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寬容型」家長: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2020-08-08 紐哈頓國際早教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問題,一直是父母所關注的事情。不論是孩子學習成績,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在同齡人中擁有過人的品質和出色的成績,言外之意是期待孩子能夠「完美」。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幾乎找不到「完美」的孩子,他們似乎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較優秀,但是總會有不一樣的缺點和短板。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棒,但是他們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有的孩子反應力很快,能夠敏銳的觀察事物,但是他們往往不受父母的管教和約束。

前段時間,和朋友的一次聊天,逐漸明白,塑造「完美」孩子是大多數父母容易陷入的育兒誤區。上周,朋友家一年級的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了,但是看到孩子的分數,父母瞬間傻眼了,不僅考得一塌糊塗,而且出現了嚴重的偏科現象,並且得到了班主任老師的「問候」。

「語文96分,數學70分,考查課和手工課剛剛及格......」看到朋友如此斬釘截鐵的「訓斥」,我逐漸意識到,朋友在育兒方面出現了誤區,從頭到尾的聊天中,他只把自己家孩子的不足之處,進行列舉,但是卻沒有發現孩子的亮點。

企圖通過展現孩子不足的方式,來進行訴苦和宣洩。養育孩子的難度,體現出父母的不容易,他們期盼著孩子能夠在各個方面都能著力發展,但結果總是讓家長失望和失落。

當父母只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卻沒有發現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和特點,沒有給到孩子正確的引導方式,反而將結果全部施加在孩子的身上。

勇於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寬容型」父母,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看到家長不再是嚴厲的苛責和懲罰,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在生活中,如何成為「寬容型」父母?

1. 理解孩子的不足

作為家長,看到孩子不完美的地方,不僅需要引導孩子糾正,而且也要學會理解孩子的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正視孩子的缺點,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問題。

2. 尊重孩子的選擇

任何不成熟的建議和想法,都是孩子在自我表達和認知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和感受而形成的。面對孩子的選擇和看法,家長要學會尊重,即便是在大人看來,這樣的方式十分「幼稚」,比起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不如陪伴孩子一起進行。

3. 引導孩子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的培養和引導有很大的作用。當發現孩子的不足和不完美時,不要著急抱怨和懲罰他們,而是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全面看待事物的發展,不要被一時的不如意而擊敗,為孩子營造積極樂觀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走向完美。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家長具備了「成長型思維」,才能引導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呢?家長要具備成長性思維模式。 比如:樂樂和菲菲兩個小朋友數學考試都沒考好,樂樂爸爸拿著試卷很失望的說:「你太笨了,這麼簡單的數學題都能做錯」;而菲菲的媽媽看過試卷對菲菲說:「這次數學考試的結果說明,你的簡式計算還需要加強,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如何加強吧。」
  • 合格家長的成長 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
    這個寒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全球,在家學習的我看著這不完美的世界,感到了很多無奈。和女兒在家中24小時共處,矛盾和摩擦越來越多。一些小問題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質變,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內心也有許多不甘。這時候,女兒說,她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孩子不管怎樣,是否完美,都是我的孩子。幾米有本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精美的繪畫,對孩子內心的剖析,深深吸引了我。和女兒在家共讀繪本,內心越來越平靜。
  • 孩子成長需要的5種「營養元素」,家長明白就能更好助力成長
    現代家長都比較注重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終身的老師,家長需要做的不僅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培養優秀的孩子一定是有方法的,如果能夠遵循最基本的一些要求,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更加出眾。身體健康需要營養,孩子成功更需要必須要有的基本素質。心靈的健康成長一樣需要營養,缺少哪一種將來長大之後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
  • 中國台州網丨合格家長的成長,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
    合格家長的成長,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開始這個寒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全球,在家學習的我看著這不完美的世界,感到了很多無奈。和女兒在家中24小時共處,矛盾和摩擦越來越多。一些小問題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質變,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內心也有許多不甘。這時候,女兒說,她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孩子不管怎樣,是否完美,都是我的孩子。
  • 和孩子做朋友就能教好孩子?父母太過寬容不一定是好的教育
    最近國外有一種這樣的育兒方式,它被很多人認同,就是提倡父母與孩子做朋友。父母與孩子做朋友,在外國流行是有他的原因的。心理學稱之為「寬恕型父母」,有統計表明,很多寬恕型的父母其實是一種對教育缺失的偽裝。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卻帶來很多不無忽略的問題。父母就不應該寬容對待孩子嗎?其實不是說父母不應該對孩子寬容,對待孩子持寬容的本意其實是好的,他們一開始只是為了想讓孩子快樂。但是父母同時會忽略掉孩子人生中必須掌握的技能。
  • 父母的寬容,是孩子成長的底氣
    但是哪個孩子是完美的呢?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小毛病,而父母的容忍程度高低,卻有可能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說,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最大的溫柔,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
    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可奇怪的是,有的家長在教育時一定要孩子做到完美,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實,能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溫柔和學問,別一味強求孩子完美。其次家長也並不輕鬆,由於對孩子要求高,他們大多數時候會表現得偏執,並且時時刻刻為孩子操心;一旦孩子做得不對或者叛逆了,這些父母會過度焦慮。3、孩子更勇敢過度追求完美會帶來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孩子不願意或者不敢去嘗試,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害怕瑕疵,所以乾脆放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相當於接納孩子的缺點、給他們犯錯的權利。
  • 努力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別讓孩子為你的錯誤買單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年齡小,思想不成熟,自己必須要替孩子做打算,不會考慮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成長。這種家長認為孩子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那麼作為家長,怎樣去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呢?
  • 「妥協不等於溺愛」?家長給予適當的妥協,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我們從來都不提倡去給孩子過度的溺愛,雖然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前期少受一些成長的挫折,但是等到孩子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社會困難的時候就容易一蹶不振。然而溺愛也是會有一定的概念界定的,有一部分的家長認為對孩子妥協就是對孩子溺愛的一種表現,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 家長支持老師,就是支持自己孩子的成長
    此時更需要家長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送孩子上幼兒切忌一步三回頭。和孩子抱在一起哭只會加重孩子的厭學情緒。如果家長們都能自覺做好表率,不光大大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給幼兒園其他孩子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開學氛圍。當然老師接受家長的監督是應該的,但家長這樣的做法會讓愛面子的老師覺得很丟臉,再面對家長也會有些不自在。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那些被溫柔對待長大的人,不論個人成就如何,身上永遠有一種無法抗衡的陽光、自信和渾然天成的自尊。 我們想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讓自己先改變思維模式以及看待孩子的方式,並不斷陪伴孩子去實踐成長型思維。
  • 接受不了別人對孩子的批評?4個步驟,教你升級成長型父母
    有些家長朋友可能還不太認可,父母的思維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嗎?卡羅爾在書中詳細為大家解釋了父母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對於自己和孩子的重要性。家長朋友要做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幫孩子一起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明白「犯錯誤不可怕,我要學會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過失」而不是「我根本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事」。
  • 孩子不懂得寬容,可能是太自我的原因,父母這樣教育孩子才能寬容
    ,這也很有可能導致孩子不懂得寬容。尤其是孩子在跟其他人相處的時候,孩子表現出一副自我的樣子,而且從來都不會為其他人做考慮的話,那麼雙方之間是很容易擦出火花的。而且一旦擦出火花的話,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處於一個被動的局面當中,畢竟不懂得寬容的孩子還是極為少數的,所以他們是屬於更為脆弱的。
  •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為一個成長型父母,你到底差了哪一步?——鹿媽 知乎熱門話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下面有接近2萬條回答。其中一條回答羅列了幾乎所有中國家長都犯過的「錯」: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有一些家長卻因為愛的理念扭曲、愛的能力缺乏、愛的方式錯誤,硬生生把愛變成傷害。「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家長搞好親子關係,孩子的人生更完美,別讓壞脾氣阻礙孩子成長
    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家長的失職,父母與孩子地域距離的疏遠,造成心靈上的疏遠,溝通的不順暢,讓彼此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親子關係疏離,所以孩子聽不進去她們父母的話,故意和父母對著幹,這不僅是孩子在表達對父母對自己疏於照顧和關心的強烈不滿,也是在給父母發出求助信號,希望父母能有所改變。
  • 《陪孩子終身成長》:自我覺知,家長的成長,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著作,對於家長的迷茫;孩子的無助;親子關係的衝突,這本書裡都有著答案。想要教育好孩子,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必須有學習的心態,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擺脫以往高高在上的家長的架子,跟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孩子更快成長的基石。
  • 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的內生動力,不能給孩子太多外在的獎勵,那該怎麼樣表揚和鼓勵孩子呢? 本講為大家介紹的成長型思維就跟如何表揚和鼓勵孩子有很深的淵源。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卡羅爾·德威克教授,她把人的思維方式分成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後天是不能改變的,也不願意去改變;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也願意通過努力去改變。
  •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他們綻放最奪目的光彩——長頸鹿美語
    終於,學霸媽媽不得不接受自己兒子確實資質一般的現實。但所謂的學渣兒子,真的很懂事。媽媽給他安排的學習任務,他全部認真完成,知道自己成績不好,甚至會主動要求去報補習班。學霸媽媽放下焦慮,放下和其他家長之間的攀比,開始重新看待自己的兒子,也開始冷靜思考學習的意義。一石激起千層浪,隱藏在爭議下當代父母的教育焦慮,讓這個話題瞬間引發了網友激烈的討論。沒有完美的成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
  • 孩子做錯了怎麼辦?一味打罵只會更糟,寬容才能使孩子更優秀
    02家長管教過於嚴厲是教育的下策家長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不允許孩子出現差錯,這不是教育的上策。眼下你最應該做的是如何避免重複犯這個錯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如果過分嚴厲地要求孩子不能有差錯,那麼孩子犯錯了之後,由於擔心恐懼就會竭力掩飾錯誤,或者逃避錯誤,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孩子畢竟是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現象。
  • 不做完美父母或許才是更好的父母
    在育兒這件事上,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父母,還有一群追求最好的父母。他們一旦成為父母,就告誡自己做一個最完美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們每天被各種育兒知識洗腦,還常常在理念完全相反的育兒思想中,反覆衡量;他們這種極度追求完美的思想,也讓他們自身感到焦慮,甚至還產生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