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行為主義告訴如何應對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

2020-09-18 與她心理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花了數年時間在學校學習發展心理學和人類行為。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

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在我的研究領域,對某些育兒技巧的共識是明確的:例如,多種研究表明,打孩子屁股是有害和無效的,大喊和羞辱對孩子的內心影響也是很大的。但是,對於如此多看起來並不是有害,但是需要家長朋友們輕微、低水平的責罵和嘮叨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在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有關這個話題的研究報告和採訪專家之後,我得出結論,我問錯了問題。耶魯育兒中心主任艾倫·卡茲丁的文章曾給出這樣的答案:如果你孩子的行為不對任何人造成傷害,那麼對他進行責罵或嘮叨永遠都不會有幫助或有效。如果「不要用手指吃玉米」這種話可能會讓我們不想要的行為增加,畢竟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叛逆。


聽到這個,我很驚訝,我能想起很多次,因為孩子行為在社交上不合適或僅僅是令人討厭,我們家長就斥責了他,雖然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溫和的斥責這樣還好。讓人當我深入研究這個話題時,我發現卡茲丁博士是對的:訓斥不僅對長期的行為改變無效,實際上還會使某些行為變得更糟


所以,如果我們想減少孩子在社會上不合適的行為,與其問什麼時候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更好的問題可能是「你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使其更合適?

如果想要他們改變的行為,父母應該識別出他們相反的行為,給予積極地表揚和支持。例如,當孩子看著自己的鞋子問候叔叔阿姨時,家長應該識別孩子的「眼神接觸」,並始終提供積極的後果,表揚、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行為時

這個想法被稱為「捕捉孩子好的瞬間」。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積極強化——在行為發生後立即提供積極的東西,對於提高行為發生的頻率非常有效。因此心理學家希望家長: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行為上而是要找出孩子表現出你想要的行為的時候,並給予這種行為更多的關注


那如果我們的孩子在某件事上從沒有做過相反的正面行為呢?比如與人打招呼時從來沒抬頭過,我們這時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要做差別強化的方法。在這裡,你會找到一種與你試圖獲得的行為相近的行為,並積極地強化這種行為。

例如,在你的孩子不與他人眼神接觸時,當你和孩子去公共場所,讓他們抬起頭看路人,或者說:我打賭你不能抬頭。然後當他們抬起頭時,對他們說「你能抬起頭看別人真的太棒了!」微笑著拍拍他們的肩膀。只要我們不斷強化積極行為,孩子便理解了和他人接觸抬頭是好的行為,好的行為才會更加頻繁。


專家們贊同的另一種方法是——既然孩子們喜歡遊戲,那麼用遊戲來改善他們的行為也是有可能的。拿孩子喜歡用手抓飯或玉米粒為例,我建議把家長可以把它變成一場比賽。告訴他們:「我們要玩個遊戲,誰能用勺子把飯盛在上面,並放在嘴裡誰就贏啦!」只要孩子完成了這個遊戲,我們就表揚孩子,孩子用勺子吃飯吃玉米的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所以與其試圖直接改變行為並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如讓他們體驗「擁有」行為並負責告訴我該做什麼的樂趣。



自從學習了更多關於行為改變的科學知識後,我一直在猶豫是否放棄責罵,因為這對我們家長來說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且是無意識的。但在我輔導下的父母採用行為主義的方式強化孩子後,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讓他們興奮不已。

相關焦點

  • 兒童心理學: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不要責罵,應該怎麼做?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花了數年時間在學校學習發展心理學和人類行為。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大家如果孩子做的事情並不是有害的,但是你卻很討厭,你會指出來嗎?聽到這個,我很驚訝,我能想起很多次,因為孩子行為在社交上不合適或僅僅是令人討厭,我們家長就斥責了他,雖然很多時候家長都是溫和的斥責,但也會讓孩子在公眾場合覺得自己做錯什麼
  • 【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
    它強調科學心理學所研究者只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主張構成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堅持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認為經由對動物和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像此種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取向,也被人稱為激進行為主義。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社會的進步促使心理學發展,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 行為主義心理學衰落的真正原因
    ,該文的發表正式宣布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直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界都處於主導地位,在世界心理學史上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貢獻是使心理學真正擺脫了哲學,成為一門客觀的實驗心理學,它推動心理學向成熟的科學方向發展邁出重要的一步。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華生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有人評價華生是20世紀上半葉心理學思想史上僅次於弗洛伊德的人物。
  • 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之行為主義心理學
    1908年,華生離開芝加哥大學,前往霍布金斯大學擔任教授的職務,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就是他在這個大學任教的期間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12年,華生在他發表的一些公開演說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點。1913年,他在美國的《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他的這篇論文乃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一個宣言。
  • 有趣的心理學之行為主義
    陽春三月,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不錯。桑代克的聯結主義與試誤學習桑代克迷箱是設計的一個實驗,飢餓的貓尋找開關從箱子裡逃出,下一次就會很快地觸碰開關。其中,飢餓是準備律,多次試誤是練習律,逃出是效果律。它告訴我們,行為的習得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想,無需意識參與。今天看來,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
  • 心理學三大勢力之行為主義
    本文所說的行為主義主要是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它是西方心理學三大勢力中的第一勢力他曾這樣表述過行為主義的本質:「孩子看見玩具而笑……女子第一次想到愛情是的顫抖或者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將其記錄下來——對於每種情況,其最終的表現形式都是肌肉運動」。巴甫洛夫繼承了謝切諾夫關於反射學和客觀主義的研究成果,首創並運用反射法對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進行了嚴格而客觀的實驗研究,提出了以條件反射學說為核心的高級活動規律理論。
  • 行為主義治療
    行為主義療法是根據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心理學實驗方法確立的原則,以減輕或改善患者的症狀或不良行為為目標的一類心理治療技術的總稱。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行為療法是基於嚴格的實驗心理學成果,運用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強化作用等基本原理,採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幫助患者消除不良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
  • 【發展心理學】華生的行為主義
    提起華生,大家應該多少聽說過他,他是心理學最主要的兩大流派之一的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華生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嬰兒,我能把他們變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科學家、警察、小偷……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華生的心理學觀點
  • 育兒學院派:從《行為心理學》聊如何養娃
    最近在看《行為心理學》,作者是約翰.華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看似很平常的舉動,其實反映的是父母的行為偏好,而最終這些偏好都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作用於孩子,並最終形成孩子處理困難時的一種「規律和秩序」。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行為中,需要有足夠的覺知,並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
  • 心理學大知識1.8 | 與精神分析學派掐架的第二大流派——行為主義
    這一期我們將會為大家講述心理學的第二大流派。什麼流派是心理學的第二大流派?它和精神分析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qia)事(jia)?我們往下看。1、行為主義誕生於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時代背景之下。2、行為主義以人類的行為為主要研究對象,公然向研究意識的流派宣戰。3、行為主義以其實用性,很快就遍及幾乎全球,在心理學界統治長達半個世紀。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掌門:華生約翰·華生(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 2014年教資考試幼兒心理學精講一:新行為主義
    由於這種原因,各種以「新」行為主義作為旗號的學派先後出現。這些新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承認S—R之間有一個機體的內部過程作為中介,而不是S對於R的簡單的、直線的決定作用。關於這些新行為主義派別的評述不是本書的任務。在這裡只想指出對兒童心理學研究有較多影響的一個學派,即以斯金納(B. F.Skinner)為首的這一派別。在屬於這一派別的比喬(S.
  • 教你去認知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是可以通過可觀察的行為(行為)客觀地研究人類或動物心理學的理論。這個研究領域是對19世紀心理學的反應,它使用對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進行自我檢查來檢驗人類和動物的心理。歷史和起源,行為主義是對心理主義的反應,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心理學家使用的主觀研究方法。
  • 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
    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別過度反應!兒童這8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結構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
    幾乎在心理學出現的同時,關於心理學科學研究的爭論就開始了。這場爭論浮現出的一些問題,迄今仍然存在廣泛影響。這就是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之間的對峙。馮特的思想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回美國,隨之形成了著名的結構主義心理學,這種思想強調心理經驗的結構,強調心理的內容。結構主義心理學家希望把經驗分解成一個基本要素,就像蓋房子用的一塊塊磚頭一樣。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行為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約翰·華生與行為主義流派
    1913年華生發表論文《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這篇論文標誌著行為主義的創立。行為主義是一個獨樹一幟的流派,它的很多觀點顛覆了以往的心理學理論,該流派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且只能是行為。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流派都將心理或者說意識或多或少作為研究的對象。但華生認為,意識經驗是主觀的、無法驗證的,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我們只能研究外顯的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包括可以測量到的生理變化。
  • 如何讓你孩子受益一生?養成一個習慣就夠了
    孩子的每一個令人討厭的缺點背後,其實都隱藏著孩子非凡的才能,如果這些才能夠被重視被發掘,將來可能成為一個卓有成就的人,就如菲爾普斯一樣。經過父母建議去遊泳以後,潛能得到開發,取得非凡成就。說起孩子的不專注,家長可以羅列一大堆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改變認知,孩子的缺點就變成了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