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全市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

2020-12-23 人民資訊

廣州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工作部署,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後的河流煥發新活力、呈現嶄新面貌,時隔多年重現晴日「白鷺成行」、夜晚「螢火蟲飛舞」的美麗景象,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縱觀廣州治水的奮戰之路,前瞻治理攻堅未來可期,離不開「抓源頭、補短板、保生態、強機制」四個關鍵。

據了解,自2015年國務院「水十條」發布以來,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將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統籌推動。全市治水工作者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為全力提升水環境質量,打響了一場城市黑臭水體剿滅戰。

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廣州市精準打出「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治水組合拳,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建立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12345」思路,即: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和排水單元的「2套網格」劃分作戰單元,深入「3源」(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全面推進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通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全面推動廣州治水上水平、上臺階、出實效。

抓源頭,強力整治汙染源,實現源頭減汙減量

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則,大力開展源頭汙染源治理工作。深入推動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村級工業園、涉河違建、「散亂汙」等有關整治,落實提質增效及排水單元達標,以繡花功夫查控汙染源。

一是創新推動「四洗」清源工作。「四洗」工作中的「洗」,是指全角度、無死角、全覆蓋的意思,對河湧流域範圍內的所有建(構)築物,以棟為單位,展開地毯式摸查登記。2018年以來,開展「洗樓」行動,摸查建(構)築物67萬餘棟,清理整治汙染源13萬個;開展「洗井」「洗管」行動,累計排查排水管道約1.6萬公裡、檢查井60餘萬個,整治管線結構性缺陷4.8萬餘處,清除管內淤泥垃圾,保障管線通暢;「洗河」3910條(次),清理河道垃圾17.55萬噸,確保河湧潔淨。

二是持續開展涉水違建拆除、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作。拆除涉水違建1220萬平方米,貫通巡河通道,清除臨河汙水直排場所,為沿河區域綜合整治及環境提升提供空間;治理非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2856個,實現養殖糞汙處理達標後排放或資源化利用。

三是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推動全市2萬餘個排水單元內部排水設施的權屬人、管理人、養護人、監管人「四人」到位,消除管網錯漏混接,確保雨水、汙水各行其道,實現「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排放汙水全進廠」。

補短板:著力推進設施建設,提高汙水收集處理效能

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提升汙水設施處理水量。今年「2.15」第一場暴雨期間,全市汙水處理廠處理水量約572.63萬噸,初雨系統處理水量約109.28萬噸。在保障水安全的條件下,確保了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

廣州市在汙水處理能力上取得的進步歸功於三項措施。一是大力開展汙水管網建設。「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建汙水管網1.67萬公裡。是「十二五」期間的12.9倍,城市建成區已消除汙水管網空白區。二是大力開展汙水廠建設。加快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新(擴)建城鎮汙水處理廠31座,其中地埋式汙水處理廠13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70萬噸/日,目前全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769萬噸/日,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二。三是大力提升汙泥處理處置能力。加快推進汙泥幹化和焚燒設施建設,汙泥幹化能力由「十二五」期間的90噸/日增至3440噸/日,汙泥焚燒能力由900噸/日增至3867噸/日,全市汙泥得到資源化利用,基本實現「出路暢通、安全可控」。

保生態: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推動汙澇協同治理

廣州市堅持汙澇同治理念,統籌水安全和水環境治理。堅持自然生態恢復導向,著力恢復河湖雨洪調蓄功能。不斷完善大江大河治理體系,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防洪調蓄作用,雨前精細實施預騰空,雨中科學調度,成功抵禦「5.22」「6.8」暴雨、颱風「鸚鵡」「海高斯」等極端天氣襲擊。有效規避了城市內澇的風險,構建韌性安全水系,同時保證河湧水質的有效改善。

具體經驗分三步:一是實施生態補水。改變從珠江「調水補水」的做法,利用汙水處理廠布局優勢,將汙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就近補入河流,流域內河流水質改善明顯,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河道底泥實現原位自淨,避免了大規模底泥清淤。如利用尾水補水後的沙河湧、車陂湧水質改善明顯,河湧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水草生長茂盛,魚群嬉戲,形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河道底泥也逐步恢復了良好的生態。二是保持低水位運行。探索實踐河流低水位運行,避免河水倒灌排水口,讓陽光透進河床,為自然生態留足自淨恢復空間,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國內城市河流開展低水位運行提供可複製的案例。三是重點治理合流渠箱。推進實施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總長約421.53公裡,取消截汙閘,恢復渠箱排放雨水、山水的功能,讓「汙水入廠、清水入河」。根據各區上報結果匯總,建成區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到58.36%,年底將達60%。景泰湧合流箱涵清汙分流後,既解決了清汙混溢現象,又明顯提升了河湧水質,同時還騰出了涵箱空間,為行洪排澇提供了通道及調蓄空間,消除了景泰湧流域的內澇風險點。

廣州治水工作不斷向前邁進,深入貫徹「汙澇同治」,力爭2021年底全市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70%,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

強機制:完善治水管水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是組建排水公司。為了深入貫徹「汙澇同治」,使排水管理更加精細、專業。廣州市深化排水管理體制改革,成立排水公司,建立全面覆蓋、責任清晰、技術先進、管理精細、產業現代的公共排水設施運營維管體系,推動「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市排水公司率先探索實踐城市排水管網「片區化+網格化」管理,公司下屬5個專業運營分公司,劃分為43個片區,細分2萬多個排水單元,累計巡查管網約16.2萬公裡,清疏管網約2.5萬公裡,轉輸汙水近17億噸,為打贏打好黑臭水體剿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落實河湖長制。廣州市河湖長制工作2018年、2019年連續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省考核優秀,白雲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廣州市河長辦累計發布了8道市總河長令(2020年發布2道),出臺36項工作制度、23項治水專項方案,健全河長責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監督考核、激勵問責5大機制。

在原五級河湖長體系基礎上,向上延伸設置9大流域市級河長,向下延伸設置1.8萬餘名網格員,形成「總河長—流域河長—市級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自然村河段長—網格員」的多級治水體系。全面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湖長制體系,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落實「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五步法,治水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重要依據,已對199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河長等人員進行追責。

三是實施「開門治水」。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黑臭水體整治,全市8811名民間河長積極開展巡河護河行動。印發實施違法排水行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人民群眾積極舉報違法排水。積極開展治水進校園,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投入到保護河湖、珍惜生態的社會實踐中。

同時,在進一步完善民間河長、志願者巡河等制度基礎上,廣州市水務局指導各區開展河湖長制宣傳1000餘場次,聯合團市委開展「河小青」公益活動,廣泛發動青少年志願者開展公益巡河一百餘場。當前,全市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全民群治、水陸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相關焦點

  • 治水「速度」——四年消除50條黑臭水體
    2016年5月,廣州市下達全市152條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其中番禺區黑臭水體有50條,2018年7月,番禺區39條黑臭水體被納入住建部監管平臺,要求2018年底前實現「初見成效」目標,2020年底前實現「長制久清」目標。任務之重、難度之大、時間之緊迫,史無前例。
  • 廣州整治黑臭水體見成效
    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因水得城,依水而建,水是廣州城市的靈魂。但曾經,黑臭的河湧、溝渠,也一度讓百姓頗為頭疼。 2018年以來,廣州市以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為重點,探索特大型城市治水的有效路徑——兩年多來,當地有哪些創新實踐?居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新鳳河已蛻變為生態廊道,北京142條段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
    短短幾年,當年的「蚊子河」新鳳河已經完美蛻變,變成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河內水草豐美,多種植物生機勃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粗放型的生產方式讓新鳳河飽受汙染,河水乾涸黑臭,生態系統破壞嚴重,一時被扣上了「蚊子河」的帽子。家住新鳳河附近的宋先生很有感觸,「那會兒這附近又黑又臭,一到夏天,蚊子滿天飛,根本不敢走到河邊來。」
  • 銀川9條臭水溝消黑除臭
    本報訊(記者 李鯤鵬)記者9月25日從銀川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生態環境部會同住建部對全國70個城市開展的黑臭水體整治專項督察中,36個重點城市有9個城市100%全部完成了整治任務,銀川市為9個城市之一。
  • 水清岸綠繪就碧水生態畫卷 打造黑臭水體治理中山樣本
    截至今年10月,15條河湧全部完成整治任務,根據第三方評估機構測評,已全部達到「初見成效」,切實改善水環境,建設「灣區樞紐、精品中山」。改善的水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灣區樞紐、精品中山」的發力點。
  • 茶山這9條河湧年底前消除黑臭!
    茶山這9條河湧年底前消除黑臭!該項目總工程師譚成鋼稱,「建設蓄水壩能在枯水期的時候保持河水水位的穩定,確保河湧水體相互連通,流動水體與益生菌充分接觸後,益生菌群吸食分解水中的汙染物,並實現自我倍增繁殖,從而增強河湧自我淨化的功能。同時,穩定的水位能使益生菌群長期布滿整條河湧,幫助河道進行生物淨化,從而減少河道汙染和蚊蟲滋生,最終去除黑臭水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昌加快進行水體綜合治理消除文清河水體黑臭現象
    本報文城1月7日電 (記者李佳飛 特約記者黃良策)海南日報記者1月7日從文昌市水務局獲悉,為全面提升水體水質
  • 廣州這些河湖如何成為全國整治樣本?答案是……
    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水是廣州城市的靈魂,也是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廣州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在全國全面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廣州迎難而上、精準施策,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塑雲山珠水新活力,探索出一條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徑。
  • 廣州44條河湧治理水質三年後返黑返臭
    4月末,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如桂帶隊調研石井河區域時,當場感慨,「這裡的水比我去年、前年來的時候還黑還臭啊!」
  •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存在問題與治理措施
    到2019年底,其他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顯著提高,到2020年底達到90%以上。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城市建成區儘早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我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不僅任務繁重,治理時間也很緊迫。二 什麼是城市黑臭水體,是如何分級的?根據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將黑臭水體細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兩級。
  • 四川:德陽市啟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
    近日,德陽市政府辦印發《德陽市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拉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大幕。黑臭水體整治以城市內河、渠、堰等封閉水體為重點,將採取控源截汙、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統籌推進城鄉水環境治理,提升城市河道、湖泊水環境質量,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 近6000萬排水管網清淤調查項目落地,黑臭水體治理核心在管網引發重視
    珠海管網檢查項目的落地,突顯了地方政府對黑臭水體治理的重視,也彰顯了排水管網清淤調查在黑臭水體治理環節的重要程度。從頒布 「水十條」到中央開展2018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無不彰顯著中央徹底消除黑臭水體的決心。然而,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投入大、易復發,治理過程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 深圳寶安治水奇蹟: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
    (中國減貧故事)深圳寶安治水奇蹟: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中新社深圳7月17日電 題:深圳寶安治水奇蹟: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中新社記者 郭軍經過4年多的整治,目前茅洲河水已達到地表五類水的標準。(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郭軍 攝「以前這裡又黑又臭,下雨天根本不敢靠近。現在環境好太多了,尤其是周末,我們特別喜歡過來休閒娛樂。」家住附近的深圳市民曾麗蟬女士說。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
  • 明年底消除中小河道黑臭,還有多少「攻堅戰」
    才上任300多天的他曾向記者坦言:「這是條『妖河』。」不僅因為這條河會時常切換成黃、紅、灰等顏色,更因為當地已連續治理多年,卻始終不見效果,甚至越治越黑臭,居民不滿、政府苦悶。   幾乎同時,匯北河在100條接受環保部門「體檢」的中小河道中,被列入上海24條重度汙染的黑臭河道。根據金匯鎮的公開承諾,2015年10月,就要徹底消除匯北河的黑臭。王建東回憶說,當時有兩條路可選。
  • 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
    廣州市水務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7月26日電 題: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作者 王堅 趙雪峰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所以水是廣州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該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 南寧全面打造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圖)
    建成投入使用的水塘江水質淨化廠記者昨日從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黑臭水體治理累計完成投資約249.7億元,主要控源截汙措施已基本完工,黑臭消除或基本消除率達到過去,因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加上一些居民將垃圾隨意傾倒入河,導致部分水體出現黑臭現象。2017年以前,全區採取末端截汙的應急措施開展黑臭水體治理,但是治標不治本,不少黑臭水體治理一段時間後出現反彈。2018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列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之一,要求3年內取得明顯成效。
  • 龍江鎮昨召開炮臺湧、橫坑湧黑臭水體綜合整治驗收工作會議
    珠江商報訊 記者何蘊瑤報導:昨日上午,龍江鎮組織轄區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相關村居、辦所負責人等召開黑臭水體綜合整治驗收工作會議,對近期完成整治的炮臺湧、橫坑湧進行了實地驗收2020年12月21日上午,龍江鎮舉行炮臺湧、橫坑湧黑臭水體綜合整治驗收會議,圖為炮臺湧現場。
  • 排水管網完善與修復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重中之重!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 語: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目標和工作要求,2015年9月,住建部和生態環境部兩部委共同制訂《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明確提出「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 清淤5萬立方米,建造23座截流井,在漢央企助力中山市黑臭水體治理
    來源: 楚天都市報 舉報   楚天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黎先才 通訊員周英 何安怡)廣東中山市河湧黑臭水體問題
  • 黑臭水體如何繼續治?中山水務組織觀摩交流會定基調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部分都市生態環境問題凸顯,汙水處理能力不足,地下河、內河汙染嚴重,城區黑臭水體影響人居環境……面對嚴峻的生態問題,中山市高度重視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特別是「十三五」以來,中山不斷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河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