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花了數年時間在學校學習發展心理學和人類行為。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
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在我的研究領域,對某些育兒技巧的共識是明確的:例如,多種研究表明,打孩子屁股是有害和無效的,大喊和羞辱對孩子的內心影響也是很大的。但是,對於如此多看似無害卻應該糾正的壞習慣,家長除了嘮叨和指正,還應該怎麼做呢?
在花了很多時間查閱這個話題的研究和採訪專家之後,我得出結論,我問錯了問題。耶魯育兒中心主任艾倫·卡茲丁的文章曾給出這樣的答案:如果你孩子的行為不對任何人造成傷害,那麼對他進行責罵或嘮叨永遠都不會有幫助或有效。如果「不要用手抓玉米或飯」這種話可能會讓我們不想要的行為增加,畢竟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叛逆。
聽到這個,我很驚訝,我能想起很多次,因為孩子行為在社交上不合適或僅僅是令人討厭,我們家長就斥責了他,雖然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溫和的斥責,但也會讓孩子在公眾場合覺得自己做錯什麼。當我深入研究這個話題時,我發現卡茲丁博士是對的:訓斥不僅對長期的行為改變無效,實際上還會使某些行為變得更糟。
所以,如果我們想減少孩子在社會上不合適的行為,與其問什麼時候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更好的問題可能是「你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使其更合適?」
如果想要他們改變的行為,父母應該識別出他們相反的行為,給予積極地表揚和支持。例如,當孩子看著自己的鞋子問候叔叔阿姨時,家長應該識別孩子的「眼神接觸」,並始終提供積極的後果,表揚、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時。
這個想法被稱為「捕捉孩子好的瞬間」。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積極強化——在行為發生後立即提供積極的東西,對於提高行為發生的頻率非常有效。因此心理學家希望家長: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行為上,而是要找出孩子表現出你想要的行為的時候,並給予這種行為更多的關注。
那如果我們的孩子在某件事上從沒有做過相反的正面行為呢?比如與人打招呼時從來沒抬頭過,我們這時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要做差別強化的方法。在這裡,你會找到一種與你試圖獲得的行為相近的行為,並積極地強化這種行為。
例如,在你的孩子不與他人眼神接觸時,當你和孩子去公共場所,讓他們抬起頭看路人,或者說:我打賭你不能抬頭。然後當他們抬起頭時,對他們說「你能抬起頭看別人真的太棒了!」微笑著拍拍他們的肩膀。只要我們不斷強化積極行為,孩子便理解了和他人接觸抬頭是好的行為,好的行為才會更加頻繁。
專家們贊同的另一種方法是——既然孩子們喜歡遊戲,那麼用遊戲來改善他們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拿孩子喜歡用手抓飯或玉米粒為例,我建議把家長可以把它變成一場比賽。告訴他們:「我們要玩個遊戲,誰能用勺子把飯盛在上面,並放在嘴裡誰就贏啦!」只要孩子完成了這個遊戲,我們就表揚孩子,孩子用勺子吃飯吃玉米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所以與其試圖直接改變行為並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如讓他們體驗「擁有」行為並負責告訴我該做什麼的樂趣。
自從學習了更多關於行為改變的科學知識後,我一直在猶豫是否放棄責罵,因為這對我們家長來說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且是無意識的。但在我輔導下的父母採用行為主義的方式強化孩子後,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讓他們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