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長安十年:幹謁生活曾令他倍感屈辱

2020-12-18 騰訊網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導 言

天寶三載(744),李白失意地離開了長安,這年夏天,他來到汴州,在這裡,他遇到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一起遊玩單父、琴臺,還一起去孟諸澤打獵。李白跟他們講自己在長安的經歷,光明的,灰暗的,杜甫一一聽在耳中,李白的話讓他浮想聯翩,因為他也打算去長安逐夢,長安會是什麼樣子呢?

天寶五載(746),三十四歲的杜甫懷揣著夢想到了長安。他跟李白不同,他打算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可是很不幸,奸相李林甫這一年不想錄取任何人——他怕士子們在策論中亂寫他的種種劣跡。杜甫落第,自此之後,他在長安前後待了十年,剛開始還好,家裡尚能供養,不久父親去世,家境隨之變得窘困起來,他的日子一天天落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幹謁生活令他倍感屈辱。

除了參加科舉考試,尋覓舉薦人,杜甫還爭取一切可以引起皇帝注意的機會。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立即寫成歌頌這一活動的三篇大禮賦,進獻皇上。這一招果然奏效了,玄宗讀後,十分讚賞,讓他到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這讓杜甫聲名大噪,幾乎要成為第二個李白了,但是李林甫依然從中作梗,最後不了了之,沒有下文。

十四載(755),或許有人推薦了杜甫,他終於獲得了河西尉,這一年他四十三歲了,但是這個小小的官職實在沒有什麼做頭,他推辭了。後來朝廷給他換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不過,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範陽,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長安失守,「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悽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韋莊《秦婦吟》)杜甫在兵亂中逃離長安。

李白、杜甫幾乎是前後相接到長安,但是李白的長安與杜甫的長安很不一樣。李白所結交的達官貴人和宮廷佞幸,杜甫是無緣結交的,窮和孤獨幾乎壓得杜甫喘不過氣了,他渴望成功,渴望榮譽,渴望富貴,但他得到的只是失敗、屈辱和貧窮,在這卑微的境遇中,他終於看清了大唐華麗的外表下業已腐朽的結構。他看清了另一個真實的長安,一個壓抑人的長安。

杜甫見證了長安的破滅。大唐帝國破碎了,杜甫的長安夢也破碎了。

《杜甫傳·長安十年》

文 | 馮至

唐代的長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京城。東西十八裡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裡一百七十五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宮和東西兩市,共有一百一十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坊,坊與坊之間交叉著筆直的街道。它自從582年(隋文帝開皇二年)建立後,隨時都在發展著,到了天寶時期可以說是達到極點。裡邊散布著統治者的宮殿府邸、各種宗教的廟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開的和私人的園林。唐代著名的詩人很少沒有到過長安的,他們都愛用他們的詩句寫出長安地勢的雄渾、城坊的整飭、統治階級豪華的生活和日日夜夜在那裡演出的興衰隆替的活劇。

杜甫在他三十五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個官職。他的父親由兗州司馬改任距長安不遠的奉天(陝西乾縣)縣令,也許是使他西去關中的附帶原因。不料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並不是顯要的官職,而是對於現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闢了一片新的國土。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著海內昇平,社會富庶,覺得國內再也沒有什麼事值得憂慮,太平思想麻痺了他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這個年過六十的皇帝,十幾年來迷信道教,不是親自聽見神仙在空中說話,就是有人報告他在紫雲裡看見玄元皇帝(即老君),或是某處有符瑞出現,使他相信他將要在一個永久昇平的世界裡永生不死。同時他又把自己關閉在宮禁中,尋求官感的享樂,終日沉溺聲色,過著驕奢無度的生活。他把一切政權都交付給中書令李林甫。

《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人設為李林甫

李林甫是一個「口有蜜腹有劍」的陰謀家。他諂媚玄宗左右,迎合玄宗的心意,以鞏固他已經獲得的寵信;他杜絕諷諫,掩蔽聰明,以完成他的奸詐;他忌妒賢才,壓抑比他有能力的人,以保持他的地位;並且一再製造大獄,誣陷與他不合作的重要官員,以擴張他的勢力。因此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比較正直的、耿介的、有才能的,或是放誕的、狷潔的人士,幾乎沒有一個人不遭受他的暗算與陷害。杜甫所推崇的張九齡、嚴挺之都被他排擠,離開京師,不久便先後死去;驚賞李白的天才、相與金龜換酒的賀知章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裡;隨後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被李林甫的特務殺害,左丞相李适之貶為宜春太守,不久也被迫自殺;與李适之友好、後來與杜甫關係非常密切的房琯也貶為宜春太守。

這時的長安被陰謀和恐怖的空氣籠罩著,幾年前飲中八仙的那種浪漫的氣氛幾乎掃蕩無餘了。李林甫以外,政府裡的人物不是像王鉷、楊國忠那樣的貪汙,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長安十二時辰》中「何監」的人設為賀知章

杜甫初到長安,漫遊時代的豪放情緒還沒有消逝,他在鹹陽的旅舍裡度天寶五載的除夕時,還能和旅舍裡的客人們在明亮的燭光下高呼賭博。但等到他和長安的現實接觸漸多,豪放的情緒也就逐漸收斂,這中間他對於過去自由的生活感到無限的依戀。

唐玄宗終日在深宮裡縱情聲色,對於外邊的情況一天比一天模糊,從一個精明有為的帝王變成一個糊塗天子。747年,他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李林甫最疾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來自民間,不識「禮度」,他恐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他不利,於是擺布陰謀,讓這次應徵的舉人在考試時沒有一人及第。揭曉後,他反而上表祝賀,說這足以證明如今的民間沒有剩餘的賢能。玄宗也只好這樣受他矇混。杜甫和詩人元結(723—772)都曾經參加過這個欺騙的考試。杜甫本來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並且以為一定能夠成功,不料得到這樣的結果。

這是杜甫在李林甫的陰謀政治裡遇到的打擊,同時他私人的經濟情形也起了大變化。他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便死去了;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幾個貴族府邸中的「賓客」。

當時有一小部分貴族承襲著前代的遺風,除去在他們的府邸園林中享受閒散的生活外,還延攬幾個文人、樂工、書家、畫師作為生活的點綴。他們在政治上不會起什麼作用,可是據有充足的財富,隨時給賓客們一些小恩小惠。賓客追隨著他們,陪他們詩酒宴遊,維持自己可憐的生計;有時酒酣耳熱,主客間也仿佛暫時泯除了等級的界限,彼此成為「朋友」。杜甫就作過這樣的賓客。他除此以外,還找到一個副業,他在山野裡採擷或在階前種植一些藥物,隨時呈獻給他們,換取一些「藥價」,表示從他們手裡領到的錢財不是白白得來的。這就是他後來所說的「賣藥都市,寄食友朋」。這些「友朋」中最重要的是汝陽王李璡和駙馬鄭潛曜。他寫詩贈給他們,推崇他們,說他們對待他是「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勝」(《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但實際的情況卻在另一首詩裡說得清楚:「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他寫出這樣辛酸的詩句贈給韋濟。

韋濟也不是怎樣高明的人物,他在734年把烏煙瘴氣的方士張果舉薦給玄宗,逢迎皇帝求長生、迷信道教的心意。748年由河南尹遷尚書左丞。在河南時他曾經到首陽山下屍鄉亭去訪問杜甫,可是杜甫已經到長安去了。他到長安後,常常在同僚的座上,讚頌杜甫的詩句,這可以說是當時在長安惟一因為詩而器重杜甫的人。因此杜甫也就把他心裡的悲憤毫無保留地向他傾訴,寫成《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一開端就說出他在這腐化的社會中感到的真實,「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隨後他述說他早日的抱負和今天的淪落。這是杜甫最早的一首自白詩,也說明他的窮困從此開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玄宗在751年(天寶十載)正月八日到十日的三天內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正感到無路可走,於是趁這機會寫成三篇《大禮賦》,把《進三大禮賦表》投入延恩匭。想不到這三篇賦竟發生了效果,玄宗讀後,十分讚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成為他長安十年內最炫耀的一個時期。他在一天內聲名大噪,考試時集賢院的學士們圍繞著觀看他。可是這個幸運一閃便過去了。考試後他等候分發,卻永無下文,這也是李林甫在從中作祟。他只好長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陽小住時,他絕望地向集賢院的兩個學士說,仕進的前途沒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繼承祖父的名聲努力作詩吧。

但他並不完全斷念。754年又接連進了兩篇賦:《封西嶽賦》和《雕賦》,他在這兩篇賦的進表裡仍舊是渴望仕進,把他窮苦的生活寫得十分悽涼。同時他也不加選擇,投詩給那些他並不十分尊重的權要,請求他們援引。他寫詩給翰林張垍、京兆尹鮮于仲通、來長安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這些詩都是用排律寫成的,具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頌揚他們的功業,隨後陳述自己的窘況,最後說出投詩的本意,說得又可憐、又迫切,排律裡堆砌的典故也掩蓋不住他悽苦的心情。從這裡我們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貧窮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春天帶著貴妃和楊氏姊妹從南內興慶宮穿過夾城遊曲江芙蓉苑,冬季到驪山華清宮裡去避寒;貴妃院和楊氏五宅日常享用的豐富,出遊時儀仗的隆盛,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進食」時一盤的費用有時能等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至於鬥雞、舞馬、拋球……那些外人難明真相的宮中樂事,給民間添了許多傳說,給詩歌傳奇添了許多材料,但是這中間不知隱埋著多少人民的血淚。楊氏姊妹荒淫無恥的生活,使杜甫難以忍受了,他毫無顧忌地寫出《麗人行》,描畫她們醜惡的行為。

753年八月,長安霖雨成災,米價騰貴,政府從太倉裡撥出十萬石米減價糶給市民,每人每天領米五升,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杜甫也屬於天天從太倉裡領米的人。

751年(天寶十載)以前,杜甫在長安和長安附近流浪,並沒有一定的寓所,居住的多半是客舍。751年以後,他的詩裡才漸漸提到曲江,提到杜陵,他的遊蹤也多半限制在城南一帶。長安以北直到渭水南岸是禁苑,供皇帝遊獵;城南是山林勝地,許多貴族顯宦在那裡建築他們的別墅園亭,從城東南角的曲江越過城外的少陵原、神禾原,一直擴張到終南山。那一帶的名勝,如樊川北岸的杜曲、韋曲、安樂公主在韋曲北開鑿的定昆池、韋曲西的何將軍山林,以及皇子陂、第五橋、丈八溝、下杜城……這些地名都在杜甫長安後期的詩中出現了。由「寸步曲江頭」和「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那樣的詩句我們可以揣想,杜甫在751年後已經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東、杜陵西一帶地方有了定居,並且此後也起始自稱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至於他的妻子從洛陽遷到長安,大半在他有了定居以後,754年的春天。他的長子宗文可能生於750年,次子宗武生於753年的秋天,至於後來在奉先餓死的幼兒這時還沒有降生。一家數口來到長安,他的負擔更重了,加以幾年來水旱相繼,關中大飢,他在杜曲附近雖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無濟於事。這年秋天雨不住地下,四海八荒被一片無邊無際的雨雲蒙蓋著,延續了六十多天。物價暴漲,人們也顧不得將要來到的冬寒,為了解除目前的飢餓,都把被褥抱出來換米。杜甫在這無望的景況中,舉目泥濘,不能出門,索性把家門反鎖起來,一任孩子們不知憂慮地在雨中遊戲。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爛死了,只有他在階下培種的決明子格外茂盛,綠葉滿枝好像是翠羽蓋,開花無數正如他身邊所缺乏的黃金錢。

在這樣的情形下,他的家屬在長安沒有住滿一年便住不下去了,秋雨後,他不得不把妻子送往奉先(陝西蒲城)寄居,奉先令姓楊,或許是他妻家的同族。他本人仍然回到長安。同時他的舅父崔頊任白水尉,白水是奉先的鄰縣,從此他就常常往來於長安、奉先、白水之間。

到了755年的十月,除去中間回了幾趟洛陽,他在長安已經整整九年,也許是他上左丞相韋見素的詩發生了作用,被任河西縣尉。當時的縣尉,可以說是使一個有良心的詩人最難忍受的職位。他雖然貧困,雖然四十四歲了還沒有一個官職,他卻不加考慮便拒絕了這個任命。他辭卻河西尉,改就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任務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職位是正八品下。

(本文選自馮至著《杜甫傳》,有刪改)

馮至先生名著 | 含有多幅經典精美插圖

相關焦點

  • 杜甫的十年「京漂」生活給了他什麼?
    雖說杜甫一生漂泊艱苦,但他出身卻是不凡,杜甫算是官二代,剛開始時富貴無憂,經常出去遊歷名山大川,前二十幾年裡,他一直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直到父親去世,家道開始中落,杜甫這才開始嚴肅地正視起自己的前途。在二十幾歲時,杜甫也曾去長安考試過,卻落榜了,但此時的他並不在意,繼續全國旅遊,日子過得也還算暢快。
  • 你認識離開長安前的杜甫嗎?長安十年決定了他和唐朝的共同命運
    沒去長安做「京漂」之前,杜甫是一個有著豐厚家產、生活富足而又才華橫溢的富家少爺。這個時期的杜甫是豪邁雄健、意氣風發的,他踏上去往大唐長安之路時,心中揣著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彼時的目標是做造福大唐的宰輔之臣。
  • 幹謁:唐代文人的進身捷徑
    唐代,是一個讓文人,尤其詩人倍感幸福的朝代。如果你詩名夠響亮,能得到達官顯貴,尤其皇帝本人的賞識,不僅可以優先錄取功名,甚至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文人以進身仕途為目的謁見高官顯貴的行為,也叫做幹謁。
  • 這首陳情詩,不止是杜甫的求職自薦信,也預示了他沉鬱悲憤的一生
    747年,36歲的杜甫,恰逢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而下詔「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他便參加了這次特科考試。但因宰相李林甫的忌刻,這次科舉被搞成了一個堵塞賢路的政治大騙局,使得應試者「無一人及第」。杜甫落選後不久,其父便在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的任上去世。此後,杜甫經濟來源斷絕,便流落長安,開始了他長達10年的窮困生活。
  • 幹謁詩:尊嚴與乞求的平衡
    當然,各人有各人的性情,與投贈對象關係的親疏遠近也各各不同,於是在這些幹謁詩裡,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繽紛色彩。 杜甫35歲來到長安,在十年時間裡奔波周旋於公卿貴族門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向翰林學士張垍、京兆尹鮮于仲通、都護高仙芝等投獻過幹謁詩文,並向朝廷獻大賦頌德歌功。他曾多次寫詩給尚書左丞韋濟,表達自己的抱負,希望得到援引推薦。
  • 幹謁詩的「幹謁」,是何含義?孟浩然這首詩,不卑不亢,不落俗套
    唐代有一位詩人朱慶餘,他的一首詩流傳至今: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在這些詩作中就有一些詩專門介紹和推薦自己,類似於現在的求職簡歷和自薦書,這種詩就叫做幹謁詩。朱慶餘這首幹謁詩就是寫給當時的水部侍郎張籍的。張籍看過詩後非常欣賞朱慶餘的才華,還回詩一首。最後也不出所料,已經得到張籍宣傳和引薦的朱慶餘,一舉考取了進士。不得不說是這首幹謁詩的功勞了。
  • 困居長安10年,仕途坑多,人生失意,杜甫的詩和遠方在哪裡?
    在他短暫的59年生命裡,13年就在當時的大唐帝國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度過。其實說起來杜甫也算是官宦兼詩文世家,遠祖杜預是晉代名將,祖父杜審言曾做過多個小官,還是唐初時的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郾城尉、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應該說年輕時的杜甫家境還算殷實。用杜甫自己的話說,就是世代「奉儒為官,未墜素業」,而且他在各地也有不少房產和田地,朋友也贈送了不少。
  • 唐代文人的求職信——幹謁詩,寫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巔峰
    近段時間《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偏冷色調的畫風、劇中人物的服飾、不時穿插的歷史小知識點,都極為考究,看得出編劇在藉助唐代這一大的歷史背景敘述故事時,對於唐代細節的把握十分嚴謹。歷史點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不知各位是否記得,曾有一集提到過一個名詞——幹謁詩。
  • 沉鬱頓挫:杜甫一首長詩總結困居長安10年生活,堪稱鴻篇巨製!
    沉鬱頓挫:杜甫一首長詩總結困居長安10年生活,堪稱鴻篇巨製!杜甫,中國詩壇上一顆璀璨的巨星。可他一生多坎坷,雖然也算出身世家,但這富裕家境也僅維持到杜甫成長、讀書和壯年遊歷階段。杜甫35歲時,終於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到長安求仕,希望傾盡所學,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抱負。可是他剛到長安不久,老父親便不幸離世了,杜甫也因此斷絕了經濟來源。
  • 長安十年:「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
    今天,我們就一起回到唐朝,去探秘杜甫困局長安十年的生活。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很忙 歷史:真實杜甫生活不潦倒
    >>>父親為官       杜甫是瀟灑「官二代」   杜甫35歲到長安謀求仕進之前,因為父親健在,還有親戚照拂,他先後暢遊吳越 ,跟蘇源明等放蕩齊趙之間 ,跟李白同遊齊魯,跟李白、高適相約遊梁宋……對於其中「 放蕩齊趙」前後十年的生活情形,杜甫曾在《壯遊》一詩中做了生動的描述:「放蕩齊趙間 ,裘馬頗清狂。
  • 四處幹謁,孟浩然展現豪放一面: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上面已經說過,「選賢任能」才是其中的重點,殘酷的考試有可能會讓許多別具才能的人員被淘汰掉,所以作為一種互補,「幹謁」行為也得到朝廷許可、社會認可。通俗點講,幹謁就像現在的自薦,為了突出官位的特殊性,所以便雅稱其「幹謁」,就是懷著某種目的對官員的求見。亦因此,「幹謁詩」便作為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詩歌類型誕生,就像現代的自薦信。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他們所寫的這類詩便被稱為「幹謁詩」。 錢穆先生曾道:「幹謁之風唐人最盛,至宋猶存。」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幹謁莫過於初到長安的白居易拜見頗有名望的顧況,顧況看了詩卷上他的名字嘲笑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讀到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讚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自此白居易平步青雲,詩名大噪!
  • 杜甫痛斥世態炎涼,寫下一詩誕生著名成語,卻經常被當葷段子使用
    杜甫能夠從放浪形骸的膏粱子弟,轉變為憂國憂民的人間使者,作品風格從豪放不羈轉變為沉鬱頓挫,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困守長安的這十年。在長安這一壇大染缸裡,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不斷煉化,他希望染上科舉取士的正道之光,希望染上朝廷權要的富貴之氣,更想要染上唐玄宗筆下最耀眼的那一抹幽藍——可是,整整十年,杜甫這塊新布沒有煥發光彩,卻被朝政的腐朽與世俗的險惡染上了無法抹去的黑。
  • 詩聖杜甫三次科舉落榜,在長安困頓十年,被迫彎腰獻媚權貴
    眾所眾知,這位大詩人為了飛黃騰達,曾周旋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等權貴身側,並寫下了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等溢美之詞。相比之下,詩聖杜甫似乎就要清高不少,甚至還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憤青言論。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一在唐代,男人想做官,途徑不外乎:一是科考,科舉考試得中後進入吏部銓選為官,像曾在科考得中後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二是世襲,因為從隋煬帝創立進士科宣告了「科舉時代」的到來以後,世襲為官的並不多見;三是軍功,唐朝周邊政權林立,戰爭頻發,從軍是入仕做官的一種常見方法,比如高適就因為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有功而被封侯
  • 《長安》被質疑主線拖沓?劇中的「梗」精妙有趣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橫空出世,以用心還原唐代風貌而贏得熱度和普遍讚譽。「叉手禮」「聖人」「子午簪」「大荒落」等古代細節讓觀眾覺得新奇有趣,服化道也頗精美考究,如此種種,都讓人覺得,這是部耐看的劇。
  • 杜甫很忙?杜甫真的很忙!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老爺子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 詩聖杜甫:重讀語文書裡的杜詩,展開一場跨越千年的重逢
    除瞭望嶽,在東遊期間,杜甫還寫了不少詩,少年感滿滿。後來他回到洛陽,又遇到了李白,同李白一起在各地遊歷,直到二人分別,杜甫去往長安。裘馬輕狂,胸懷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組成了杜甫人生中華彩的一章。他沒有著落,困守長安,一困就是近十年。在長安的這段日子,杜甫過得挺窩囊,長安和今天的北上廣一樣,物價貴,低收入者生活不易,杜甫的日子越過越潦倒,他要謀生,於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他急於在政治上尋求出路,一展抱負,於是不停幹謁獻賦。
  • 詩人幹謁是不正之風?世人對此褒貶一千多年,雖不雅卻也不失風流
    因此,初到長安求取功名,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讀書人,總是想方設法宣傳自己的詩文,擴大自己的名聲。其中不乏想盡辦法結交、攀附有權勢有名望的人,一方面求其在官場上宣揚自己,更重要的是求其向主考官引薦。於是,一種歪門邪風——幹謁之風應時而生。什麼是幹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