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他們不跟我玩」:當孩子被排擠,家長應該怎麼做?

2020-08-29 永-Sunshine

去年暑假,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起全民關注,作為一名老母親,影片中最讓我唏噓的,是那個一出生就幾乎被所有人排擠的小哪吒。

儘管一開始小哪吒什麼也沒做,但是所有人都對他避之不及,小朋友嘲笑、欺負他,大人像防魔鬼一樣防著他。

被所有人排擠的小哪吒感到非常難過,百無聊賴,於是選擇採用破壞力極強的方式去「報復」那些人,成為他人眼中真正的「魔童「。

雖說是電影,但是孩子被排擠的現象在生活中可一點也不稀奇,有調查顯示,有5%-6%的小孩,在學校期間都有遭受過他人排擠的經歷。就連有著「韓國第一美女「之稱的金喜善,早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因為自己的女兒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排擠而很心疼和苦惱。

可見,孩子被排擠是大部分父母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孩子跟我們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時,身為父母,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每個孩子都有被排擠的可能

某天下午在公園,女兒很想和另外幾個小孩玩,但是當她鼓起勇氣去請求加入遊戲時,其中一個小男孩非常堅決地拒絕了她,然後叫其他人一起跑開。

女兒不死心,又追了上去,一邊跑一邊喊:「和我一起玩嘛」。但不管她怎麼追,那幾個孩子就是不理她。最後,女兒哭喪著臉對我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很多人覺得孩子被排擠,肯定是他們自身的問題。比如身體殘疾、行為霸道、不懂分享,性格內向,衣著邋裡邋遢,不遵守規矩等。但實際上,很多排擠並沒有明確的理由,就像那個拒絕和我女兒玩的小男孩,當我問及他原因時,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但就是不想和她玩。「

耶魯嬰兒實驗室曾做過一個社會實驗,他們發現年幼孩子會故意排擠其他人,連嬰兒也會。也就是說,排擠他人,很有可能是人與生俱來的,人們天生會排擠他人。

所以,當孩子遭到排擠,家長不能直接認為是孩子自身的行為出現問題,這不僅對被排擠的孩子不公平,而且會讓他們更加難受,甚至會留下心理創傷。

家長們應該知道,被排擠的孩子往往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們需要的是來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而不是責罵。如果家長不問緣由地去責備他們,除了讓他們的心情更糟糕,情緒更激動,更害怕與人交往,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被排擠的孩子,容易造成心理創傷

著名演員濮存昕兩歲時患上小兒麻痺,一條腿不能著地,這直接導致他的童年充滿他人的嘲笑和譏諷,被無情孤立。

雖然10歲那年他的腿通過手術得到了康復,但是小時候被嘲笑和排擠的經歷卻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自卑和敏感。

他曾說:「在小學過程中,我一直盼著畢業,想快點離開嘲笑我的那些人。我下鄉的時候,一個屋子十二個人睡大通鋪,自己睡覺的時候永遠要把腿和腳蓋住,好腿在上,不能讓別人看著。「

也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在綜藝節目中看到小女孩被其他同學排擠,他才會異常上心。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當他們遭受排擠,他們能感知到他人對自己的惡意,但卻無法去解讀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別人眼中那個有著很多缺點、讓人討厭、不值得被愛的人。而這些對自己不好的解讀,很有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演員鄭爽從小外出求學,小時候被同學嘲笑是「東北小鄉巴佬「,也曾因為長得太瘦而被女孩子排擠。她曾在節目中說自己為了融入其他女孩的圈子,每天逼自己吃很多米飯,讓自己變胖。

因為從小習慣了通過改變甚至委屈自己來討好他人,這讓鄭爽變成了一個低價值感的人,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她始終在妥協,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加拿大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被試驗者分成兩組,一組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愛和溫暖,另一組讓他們感受到被他人排擠,結果感受到溫暖的那組人員需求正常,而受到排擠那組人員在體驗室溫和拿取食物時,帶有明顯的趨冷意向,認為室溫較低和想喝熱飲。

可見,被排擠所受到的心理傷害是立竿見影的,也是難以癒合的!

有人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那些童年時期被排擠,而又未能得到恰當情緒梳理的人,往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癒合心靈上的傷害,更有不幸者,一輩子也無法痊癒。

孩子遭排擠,家長應該這樣做?

孩子被排擠,心裡已經受到傷害,作為家長,應該謹慎處理,避免讓孩子受到來自父母的二次傷害,以下幾點可作參考:

1、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父母要懂得適當「挺身而出」。

太小的孩子不會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當他們遭受排擠,他們要麼獨自傷心,要麼大哭大鬧。這時父母不應該坐視不理,或者要求孩子自己去解決,而是應該找準時機「挺身而出「,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電視劇《虎媽貓爸》中,4歲的茜茜被其他小朋友排擠,看著孩子悶悶不樂,趙薇偷偷買了一大袋零食「賄賂」那幾個小朋友,成功化解了孩子被排擠的難題。

雖然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當孩子確實沒有辦法自行處理被排擠的問題時,父母應當給予適當幫助。比如去了解其他小朋友為什麼不願意跟自己的孩子玩,然後進行對應的勸說和開導。

2、通過其他方式吸引其他小朋友主動與孩子玩

有句話說得好:你若盛開,蝴蝶自來。這不僅適用於大人的人際關係,同樣也適用於孩子之間。

每個人都會不知覺地向美好或有趣的人或事靠近,所以當孩子被排擠,家長可以自己陪孩子玩或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零食。當我們自己玩得很開心,就會很容易吸引其他小朋友加入,這時我們再引導孩子歡迎他們加入,一般就能化解孩子當時被排擠的低落情緒,而且還有利於幫助孩子形成自己新的圈子。

當然,長期來說,家長應該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有孩子思想豐富,性格獨立,才可以更好地面對來自他人無處不在的排擠。

3、告訴孩子他永遠值得被愛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寫到:「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藥。「

當孩子遭受他人排擠,內心必然是非常鬱悶和難過,父母首先要讓他們知道,其他人不願意跟他玩,並不是他的錯,他依舊是一個非常可愛,值得被愛的孩子。

「你肯定很不開心,因為他們不跟你玩」比「你應該反思你自己」有效太多。

實際上,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表示理解,並讓他們確信父母永遠愛他們,是父母需要時刻牢記的。

4、 事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作家李月亮曾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而教會孩子如何解決自己被排擠的問題,是一堂必修課。

在孩子需要家長的支持與幫助時,家長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與支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永遠躲在父母的背後,等著父母給他們掃平所有障礙。

不管我們多愛自己的孩子,最後他們都必須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父母能做的是引導他們反思、總結,並想辦法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結語】: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破窗效應」:如果一個房子的窗戶被孩子打破後,主人沒有及時修好,他們很快就會把其他窗戶也打爛。而如果第一個窗戶被打爛後能很快修好,他們就不會繼續打窗戶。

這同樣適用於在孩子被排擠這件事上,如果孩子第一次被排擠沒有得到好的解決,那麼那些孩子後面就會一直排擠他,並且會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到他們的隊伍。

所以,家長切不可覺得孩子被排擠是一件小事而不進行任何幹預,人們第一次做壞事時往往只是在試探,一旦他們發現那樣做不會有人管,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時,他們就會得寸進尺。不管是父母直接幫助,還是孩子自行解決,在孩子遭受排擠時,都必須有所回應。

孩子被排擠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排擠後只能自己療傷,畢竟,能做到自我治療的人,少之又少。

相關焦點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開學後受到了排擠,怎麼辦?
    知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排擠,作為家長會心疼不已。一方面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不被喜歡;另一方面害怕孩子受打擊後變得自卑、怯懦。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就非常重要,正確的引導帶孩子走出困境,樹立自信;而錯誤的引導,則會加深孩子受到的傷害。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容易受到排擠的孩子一般是這兩類
    誰稀罕跟他玩,不跟我們玩,我們還不喜歡跟他玩呢」;「以後別理他,咱也不跟他玩」……家長將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2、指責孩子「無能」與指責其他孩子相反,有些家長傾向於指責自家孩子:「沒一點出息,你就上去跟他們玩呀!」
  • 「我不跟你玩!」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的做法很關鍵
    前幾天鄰居的一位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兩個月,每次問到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孩子都可憐巴巴地說:他們不跟我玩。在小區裡時也是一樣,孩子每次看到別的小朋友玩想加入,卻總是被拒絕,有的孩子直接說「我不跟你玩!」別說孩子內心難過了,媽媽自己都感覺很受傷。
  •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如果孩子被歧視,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媽媽媽媽!」小虎委屈地跑過來跟媽媽說,小夥伴不願意和他玩。小虎也很想玩遊樂場裡的滑滑梯,但是小朋友們不歡迎他,不和他一起玩。小虎媽媽聽到兒子的這番訴苦,覺得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小孩子之間居然已經學會了「排擠」別人。小虎媽媽帶著小虎過去滑滑梯,想用大人的身份去「和解」,但是效果卻更差。
  • 當兩歲半孩子說「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時,我哭了
    初涉社交的孩子無非就是一起玩,小孩子們自來熟,見面了不管認識不認識的總能一起玩起來。就像這位媽媽的留言一樣:不過,也有很多媽媽會遇到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孩子不敢跟別的小朋友玩,或者別的小朋友不帶自己家孩子玩怎麼辦?
  • 「以後不跟你玩了」,孩子因被孤立變得敏感,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又生氣又傷心,就說:「以後不會再給你們玩玩具了。」誰知道小霸王也說了句:「你不給我們玩玩具,我們還不跟你玩呢。」就這樣,孩子和他們都鬧翻了,被孤立了,大院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和他在一起玩了。孩子每天回家孤孤單單的。
  • 我不跟你玩了!」——家長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階段(小男孩不了解,男娃媽媽歡迎來說說)。我再也不跟你們玩了!」,然後氣哼哼的走到一邊。剛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也下意識的會有兩種想法:一種是:那小姑娘怎麼心思這麼重啊,還會拉幫結派,我家孩子是不是被排擠了?總是這麼被排擠,會不會產生社交挫敗感,覺得自己不被人喜歡啊?
  •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有過寶寶的家庭都知道,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養育方面的問題。如今養育一個小孩,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現在的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才能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 「媽媽,我想再玩五分鐘」,孩子總是討價還價家長該怎麼做?
    明星馬舒雅曾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道:「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如果家長只是每次果斷拒絕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的行為反而讓他們更想嘗試。,說到底是他們不知道父母這樣做的用意,和很多事背後潛藏的危險。
  •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孩子被孤立時,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做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孩子被孤立時,家長要教會孩子這樣做有一個媽媽在網上問:"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和你的孩子說,我再也不和你玩了",這樣應該怎麼做?看看各位家長們的評論:1、有的家長會去制止別人的孩子:小朋友這麼做是不對的哦,在一起就要開開心心得玩兒,然後回頭再安慰下自己的孩子。2、 有父母的說:我會告訴孩子,不玩兒就不玩就算了,我們去找別的小朋友玩兒,先在氣勢上贏回去,然後回家再跟孩子詳細分析。
  • 孩子說「別人不跟我玩」,最不願意聽到媽媽說「不玩就不玩唄」
    昨天幾個媽媽帶孩子在小區玩,孩子們玩的時候,媽媽們開始聊起了天,一個媽媽抱怨:「我家孩子脾氣大得很,說了都不聽!」還有個媽媽說:「我家也是,簡直不可理喻,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不改,一不高興就往地上躺,又哭又鬧,實在是沒辦法。」
  • 不送她禮物她就不跟我玩了!孩子的這些社交難題怎麼辦?
    孩子越大,與同齡小朋友的交往問題就越發複雜和有挑戰性。我們總結了5-8歲孩子最難應對的同齡交往問題,希望我們的解答能為家長們幫助孩子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一些思路。媽媽,她不跟我玩了怎麼辦?問:6歲半的女兒昨天從學校回家後,跟我說讓我給她班裡的一個女孩小A買條艾莎公主的裙子。我問為什麼呀,孩子說:「小A是班裡的女王,大家都得聽她的。她說如果不給她買的話,她就不跟我玩了。」我有點生氣,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告訴我女兒: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這樣對待你的。但說完之後,我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 孩子被人打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被人打了,家長應該怎麼做?缺乏換位思考,引起衝突低齡階段的孩子眼裡只有自己,還做不到為別人著想,很多事情沒有按照自己心裡所想的發展,他們就會不開心,就會覺得對方錯了「小紅是我的好朋友,她搶走了我喜歡的娃娃,我以後不會和她玩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孩子就是單純天真、以自我為中心的,很難從多角度去思考。但成年人就不一樣了,成年人相比小孩,心智更成熟,理解力和同理心更強。
  • 遭同學排擠怎麼辦?你只教會孩子和睦相處,卻沒告訴他這5點!
    有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太好而被人排擠;有的孩子因為長相出眾而遭別人排擠;有的因為學習成績太差而被人排擠;有的因為長相一般而遭別人排擠;有的因為家庭條件太差而被人排擠;有的認為過於自信而遭人排擠;有的因為過於肥胖而被人排擠……當孩子回家告訴父母,自己被同學排擠之後,很多家長還未來得及詢問緣由,就一句話堵住孩子——「叫你在學校要跟同學和睦相處
  • 寶寶跟鄰居家孩子打架 我再也不讓他們一起玩了
    有時其實是誤會,比如我家寶寶看到同齡孩子特別興奮,很主動地湊到跟前去,而對方不喜歡被湊得近,就推開他,而他以為別人是打他,就也還手,然後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越打越重。不打不相識,他們這一秒打了,下一秒又黏在一起玩,一點都不會留下什麼心結。
  • 孩子不聽父母說話,拒絕和父母交流,家長應該怎麼做
    舉個例子,如果家長大喊著問孩子吃不吃飯,孩子很可能沒有任何反饋,而蹲下來看著孩子和聲細語的問他,我們吃飯好不好,孩子也許就會願意跟你交流,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語言當然是必須的,但行為方式更重要,了解了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家長說話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認真聽。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
    導讀: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這個討厭鬼,我不跟你玩」,交友敏感期,家長這樣幫孩子度過
    快到這個小男孩時,這個小姑娘推搡了一把這個小男孩,並說到「我不想跟你玩,你這個討厭鬼」,這個小男孩的媽媽立馬就不高興了,一把將自家孩子從滑滑梯上抱下來,並嚷道「你這個小姑娘怎麼這麼兇,你家大人怎麼也不管管」,說完就拉著小男孩要走,但是這個小傢伙還是戀戀不捨的看著滑滑梯上的小朋友,想要和他們一起玩,但是媽媽不讓玩,只能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 孩子被排擠怎麼辦?家長這5點做的好,孩子不愁沒朋友
    何女士的兒子樂樂今年剛上一年級,剛開學一周老師就打來電話,說孩子在學校不聽管教,哭著鬧著要回家。何女士趕到學校後才了解到,兒子與自己幼兒園時的好友糖糖鬧了彆扭,被同學們孤立,沒人願意跟他玩,因此不願意在學校待。何女士覺得很奇怪,樂樂對人一直真誠善良,怎麼會造成這個局面呢?
  • 「媽媽,沒人跟我玩」,孩子不合群,家長這樣引導效率高
    ,但是,有一天,孩子在吃飯時對她說了一句話:「媽媽,在幼兒園沒人跟我玩。」這位媽媽跟我說,她在聽到以後先是驚訝,之後便是一陣心酸,透過女兒小小的模樣,她似乎看到了在幼兒園裡孤孤單單的女兒。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開朗,樂於交際,希望他們能夠結交到自己的好朋友,快樂地成長,但是,事事不可能盡如人意,對於一些孩子來說,與同伴打成一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