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起全民關注,作為一名老母親,影片中最讓我唏噓的,是那個一出生就幾乎被所有人排擠的小哪吒。
儘管一開始小哪吒什麼也沒做,但是所有人都對他避之不及,小朋友嘲笑、欺負他,大人像防魔鬼一樣防著他。
被所有人排擠的小哪吒感到非常難過,百無聊賴,於是選擇採用破壞力極強的方式去「報復」那些人,成為他人眼中真正的「魔童「。
雖說是電影,但是孩子被排擠的現象在生活中可一點也不稀奇,有調查顯示,有5%-6%的小孩,在學校期間都有遭受過他人排擠的經歷。就連有著「韓國第一美女「之稱的金喜善,早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因為自己的女兒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排擠而很心疼和苦惱。
可見,孩子被排擠是大部分父母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孩子跟我們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時,身為父母,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某天下午在公園,女兒很想和另外幾個小孩玩,但是當她鼓起勇氣去請求加入遊戲時,其中一個小男孩非常堅決地拒絕了她,然後叫其他人一起跑開。
女兒不死心,又追了上去,一邊跑一邊喊:「和我一起玩嘛」。但不管她怎麼追,那幾個孩子就是不理她。最後,女兒哭喪著臉對我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很多人覺得孩子被排擠,肯定是他們自身的問題。比如身體殘疾、行為霸道、不懂分享,性格內向,衣著邋裡邋遢,不遵守規矩等。但實際上,很多排擠並沒有明確的理由,就像那個拒絕和我女兒玩的小男孩,當我問及他原因時,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但就是不想和她玩。「
耶魯嬰兒實驗室曾做過一個社會實驗,他們發現年幼孩子會故意排擠其他人,連嬰兒也會。也就是說,排擠他人,很有可能是人與生俱來的,人們天生會排擠他人。
所以,當孩子遭到排擠,家長不能直接認為是孩子自身的行為出現問題,這不僅對被排擠的孩子不公平,而且會讓他們更加難受,甚至會留下心理創傷。
家長們應該知道,被排擠的孩子往往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們需要的是來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而不是責罵。如果家長不問緣由地去責備他們,除了讓他們的心情更糟糕,情緒更激動,更害怕與人交往,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著名演員濮存昕兩歲時患上小兒麻痺,一條腿不能著地,這直接導致他的童年充滿他人的嘲笑和譏諷,被無情孤立。
雖然10歲那年他的腿通過手術得到了康復,但是小時候被嘲笑和排擠的經歷卻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自卑和敏感。
他曾說:「在小學過程中,我一直盼著畢業,想快點離開嘲笑我的那些人。我下鄉的時候,一個屋子十二個人睡大通鋪,自己睡覺的時候永遠要把腿和腳蓋住,好腿在上,不能讓別人看著。「
也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在綜藝節目中看到小女孩被其他同學排擠,他才會異常上心。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當他們遭受排擠,他們能感知到他人對自己的惡意,但卻無法去解讀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別人眼中那個有著很多缺點、讓人討厭、不值得被愛的人。而這些對自己不好的解讀,很有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演員鄭爽從小外出求學,小時候被同學嘲笑是「東北小鄉巴佬「,也曾因為長得太瘦而被女孩子排擠。她曾在節目中說自己為了融入其他女孩的圈子,每天逼自己吃很多米飯,讓自己變胖。
因為從小習慣了通過改變甚至委屈自己來討好他人,這讓鄭爽變成了一個低價值感的人,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她始終在妥協,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加拿大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被試驗者分成兩組,一組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和溫暖,另一組讓他們感受到被他人排擠,結果感受到溫暖的那組人員需求正常,而受到排擠那組人員在體驗室溫和拿取食物時,帶有明顯的趨冷意向,認為室溫較低和想喝熱飲。
可見,被排擠所受到的心理傷害是立竿見影的,也是難以癒合的!
有人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那些童年時期被排擠,而又未能得到恰當情緒梳理的人,往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癒合心靈上的傷害,更有不幸者,一輩子也無法痊癒。
孩子被排擠,心裡已經受到傷害,作為家長,應該謹慎處理,避免讓孩子受到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以下幾點可作參考:
1、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要懂得適當「挺身而出」。
太小的孩子不會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當他們遭受排擠,他們要麼獨自傷心,要麼大哭大鬧。這時父母不應該坐視不理,或者要求孩子自己去解決,而是應該找準時機「挺身而出「,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電視劇《虎媽貓爸》中,4歲的茜茜被其他小朋友排擠,看著孩子悶悶不樂,趙薇偷偷買了一大袋零食「賄賂」那幾個小朋友,成功化解了孩子被排擠的難題。
雖然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當孩子確實沒有辦法自行處理被排擠的問題時,父母應當給予適當幫助。比如去了解其他小朋友為什麼不願意跟自己的孩子玩,然後進行對應的勸說和開導。
2、通過其他方式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動與孩子玩
有句話說得好:你若盛開,蝴蝶自來。這不僅適用於大人的人際關係,同樣也適用於孩子之間。
每個人都會不知覺地向美好或有趣的人或事靠近,所以當孩子被排擠,家長可以自己陪孩子玩或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零食。當我們自己玩得很開心,就會很容易吸引其他小朋友加入,這時我們再引導孩子歡迎他們加入,一般就能化解孩子當時被排擠的低落情緒,而且還有利於幫助孩子形成自己新的圈子。
當然,長期來說,家長應該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有孩子思想豐富,性格獨立,才可以更好地面對來自他人無處不在的排擠。
3、告訴孩子他永遠值得被愛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寫到:「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藥。「
當孩子遭受他人排擠,內心必然是非常鬱悶和難過,父母首先要讓他們知道,其他人不願意跟他玩,並不是他的錯,他依舊是一個非常可愛,值得被愛的孩子。
「你肯定很不開心,因為他們不跟你玩」比「你應該反思你自己」有效太多。
實際上,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表示理解,並讓他們確信父母永遠愛他們,是父母需要時刻牢記的。
4、 事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作家李月亮曾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而教會孩子如何解決自己被排擠的問題,是一堂必修課。
在孩子需要家長的支持與幫助時,家長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與支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永遠躲在父母的背後,等著父母給他們掃平所有障礙。
不管我們多愛自己的孩子,最後他們都必須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父母能做的是引導他們反思、總結,並想辦法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結語】: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破窗效應」:如果一個房子的窗戶被孩子打破後,主人沒有及時修好,他們很快就會把其他窗戶也打爛。而如果第一個窗戶被打爛後能很快修好,他們就不會繼續打窗戶。
這同樣適用於在孩子被排擠這件事上,如果孩子第一次被排擠沒有得到好的解決,那麼那些孩子後面就會一直排擠他,並且會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到他們的隊伍。
所以,家長切不可覺得孩子被排擠是一件小事而不進行任何幹預,人們第一次做壞事時往往只是在試探,一旦他們發現那樣做不會有人管,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時,他們就會得寸進尺。不管是父母直接幫助,還是孩子自行解決,在孩子遭受排擠時,都必須有所回應。
孩子被排擠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排擠後只能自己療傷,畢竟,能做到自我治療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