安做「京漂」之前,杜甫是一個有著豐厚家產、生活富足而又才華橫溢的富家少爺。這個時期的杜甫是豪邁雄健、意氣風發的,他踏上去往大唐長安之路時,心中揣著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彼時的目標是做造福大唐的宰輔之臣。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過十年長安「京漂」生涯的摧殘,十年之後堅決要逃離大唐帝京的杜甫,不斷遭遇的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悽涼境況。彼時的他早已對入京時的宰輔之志不做奢望,取而代之的是只求妻小能得飽餐的最低生存願望。

01 長安十年恍如夢:從衣食無憂的才俊,變成了悽涼、落魄的寒士

事實上,杜甫青少年時期的家庭環境是很不錯的,家境完全可以稱得上非常好,祖上三代都在唐朝為官。曾祖父杜依藝做過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在武周時做過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做過盛唐的奉天縣縣令、兗州司馬、朝議大夫。

這些官雖然並不算多大但勝在世代延續,而且唐朝官員的待遇是非常豐厚的,一旦做了官便有職田、祿米、俸錢三大項收入,即便是六七品的縣令、八九品的末流也是領著錢糧、當著地主。更重要的是,杜甫的出生正趕上「開元全盛日」那個無與倫比的時代,生在盛唐官宦世家的他註定在生活上是優渥無憂的。

他祖籍在湖北襄陽,老家在河南鞏縣,但從小就在大唐的東都洛陽長大,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時便經常隨長輩出入達官貴人宅邸,觀賞過公孫大娘、李龜年等大咖藝人的表演。到了十九歲,意氣風發的杜甫便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優遊四方之旅,他先後南下遊歷江南吳越、北上遊歷齊魯燕趙,在江寧瓦棺寺捐資百萬錢,在泰山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早年的遊歷一直從十九歲時持續到三十四歲入長安之前,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年杜甫的支持是相當給力的。不僅如此,杜甫的祖輩父輩也為他留下了一份產業,比如他家在洛陽首陽山下有一處陸渾莊園,還有他詩作中提到的「兩京猶薄產」、「杜曲幸有桑麻田」,能在盛唐的長安、洛陽置辦田產的肯定不是尋常人家。

但這樣一個頗有財力的家庭,卻在杜甫入長安後的十年求仕生涯中,逐漸過成了衣食無著、一貧如洗的境況,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自從天寶五年(746年)入長安後,杜甫的生活可謂是每況愈下,一年更比一年慘。在天寶十年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詩中說「飢臥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意思是我經常一餓就是十來天,身上穿的短衣都是用碎布綴成。在天寶十二年,他又寫了一首詩說「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意思是我真的快要餓死了

作為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詩中對自己境況的描述是非常寫實的,在他「京漂」長安的最後幾年中,維持生計主要靠兼職做小商販、到朋友家寄食、領朝廷的救濟糧。他在天寶十年寫《進三大禮賦表》時,直接向唐玄宗訴說自己「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慘狀。

天寶十四年,他又在詩中訴說生計,「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意思是我這副衰樣經常被人譏笑,每天都要去搶官倉發放的減價救濟糧,只有老鄭不嫌棄我。

這樣的杜甫已經不僅僅是窮困潦倒了,而幾乎是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了。

02 命運急速跌落的十年:被緊緊扼住的長安求仕之路

事實上,憑著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氣概,杜甫在初入帝京曾一度活躍於達官顯宦的交際圈中,他與駙馬鄭潛曜、汝陽王李璡等人有著頻繁的交往,並意氣風發地寫過《鄭駙馬宅宴洞中》、《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等詩篇。

與此同時,心懷大志的他更主要的目標是求官,他在十年中一直為此不斷地通過參加科舉、投詩幹謁、投獻禮賦等途徑尋求入仕做官。但結果卻很不理想,參加科舉,落榜;投詩幹謁,不起作用;投獻禮賦倒是在天寶十年泛起一點浪花,但旋即是徹底的失望。

也就是說,大詩人杜甫在那個最推崇詩人的時代裡,為了求個一官半職在長達十年中的努力幾乎是一無所獲,更不幸的是他自己也從官宦富家少爺混成了一貧如洗的落魄窮光蛋。

要說在唐朝長安的官圈交際圈裡混,花費肯定是小不了的。要想混得久,要麼家底足夠厚,要麼生財足夠有道,要麼就是有大金主贊助。杜甫的家境雖然不算差,但他用了十年都沒有混成官,靠吃老本吃成窮光蛋一點也不奇怪。

事實上在他入長安不久後,他的做官的父親就去世了,失去經濟支持而又不善經營家業、沒有金主贊助的他只能吃老本,這是他「京漂」十年中生活越過越慘的直接原因。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的遲遲求官不得,那麼抱有大才的杜甫為什麼十年都求官不得呢?因為當朝宰相李林甫扼住了他,前明後暗的唐玄宗時代扼住了他。

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詔告天下徵召「通一藝者詣京應試」,身在長安的杜甫參加了這場唐皇親自發起的制舉考試,結果包括他在內的所有應試者全都落榜了。來自全國的應試者沒有一個人考中,這大概是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聞。操縱這場「野無遺賢」鬧劇的人正是李林甫,他要用這種奇葩的方式達到吹捧唐玄宗和阻止人才入仕的目的。

所以杜甫參加的這場制舉考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應試者不僅不可能以此達到入仕的目的,更會因為參加過這次考試而徹底失去做官的機會。這些人作為李林甫用於證明所謂「野無遺賢」的犧牲品,他們想做大官在李林甫當權乃至唐玄宗在位的時代都是不可能了。所以此後的杜甫,無論是向達官貴人投詩幹謁,還是向唐玄宗投獻禮賦讚歌,都沒能改變他的官運被扼殺的命運。

03 時代的玩弄:去長安時志在二品宰輔,離長安時委身八品兵曹

天寶十四年(755年)是杜甫入長安的第十個年頭,已經窮等十年的他在這一年意外得到了河西縣尉的任命,這真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局。一年前,面對已經極度難以為繼的生計,杜甫不得不先行把家小送出長安到陝西蒲城寄身。現在且不說河西縣遠在千裡之外的雲南,縣尉這個從九品的小官更是對他宰輔之志的極大諷刺。

但是命運的玩笑並沒有就此結束,遲遲沒去赴任的杜甫不久後又被改任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負責管理門禁鎖鑰和看守兵甲器仗的從八品小官。一個人要想在唐朝成為宰輔,必須官至尚書僕射、中書令、侍中才能算是宰相,而這些都是二品的大官位。雖然沒有人能夠做到一步登天,但從八品兵曹參軍對已經四十四歲的杜甫而言,未免起點也太低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帶著十年「京漂」生涯的掙扎、辛酸和窮困,杜甫毅然踏上了離開長安的行程,他要去往陝西蒲城與寄身在那裡的家小相聚。然而,在那裡等待他的卻是無比殘酷的悲劇,「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幼子已經餓死了!

從滿懷遠大的理想到接受殘酷的現實,杜甫用了十年時光,這十年為他整個後半生的困頓,塗抹上了難以擦掉的悲劇底色。同樣,杜甫的這十年也是整個唐朝命運的縮影,杜甫在這十年中過得有多掙扎和艱辛,此後的大唐就過得有多混亂和衰敗。

相關焦點

  • 長安十年:「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
    今天,我們就一起回到唐朝,去探秘杜甫困局長安十年的生活。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的長安十年:幹謁生活曾令他倍感屈辱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導 言 天寶三載(744),李白失意地離開了長安,這年夏天,他來到汴州,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一起遊玩單父、琴臺,還一起去孟諸澤打獵。
  • 杜甫的十年「京漂」生活給了他什麼?
    雖說杜甫一生漂泊艱苦,但他出身卻是不凡,杜甫算是官二代,剛開始時富貴無憂,經常出去遊歷名山大川,前二十幾年裡,他一直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直到父親去世,家道開始中落,杜甫這才開始嚴肅地正視起自己的前途。在二十幾歲時,杜甫也曾去長安考試過,卻落榜了,但此時的他並不在意,繼續全國旅遊,日子過得也還算暢快。
  • 詩聖杜甫三次科舉落榜,在長安困頓十年,被迫彎腰獻媚權貴
    眾所眾知,這位大詩人為了飛黃騰達,曾周旋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等權貴身側,並寫下了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等溢美之詞。相比之下,詩聖杜甫似乎就要清高不少,甚至還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憤青言論。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02 仕途坎坷導致詩與遠方的破滅唐宋時期做官前不少人先遊歷祖國大好河山,吟詩賦詞,等到文學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便開始向仕途邁進。杜甫也一樣,雖然在進入長安前寫的詩歌不多,但生性活潑,喜歡交友,在圈子裡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想緊迫地需要進入仕途。
  • 長安不見使人愁
    豬寶,老師讓寫杜甫的心態,就是因為我們學習文學作品絕不是在章句上下功夫,而是要理解古詩中的家國情懷和立身做人之道。
  • 《月夜·杜甫》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詞句注釋】:⑴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⑸「香霧」兩句:寫想像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塗有膏沐的雲鬟中散發出來,所以說「香霧」。
  • 唐朝都城長安在詩歌中是什麼樣子?既有繁華盛景也有頹廢衰敗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就與長安頗具淵源。他曾不止一次前往長安又離開長安。年輕時的李白為了在長安城謀求官職,可謂絞盡腦汁想法設法的來到長安城。但是長安的繁華與熱鬧,其實與這位幾經失意的大詩人毫無瓜葛。雖然在多番輾轉之後他終於得償所願,並且在長安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 用一首詩就寫盡了唐朝興衰,也就只有杜甫能做到,被譽為七絕之冠
    杜甫被譽為「詩史」,是因為他的人生線條一波三折,呈現出極為動蕩的起伏狀態。前33年,他都處於漫遊時期,少年意氣風發,遊歷天下,結交名人雅士,其中就包括李白。而立之年後,他決定入仕報國,於是進入首府長安,一待就是十年,這是他人生的第二階段:長安待業時期。長安,讓杜甫的仕途夢徹底破碎,在這裡他看清了朝廷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尤其安史之亂後,他更是目睹了百姓遭受的苦難,所以他便踏上了流亡之路,步入人生的第三階段。這時他的詩風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寫出了經典的三吏、三別。
  • 唐朝之後,為什麼長安再也沒有當過帝都?
    從秦漢到晚唐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中國的政治中心幾乎都是在西安和洛陽之間搖擺,這兩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都,是地理、經濟、交通綜合優勢共同決定的,唐朝之後,長安率先成為了失去為都資格,這是為什麼呢?給出三點原因,僅供參考。
  • 沉鬱頓挫:杜甫一首長詩總結困居長安10年生活,堪稱鴻篇巨製!
    沉鬱頓挫:杜甫一首長詩總結困居長安10年生活,堪稱鴻篇巨製!杜甫,中國詩壇上一顆璀璨的巨星。可他一生多坎坷,雖然也算出身世家,但這富裕家境也僅維持到杜甫成長、讀書和壯年遊歷階段。杜甫35歲時,終於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到長安求仕,希望傾盡所學,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抱負。可是他剛到長安不久,老父親便不幸離世了,杜甫也因此斷絕了經濟來源。
  • 詩仙李白在離開長安後,經歷了什麼?為何會創作出《行路難》?
    年三十一歲的李白,來到了唐朝的政治中心長安。據傳聞李白入宮當天「玄宗降輦步迎,並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呼之即來招之即去毫無人臣之尊,同時,他也根本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李白對這種無聊至極的,「御用文人」生活產生了厭倦之感。 於是就變成了一個每天與酒為伴的「醉翁」,甚至有的時候就連皇帝叫他都不應詔。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一詩中,就以此作為契機為李白寫了四句詩。「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長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從周文王時期到唐朝,長安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流。」這是對長安城發展的極盛階段的描述。但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盛極必衰的規律,長安在極盛之後也迎來了自己的衰落。一座千年古都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打擊,會在唐朝之後走向衰落?
  • 長相思,憶長安
    池田大作哈哈大笑:「那麼,你首選的居住之地,必定是長安了!」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被後世譽為「詩佛」的王維在一首奉和中書舍人賈至的詩中,無比自豪地寫道。憑藉著過人的音樂天賦和一手好書畫,王維15歲時已名動長安。《唐國史補》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題名為何。王維見後答曰:「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
  • 古代史:詩聖杜甫,開史詩先河,傳家國情懷
    仕途失意公元七四六年(天寶五載),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來到京城長安。他心想求個官職,以便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生活並不遂人願;他在長安一共住了十年,沒有得到過顯要的官職;然而,對於社會現實的認識比以前深刻多了。此時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急劇轉變時期。他看到了當權的統治集團的腐敗和人民的痛苦。
  • 山河破碎,花鳥離散——詩聖杜甫的一生也是命運多舛
    在詩壇中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做李白,另外一座便叫做杜甫。李白是天上酒仙,也是地上的詩仙,像天上的星辰在人間閃耀,白雲飛鳥,飄逸浪漫。杜甫是人們口中的詩聖,他像是地上的山川溝壑,江海湖泊。杜甫同李白成為唐朝詩歌的象徵,讀李白的詩,會感受到他的灑脫與狂傲,更能感受到「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李白或許是每個人的青春年華,擁有無比豪放的氣概,那一股俠氣直貫肝腸。
  • 遇見杜甫
    杜甫十分讚嘆這綿延不絕的秀美和神奇的飄渺。陷安史叛軍中——《春望》在唐肅宗開元年間,唐朝當時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巨大的戰爭——「安史之亂」這場戰爭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全國上下百姓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各個地方妻離子散,處處民不聊生。當時長安已經被叛軍攻佔,而杜甫卻被俘虜。杜甫望著長安城,儘管山河依舊,但草木雜生,杜甫為此十分傷感。雖然寫的是美好的景象,但是樂景寫哀情。
  • 實行兩京制的唐朝,東都洛陽的地位,為何能超越國都長安?
    歷史總是不忍細看,隋文帝總是被人記住他的文韜武略,卻不知道隋文帝因為建都長安,兩次充當了逃荒到洛陽的「難民首領」,沒錯,是官民同行蜂擁而至到洛陽。在唐代朝堂之上,你要敢說長安方言,那妥妥是被嘲笑的對象,這是史書也是有記載的。而且唐代的《切韻》就明確了「中華音切,莫過東都」。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隱藏的含義,是對歷史的尊重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期在優酷獨播的一部網劇,由雷佳音、易烊千璽等主演。這是一部古裝懸疑劇,以一個案件貫穿始終,在十二時辰內,講述不良帥張小敬和靖安司司丞李必聯手捉拿襲擊長安的恐怖分子的故事。恐怖分子是所有衝突和矛盾的來源。
  • 唐朝時期,古都長安到底有多麼繁華?看古人的評價就知道了
    外國人通過唐人街來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而中國人,通過唐朝來向世人展示盛世的繁華。可以說,無論是唐人街還是唐朝, 都是人們心中的一種精神依託。既然已經說起了唐朝,那麼,又怎麼能忘記曾經名震天下的長安呢?如果說,唐朝是多少人心中的夢,那麼,長安便是這個夢中最為濃墨重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