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工作部署,系統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區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後的河流煥發新活力、呈現嶄新面貌,時隔多年重現晴日「白鷺成行」、夜晚「螢火蟲飛舞」的美麗景象,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縱觀廣州治水的奮戰之路,前瞻治理攻堅未來可期,離不開「抓源頭、補短板、保生態、強機制」四個關鍵。
據了解,自2015年國務院「水十條」發布以來,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將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統籌推動。全市治水工作者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為全力提升水環境質量,打響了一場城市黑臭水體剿滅戰。
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廣州市精準打出「控源、截汙、清淤、補水、管理」治水組合拳,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建立了一套超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12345」思路,即:以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的「1套機制」為統領,按照網格化和排水單元的「2套網格」劃分作戰單元,深入「3源」(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全面推進實施「4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汙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汙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違法建設)專項行動。通過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水生態功能的系統性修復,全面推動廣州治水上水平、上臺階、出實效。
抓源頭,強力整治汙染源,實現源頭減汙減量
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則,大力開展源頭汙染源治理工作。深入推動工業汙染、農業面源汙染、村級工業園、涉河違建、「散亂汙」等有關整治,落實提質增效及排水單元達標,以繡花功夫查控汙染源。
一是創新推動「四洗」清源工作。「四洗」工作中的「洗」,是指全角度、無死角、全覆蓋的意思,對河湧流域範圍內的所有建(構)築物,以棟為單位,展開地毯式摸查登記。2018年以來,開展「洗樓」行動,摸查建(構)築物67萬餘棟,清理整治汙染源13萬個;開展「洗井」「洗管」行動,累計排查排水管道約1.6萬公裡、檢查井60餘萬個,整治管線結構性缺陷4.8萬餘處,清除管內淤泥垃圾,保障管線通暢;「洗河」3910條(次),清理河道垃圾17.55萬噸,確保河湧潔淨。
二是持續開展涉水違建拆除、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作。拆除涉水違建1220萬平方米,貫通巡河通道,清除臨河汙水直排場所,為沿河區域綜合整治及環境提升提供空間;治理非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戶2856個,實現養殖糞汙處理達標後排放或資源化利用。
三是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工作。推動全市2萬餘個排水單元內部排水設施的權屬人、管理人、養護人、監管人「四人」到位,消除管網錯漏混接,確保雨水、汙水各行其道,實現「排水用戶全接管、汙水管網全覆蓋、排放汙水全進廠」。
補短板:著力推進設施建設,提高汙水收集處理效能
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城鎮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提升汙水設施處理水量。今年「2.15」第一場暴雨期間,全市汙水處理廠處理水量約572.63萬噸,初雨系統處理水量約109.28萬噸。在保障水安全的條件下,確保了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
廣州市在汙水處理能力上取得的進步歸功於三項措施。一是大力開展汙水管網建設。「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建汙水管網1.67萬公裡。是「十二五」期間的12.9倍,城市建成區已消除汙水管網空白區。二是大力開展汙水廠建設。加快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新(擴)建城鎮汙水處理廠31座,其中地埋式汙水處理廠13座;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70萬噸/日,目前全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769萬噸/日,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二。三是大力提升汙泥處理處置能力。加快推進汙泥幹化和焚燒設施建設,汙泥幹化能力由「十二五」期間的90噸/日增至3440噸/日,汙泥焚燒能力由900噸/日增至3867噸/日,全市汙泥得到資源化利用,基本實現「出路暢通、安全可控」。
保生態: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推動汙澇協同治理
廣州市堅持汙澇同治理念,統籌水安全和水環境治理。堅持自然生態恢復導向,著力恢復河湖雨洪調蓄功能。不斷完善大江大河治理體系,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充分發揮水利工程防洪調蓄作用,雨前精細實施預騰空,雨中科學調度,成功抵禦「5.22」「6.8」暴雨、颱風「鸚鵡」「海高斯」等極端天氣襲擊。有效規避了城市內澇的風險,構建韌性安全水系,同時保證河湧水質的有效改善。
具體經驗分三步:一是實施生態補水。改變從珠江「調水補水」的做法,利用汙水處理廠布局優勢,將汙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就近補入河流,流域內河流水質改善明顯,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河道底泥實現原位自淨,避免了大規模底泥清淤。如利用尾水補水後的沙河湧、車陂湧水質改善明顯,河湧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水草生長茂盛,魚群嬉戲,形成環境宜人的親水空間,河道底泥也逐步恢復了良好的生態。二是保持低水位運行。探索實踐河流低水位運行,避免河水倒灌排水口,讓陽光透進河床,為自然生態留足自淨恢復空間,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為國內城市河流開展低水位運行提供可複製的案例。三是重點治理合流渠箱。推進實施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總長約421.53公裡,取消截汙閘,恢復渠箱排放雨水、山水的功能,讓「汙水入廠、清水入河」。根據各區上報結果匯總,建成區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到58.36%,年底將達60%。景泰湧合流箱涵清汙分流後,既解決了清汙混溢現象,又明顯提升了河湧水質,同時還騰出了涵箱空間,為行洪排澇提供了通道及調蓄空間,消除了景泰湧流域的內澇風險點。
廣州治水工作不斷向前邁進,深入貫徹「汙澇同治」,力爭2021年底全市排水單元雨汙分流面積比例達70%,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
強機制:完善治水管水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是組建排水公司。為了深入貫徹「汙澇同治」,使排水管理更加精細、專業。廣州市深化排水管理體制改革,成立排水公司,建立全面覆蓋、責任清晰、技術先進、管理精細、產業現代的公共排水設施運營維管體系,推動「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市排水公司率先探索實踐城市排水管網「片區化+網格化」管理,公司下屬5個專業運營分公司,劃分為43個片區,細分2萬多個排水單元,累計巡查管網約16.2萬公裡,清疏管網約2.5萬公裡,轉輸汙水近17億噸,為打贏打好黑臭水體剿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落實河湖長制。廣州市河湖長制工作2018年、2019年連續獲得國家督查激勵、省考核優秀,白雲區入選2019年全國10個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縣,民間河長蘇志均當選全國「十大最美河湖衛士」。廣州市河長辦累計發布了8道市總河長令(2020年發布2道),出臺36項工作制度、23項治水專項方案,健全河長責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監督考核、激勵問責5大機制。
在原五級河湖長體系基礎上,向上延伸設置9大流域市級河長,向下延伸設置1.8萬餘名網格員,形成「總河長—流域河長—市級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自然村河段長—網格員」的多級治水體系。全面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湖長制體系,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落實「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五步法,治水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重要依據,已對199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河長等人員進行追責。
三是實施「開門治水」。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黑臭水體整治,全市8811名民間河長積極開展巡河護河行動。印發實施違法排水行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人民群眾積極舉報違法排水。積極開展治水進校園,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投入到保護河湖、珍惜生態的社會實踐中。
同時,在進一步完善民間河長、志願者巡河等制度基礎上,廣州市水務局指導各區開展河湖長制宣傳1000餘場次,聯合團市委開展「河小青」公益活動,廣泛發動青少年志願者開展公益巡河一百餘場。當前,全市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全民群治、水陸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