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當你的孩子過分追求完美時,家長該怎麼做?

2020-08-22 與她心理

我曾經諮詢過這樣一個孩子,她在能完全說話之前就表現出完美主義的跡象,她知道如何說更多的話更長的句子,但她不會大聲說出來,直到她知道它們是正確的。

在某些方面,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是作為家長「希望擁有的」,這樣的孩子日後具有的品質往往是負責任的,以成就為導向的,有良好的價值觀,非常有原則

但這樣的完美主義,也不全是美好的,有時候她心中的失敗會讓他們轉化為痛苦的記憶。完美主義很常見,約克大學拉馬爾什兒童和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戈登·弗雷特博士研究發現,完美主義是可以遺傳的,他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兒童和成人中的完美主義。


但遺傳學並不是全部。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完美主義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增加了,研究表明,當兒童進入青春期時,25%到30%的兒童會有「適應性完美主義」,或者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以至於導致他們痛苦。大部分人的完美主義破壞性較小,甚至對自身發展有益。但如果你的孩子完美主義表現過於嚴重,任其發展的話,完美主義會成為臨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因素。

影響孩子完美主義的因素:


1. 追求成就的家庭壓力會影響孩子。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如果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很有可能激發他的完美主義。

2.壓力很大的學校環境中也會促使孩子完美主義,當他被其他競爭激烈的孩子包圍,他們可能會感到羞恥和尷尬,如果他們沒有跟上團隊的步伐。

3.社交媒體也可能會加劇孩子的完美主義。我們現在看到當名人或聲名狼藉的人犯錯時會發生什麼。成千上萬的人準備撲向他們,犯錯的後果似乎被放大了,導致孩子也不敢輕易犯錯誤。


有問題的完美主義具有什麼樣的跡象呢?

1.你的孩子完美主義傾向可能會壓倒一切,你的孩子變得過分的自我貶低時。他們可能會說:「我不值得,我很愚蠢。我是怎麼搞砸的?我討厭我自己,我什麼都做不好。這種自我貶低的言論如果出現說明孩子的完美主義已經帶來不良影響了。

2.另一個跡象是,他們難以從明顯的失敗中恢復過來。對於孩子來說,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有沮喪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事。問題是,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他們就無法從中繼續前進。


3.他們不敢嘗試你知道他們想做的新事物,他們認為嘗試一項新活動,甚至是下一階段的任務,會讓他們受到批評。

4.缺乏對成就感到快樂或滿足的能力,因為他們會時常貶低自己的成就感。。

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些什麼對待孩子的完美主義?

1.等他們平靜後,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他們所認為的失敗並不是他們的錯,這種情況可能以任何原因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2.告訴他們,不犯錯很難繼續進步,學習的路上就是伴隨著犯錯誤,表揚她的專注,樹立堅持不懈的榜樣,也可以給孩子講你小時候犯過的錯誤或害怕某些事時候的故事,以及如何走出來的。



3.儘量少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我們放輕鬆後,孩子才會更加隨意,孩子是我們的鏡子,他們焦慮時我們也要去審視自己是否因為自己的焦慮影響到了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天生追求優越,作為家長的你會引導嗎?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今天叮噹媽媽想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一聊兒童人格的統一性,以及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如何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年人的教育問題歸結為自我知覺和理性的自我引導,其實兒童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想引導孩子自發的追求卓越與優秀,然而,缺乏對孩子的了解是最大的困難所在。
  • 過於追求完美,對孩子的成長真有好處?這幾點家長應該了解
    那麼,當孩子太過於追求完美併力求做一個完美主義者時,家長如何才能讓他放平心態,並逐漸改掉這種性格呢?鄰居家的孩子航航是個十分聰明的孩子,才剛上五年級的他,便已經成為全省的數學競賽冠軍。他一直在追求完美,追求極致,也為此付出了諸多代價。前段時間,他在參加某大型競賽活動時竟出現意外不慎落選,這個意外,讓航航痛苦不已,他甚至將自己反鎖在房間裡以求自省。
  • 孩子過分在意外貌該如何引導?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是關鍵
    女兒解釋說,她和小夥伴們在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時,想要當公主,可是其他小朋友卻說『你這麼醜,當什麼公主』。我該怎麼開導孩子呢?」兒童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時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也正起源於這段時間裡孩子對於「美」的基本認知。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 孩子追求完美,出現嫉妒的心情,不利於身心成長,家長應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還有缺點,要是過去追求完美,什麼事情都想做得更好,對於人們不是一件好事。尤其現在生活中科技比較發達,有的人為了追求自己過分美麗,有的還會出現整容,只為展現完美的自己。尤其現在的許多孩子都過分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同事小張就是比較煩惱。
  •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過得很不完美.
    後來從他口中我才知道,在美國的印度人開辦了不少專門針對印度應屆生找工作的培訓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美國職場,包括面試時的各種問題。所以類似於「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早就應對自如,用一個看似貶低自己,實則抬高自己的所謂缺點「過於追求完美」來「完美地」應對過去。
  • 兒童心理學: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不要責罵,應該怎麼做?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但是,對於如此多看似無害卻應該糾正的壞習慣,家長除了嘮叨和指正,還應該怎麼做呢?在花了很多時間查閱這個話題的研究和採訪專家之後,我得出結論,我問錯了問題。
  • 心理學:追求完美和強迫之間,距離有多遠?
    追求完美沒有錯,但是如果過度追求是一種強迫性表現,它將帶給你無盡的麻煩。那麼,從完美到強迫出了什麼問題?容易變得敏感,多思多慮,擔憂,多疑,易怒,並追求完美主義。這是大多數強迫症患者普遍表現出的心理特徵。在諮詢中,訪客經常問我:「我患有強迫症,是否意味著我敏感,心眼小,頭腦遲鈍、笨拙?」當我們陷入內心的痛苦時,我們始終希望我們的家人或周圍的人能夠理解自己,給予您支持和幫助。
  • 父母過於嚴厲,會養成孩子追求完美的性格,甚至受到心理困擾
    很多孩子都會有過於追求完美的表現,就像張姐家的孩子一樣,非常的糾結。那麼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性格表現與那些的因素有關呢?想必家長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會難辭其咎。 一、父母的嚴厲,是否可以養成孩子追求完美的性格?
  • 孩子乖且成績優異,就放手不管?警惕孩子過分追求完美的消極心理
    成績優異,不管是在學校或是在家裡都勤奮認真的孩子,通常會讓父母感到省心。即使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出現諸如「一邊說著學習得很煩躁,卻還強迫著自己看書刷題」、「每次考試排名有所波動就焦慮不堪,考得好怕自己下次沒辦法保持,考得不好又過分洩氣」、或者「把所有的個人時間都用來學習,覺得其他同學下課聊天、放學後打球玩鬧純屬浪費時間」等等言行時,父母也不會太過擔心。
  • 孩子過分在意外貌怎麼辦?
    長得醜就去整容,長得醜就被嘲笑,這種現象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甚至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心理學教授賽德茲說:人就如同陶器一樣,兒童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它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父母才是影響孩子一生最大的人。父母的認知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不是只是單純的「外貌至上」。
  • 追求完美的孩子就會很優秀?過度追求完美反而不利,父母該警惕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生活中會用比較高的標準要求孩子,比如一個玩具要怎麼擺放他們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將就,不允許別人破壞自己的完美。父母在對待這樣的孩子時,有的就是會下意識的要求孩子不要追求完美,故意和孩子作對。
  • 兒童心理學: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與你分開時產生的分離焦慮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們開學的第一天或者結束哺乳期後跟孩子分離的第一天感到焦慮。他會認為我們拋棄了他嗎?他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嗎?當一歲大以上的孩子與所愛的人分開時沒有表現出任何悲傷,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擔憂的時候。
  • 兒童心理學:作為家長,你真的有「看到」你的孩子嗎?
    家長朋友們請在你的腦海中想這樣的場景,當你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回首往事,他的配偶、朋友在和他交談時問:「你的父母是否真的在乎過你的真實想法?」也許她會在說:「我媽媽她並不完美,但我知道她愛我,就像我愛她一樣。」或者,「我爸爸真的很理解我,他總是支持我,即使我做錯了什麼,他也很寬容。」你的孩子會說這樣的話嗎?還是她會這樣說:「我的父母總是希望我做什麼,希望我成為他們眼中好孩子的樣子。」
  • 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們不要以一副過來人的姿態來思考問題:你想要啥沒有得到,就耍脾氣!其實,他想要的某件東西,可能和他在學校或幼兒園的朋友關係有關,可能和自尊心有關。很多內在需求,是家長們沒有看到和理解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許多因素,如身體不適、恐懼、失望、陌生、憤怒或孤立無助等都會引起他們的消極情緒反應,如哭喊、大吵大鬧等。這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如同開心時會笑、興奮時會蹦蹦跳跳,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流露的負面情緒本身不會傷害孩子,不會正確處理負面情緒才會對孩子產生傷害。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家長應當怎樣做呢?
  • Yue分享 | 《兒童教育心理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追求卓越的訴求與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聯繫,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遊」狀態,我們就不會有突破現狀的願望。追求優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方面。 其實,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有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要追求優越的衝動。
  • 強迫症之追求完美主義
    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當你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追求完美時,你會活的很累,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很多的時候達不到你想要的完美,不完美才是真的完美。看看下面一個案例:每次買了東西,用的時候就要努力去發現瑕疵,比如剛才買一輛自行車,隨後就會有這種感受。雖然自行車框是正的,但透過框架縫隙看到下面的支撐支架有點兒斜,又不舒服。
  • 《兒童教育心理學》,每一個家長和教師的必讀書,純乾貨分享
    豆瓣評分8.3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被譽為所有教師家長的必讀書籍,我將分上下兩部分對這本十五萬字的書籍進行內容梳理和摘要,乾貨滿滿,建議先轉再看。2.人性與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的,以獲得補償和達到完美3.心理健康的孩子會通過努力獲得成就自己的優越感,另一些則是以優於別人為目標,我們會習慣性的助長孩子的雄心,而這種孩子是不可能得到身心的健康發展。
  • 小朋友鬧矛盾,家長約架後頭破血流:孩子發生衝突,家長該怎麼做
    「不是看不起你,你不來的話考慮後果!」前些日子,一則「小學家長約架,頭破血流進醫院」的對話截圖在網上熱傳。02 家長的過分「護子之心」,會毀掉孩子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學校會跟人鬧矛盾?好的家長,並不意味著要成為完美的爸爸媽媽,而是懂得什麼才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出現家長為了孩子而產生矛盾的新聞。
  • 「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吵上熱搜:你的做法對孩子影響太大了
    這也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是人都有情緒崩潰的時候,但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是否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來爸媽回憶時說我這段時間特別乖,長大了,其實我只是害怕自己做錯事會讓他們再吵架而已。現在真的長大了,我知道父母的很多情緒事實上和我沒有關係,但是我一直改不了過分敏感的個性,我總是在觀察別人的情緒,去迎合別人的情緒,儘管這樣真的很累。」——匿名網友「家長」在成為「家長」之前,都是有溫度的人,有表達喜怒哀樂的自由。
  • 孩子跳樓自殺:在陪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家長該不該放手?
    陪寫,對於媽媽們來說,不管你曾經學的是什麼專業,這會,你要重新再去學習一下兒童心理學,教育學,還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鬥志鬥勇;而對於孩子,陪寫,卻包含著很多的壓力。有父母因為陪寫突發心梗,也有孩子,因為父母陪寫帶來的壓力而自殺。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第一,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他的作業沒完成好,應該由他自己來承受,而不是我來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