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不要責罵,應該怎麼做?

2020-10-03 王晗露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花了數年時間在學校學習發展心理學和人類行為。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

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在我的研究領域,對某些育兒技巧的共識是明確的:例如,多種研究表明,打孩子屁股是有害和無效的,大喊和羞辱對孩子的內心影響也是很大的。但是,對於如此多看似無害卻應該糾正的壞習慣,家長除了嘮叨和指正,還應該怎麼做呢?

在花了很多時間查閱這個話題的研究和採訪專家之後,我得出結論,我問錯了問題。耶魯育兒中心主任艾倫·卡茲丁的文章曾給出這樣的答案:如果你孩子的行為不對任何人造成傷害,那麼對他進行責罵或嘮叨永遠都不會有幫助或有效。如果「不要用手抓玉米或飯」這種話可能會讓我們不想要的行為增加,畢竟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叛逆。

聽到這個,我很驚訝,我能想起很多次,因為孩子行為在社交上不合適或僅僅是令人討厭,我們家長就斥責了他,雖然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溫和的斥責,但也會讓孩子在公眾場合覺得自己做錯什麼。當我深入研究這個話題時,我發現卡茲丁博士是對的:訓斥不僅對長期的行為改變無效,實際上還會使某些行為變得更糟

所以,如果我們想減少孩子在社會上不合適的行為,與其問什麼時候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更好的問題可能是「你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使其更合適?

如果想要他們改變的行為,父母應該識別出他們相反的行為,給予積極地表揚和支持。例如,當孩子看著自己的鞋子問候叔叔阿姨時,家長應該識別孩子的「眼神接觸」,並始終提供積極的後果,表揚、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時

這個想法被稱為「捕捉孩子好的瞬間」。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積極強化——在行為發生後立即提供積極的東西,對於提高行為發生的頻率非常有效。因此心理學家希望家長: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行為上而是要找出孩子表現出你想要的行為的時候,並給予這種行為更多的關注

那如果我們的孩子在某件事上從沒有做過相反的正面行為呢?比如與人打招呼時從來沒抬頭過,我們這時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要做差別強化的方法。在這裡,你會找到一種與你試圖獲得的行為相近的行為,並積極地強化這種行為。

例如,在你的孩子不與他人眼神接觸時,當你和孩子去公共場所,讓他們抬起頭看路人,或者說:我打賭你不能抬頭。然後當他們抬起頭時,對他們說「你能抬起頭看別人真的太棒了!」微笑著拍拍他們的肩膀。只要我們不斷強化積極行為,孩子便理解了和他人接觸抬頭是好的行為,好的行為才會更加頻繁。

專家們贊同的另一種方法是——既然孩子們喜歡遊戲,那麼用遊戲來改善他們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拿孩子喜歡用手抓飯或玉米粒為例,我建議把家長可以把它變成一場比賽。告訴他們:「我們要玩個遊戲,誰能用勺子把飯盛在上面,並放在嘴裡誰就贏啦!」只要孩子完成了這個遊戲,我們就表揚孩子,孩子用勺子吃飯吃玉米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所以與其試圖直接改變行為並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如讓他們體驗「擁有」行為並負責告訴我該做什麼的樂趣。

自從學習了更多關於行為改變的科學知識後,我一直在猶豫是否放棄責罵,因為這對我們家長來說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且是無意識的。但在我輔導下的父母採用行為主義的方式強化孩子後,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讓他們興奮不已。

相關焦點

  • 兒童心理學:行為主義告訴如何應對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 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 「我在情感上責罵我的孩子……」為了避免自己討厭自己,要小心點
    因此,我將介紹您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以免您變得情緒化,以及當您情緒化時該怎麼做。堅定地認識到「即使您變得情緒化,也不會被傳播」當父母情緒激動時,他們的孩子會驚慌失措,無法聽懂他們的話。當您的情緒平靜下來後,請向您的孩子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然後,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完成之後將發生的事情」的結果。通過特別地告訴他們他們上學遲到,不僅讓他們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該做什麼,而且還將幫助他們發展向前看和思考的能力。
  • 兒童教育提示:討厭數學嗎?那就不要幫助你的孩子做家庭作業
    父母世界中那些討厭數學的人會對此消息感到高興:根據這項研究,數學不好的父母應該退後一步,不要幫助孩子做家庭作業。 另外,根據這項研究(2015年進行的),我真的不應該是那個幫助她的人。他們觀察了兒童學年開始和結束時的數學焦慮,甚至讓家長填寫一份問卷,了解他們輔導孩子做作業的頻率。結論是:有數學焦慮的父母無意中讓孩子的情況變得更糟,這些學生在研究結束時比同齡人落後了三分之一以上。 我花了一些時間考慮這個問題。
  • 孩子這3種「壞習慣」,其實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不要大聲責罵!
    父母慢慢習慣了,但當孩子慢慢長大,肢體肌肉和大腦快速發展起來時,就會出現許多我們所認為的「壞習慣」。假如遇到寶寶有以下幾個「壞習慣」,請不要大聲責罵,也許因為你的責罵,會使寶寶變得不聰明!其實,那是孩子創造力的體現,小時候我們也有過這樣的行為,一般都被父母阻止,結果我們平庸一生,或許你的責罵或者阻止正在扼殺孩子的天賦。父母們所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被「破壞」的環境,儘量減少損失,別阻止他們鍛鍊大腦哦。
  • 掌握12歲以下兒童心理學規律,讓你避開那些育兒的坑
    答案就從託德老師《超實用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找尋。其實做父母的我們只要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也就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了。在這本書裡,託德老師解釋了為什麼父母需要了解12歲以下的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這本書的作者是託德老師是心理學科普平臺「託德學院」創始人,兒童、青少年問題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2016年在喜馬拉雅FM創立精品付費課程《託德老師將兒童心理學》深受廣大80、90後歡迎。今天與大家分享《超實用兒童心理學》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從語言和認知的發展、個性和情緒的表現、行為和社交的發展三個方面,探索12歲以下的兒童的內心世界,坦然淡定地看待孩子的「新問題」。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責罵起不了作用,但冷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家長應該怎麼做
    現在在提倡素質教育,很多家長對孩子也開始不進行責罵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家長讀信,如果孩子不聽話就不要理他。其實可能真的很有用,但是時間久了卻發現孩子的心情好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一時間讓很多的家長又開始覺得恐慌了。家長恐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責罵雖然對孩子起不了作用,但是好歹孩子心態比較好,看上去也沒對孩子造成任何的影響。
  • 撒謊、說髒話等4種孩子常見毛病,單純責罵沒啥用,要從這裡突破
    對父母來說,尤其困難的是,當孩子做錯事時,要弄清楚該怎麼做。不管是打屁股還是關禁閉,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父母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應該分析他們說謊的原因,是害怕被責罵懲罰,還是不想做某件事?然後,用嚴肅但並非責罵的語氣,讓他們知道說謊是錯誤的,可以直接跟他們溝通說謊的心理原因,讓他們知道,任何謊話都逃不過你的火眼金睛。最後,不要給他們下次撒謊的理由。
  • 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
    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別過度反應!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不聽話,責罵有用嗎?試試這個方法或許更加有效
    很多時家長會採用「責罵」來停止孩子的問題行為,但這其實有用嗎?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依從自己的指令行動、不聽話、又或是不肯用功讀書時,便會忍不住發火「責罵」孩子。父母選擇「責罵」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服從自己的命令,認為「責罵」是有效的。
  • 「媽媽,他們不跟我玩」:當孩子被排擠,家長應該怎麼做?
    可見,孩子被排擠是大部分父母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孩子跟我們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時,身為父母,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每個孩子都有被排擠的可能某天下午在公園,女兒很想和另外幾個小孩玩,但是當她鼓起勇氣去請求加入遊戲時,其中一個小男孩非常堅決地拒絕了她,然後叫其他人一起跑開。
  • 懶惰是孩子的一把保護傘,責罵和懲罰都不會讓孩子變勤奮
    子娟馬上讀五年級了,也算是個大姑娘了,有時她媽媽還是會當眾批評她,可子娟似乎並不惱火,有好幾次我看到孩子做個鬼臉,開心地跑開了。子娟的媽媽便恨鐵不成鋼的對我說:「你看看,我女兒簡直無可救藥了,連起碼的羞恥心都沒有。」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責罵孩子太懶時,孩子似乎並不怎麼上火,如果我們責罵他太笨,他往往會立馬火冒三丈,大發雷霆。那麼,孩子為什麼喜歡被人罵作懶惰呢?
  • 心理學: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要不要讓孩子還回來
    那些欺負別人的人,在欺負的過程中會享受因為欺負他人而產生的心理快感,所以男人打老婆打一次就會打第二次到N次;而大孩子欺負小孩子時也很爽,很開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攻擊性是天生的,攻擊他人,是人的一種本能。而被攻擊的一方,則是隱藏了自己的攻擊性,他所受到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用貝勒的話來說,「如果不將其向外釋放的話,這種負面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
  • 開學2星期,我變成了我討厭的吼叫媽媽:幼小銜接,該怎麼做?
    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或新聞,我總會從心裡鄙夷,等我孩子上小學之後,肯定不會這樣,因為:我拿到了教師資格證;我拿到了思維導圖講師證;我拿到了少兒成長教練證;我學會了康奈爾筆記法,費曼學習法,宮殿記憶法。我看了很多高效學習方法的書,我讀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的著作。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育兒心理學:當你罵孩子的時候,他不會討厭你,只會停止愛自己
    因為孩子被打後非常聽話,一改往前的錯誤習慣,所以同事也認為這樣的育兒方式非常慣用。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孩子雖然非常乖巧聽話,但是卻也有小張不知道的一面。最近,小張就愁眉苦臉地來上班,別人問他出了什麼事情,他說孩子差點想不開,幸好發現得及時。原來,小張的孩子心思非常細膩,而在小張的教育下,孩子雖然暫時能聽自己的話,但是長久下來對孩子的心理是一種折磨,甚至讓孩子患上了抑鬱症。
  • 心理學:孩子學習老走神?關於「注意」那些事兒
    經常有家長朋友向我提問,為什麼我的孩子學習老愛走神?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注意那些事兒」。注意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隨著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注意又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這3個習慣看起來討厭,其實是聰明的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然而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有的孩子的一些在父母看來很令人討厭的行為,恰恰說明了這個孩子的聰明。所以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應該是強烈禁止孩子畫畫,而是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把在地上、牆上等亂七八糟的地方畫畫的習慣轉移到紙上,這才是幫助孩子的最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