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味育兒經 原創文章 保留版權
前不久,上海「十歲男孩不寫作業老師告狀,被父親扔在上海火車站跪地乞討」的新聞被刷屏;
廣州一位媽媽被孩子氣得頭昏腦漲,索性把頭伸進冰箱裡冷靜冷靜的新聞被網友熱議;
成都一位8歲女童因為看電視與家人發生爭執,賭氣從21樓一躍而下,令人扼腕嘆息……
當今孩子有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也有很多是玻璃心的,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育兒,真是一件頭痛的事兒啊!
如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呢?
生活中很多事情往往物極必反,教育孩子也是。看到孩子寫作業實在不像個樣,父母不吼不叫是不可能了:
「不好好學習就去討飯、衝廁所、掃大街、送外賣!你選哪一樣?!」
「出去!我們不要你了!重新再生一個!」
……
「嚇」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滬上一位老師講述了自己兒時的遭遇。因為惹母親生氣,她手裡捧著一隻碗被趕出家門。「我以為只有淚水填滿了這隻碗才能回家。30年過去了,我甚至忘記了為什麼惹母親生氣,但被趕出家門的恐懼陪伴了我一生」。
有句老話說:小孩子一記拳頭一顆糖,只記拳頭不記糖。什麼意思呢?對小孩子來說,他能記住別人對他的傷害,而忘記對他的關愛。因為他們稚嫩的小心臟真的承受不起暴力啊!
有關教育專家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過激行為,對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習慣並沒有太多幫助。更多時候,反而是家長的一種情緒宣洩。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節目中說: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以外,還要有敬畏心。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能保護他。」
言下之意,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才能讓他清醒。
這不是李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說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父母教育孩子,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知敬畏,有擔當,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些小錯無傷大雅,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這種錯誤就要懲罰,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學會適應和遵守規則。
這裡也有一句老話:筷頭出忤逆,棒頭出孝子。意思是,過分溺愛會養出忤逆不道的孩子,嚴加管教才能讓孩子知敬畏、懂孝順。
讓孩子知敬畏,有些底線,一定要給孩子建立;有些錯誤,讓孩子知道絕對不能犯。
很多人不贊成打罵的懲罰教育,而代之以其他方式,比如有的父母用家務勞動的方式、有的用罰做作業的方式、有的用取消假日旅遊的方式、有的用不給零花錢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有的家長認為:即便孩子犯了錯,也該好好講道理,講道理讓孩子自己知道犯錯了比暴力懲罰更好。
有的家長說:不打不長記性。
網上有個實例:8歲小男孩因為弄壞了學校的班級門牌,老師要求他照價賠償,媽媽卻說家裡沒有錢,要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出於無奈,小男孩只好走上街頭撿廢品賣錢。當然,出於安全考慮,小男孩媽媽遠遠地跟著孩子。
經過一天的努力,小男孩明白了做錯事要負責,而這個學會負責的過程真的很辛苦,他保證以後再也不破壞公物了。
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媽媽點讚。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每一位父母其實都是在摸索前行。我們是不完美的父母,與孩子一樣,要不斷進步。
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時刻在觀察著孩子,反思著、不斷糾正著自己的教育行為。
我們如何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督促不完美的孩子前行呢?
親愛的朋友,歡迎留言探討,觀點的碰撞中能產生智慧的火花。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先靜下心來學習,取長補短,然後才能當好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