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碧育兒心得(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1741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你有經歷過孩子被歧視、被排擠嗎?儘管你很努力讓孩子和別人一起玩耍,但他還是遇到被同伴拒絕,甚至排擠。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去做呢?
「媽媽媽媽!」小虎委屈地跑過來跟媽媽說,小夥伴不願意和他玩。小虎也很想玩遊樂場裡的滑滑梯,但是小朋友們不歡迎他,不和他一起玩。小虎媽媽聽到兒子的這番訴苦,覺得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小孩子之間居然已經學會了「排擠」別人。
小虎媽媽帶著小虎過去滑滑梯,想用大人的身份去「和解」,但是效果卻更差。小朋友們看到有大人過來「批評」,都一窩蜂地跑開。小虎終於如願以償地玩到了夢寐以求的滑滑梯,但是卻並不是想像中的快樂。
不管是家長還是被排擠的小孩,都不明白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孩子會被歧視呢?家長應該如果介入和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孩子和同齡人玩耍的時候受到排擠有幾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族歧視,因為孩子和其他孩子是不同的膚色或者種族而受到歧視,這種情況很經常見到。因為「不一樣」而成為孩子們當中的「受關注的一個」。第二,因為身體的不一樣而受到歧視。
可能孩子身上有和其他孩子不一樣的發色、身高、肥胖而受到歧視。第三,可能因為孩子的「不合群」而受到歧視,比如說孩子的內向受到排擠,或者孩子因為張揚的性格而受到排擠。總而言之,孩子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受到同齡人的排擠和歧視。孩子受到歧視,可能會對身心發育都造成影響。
孩子在學齡前或者學齡時期都是極容易受到排擠,當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面和老師和同學相處時出現被歧視或者被排擠的現象時,孩子回到家後不一定和家長說。如果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向家長坦白或者尋求幫助,那麼孩子其實處於一種無助的狀態。
如果家長不夠細心發現孩子的異常,那麼可能會將這個種子長久埋在孩子心中。孩子回到學校依然被繼續排擠和歧視,形成一種循環。因此,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還要留意他的情感生活。學校裡面有沒有發生一些「小事」,不開心的事情。那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被歧視或者排擠的苗頭時,可以如何應對呢?
1.保持良好地溝通,可以多談論生活
教育專家表示,如果我們多談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可以增加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比如說當孩子因為自己的種族而受到歧視時,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正向去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民俗、節日。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民間用粽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慢慢地,孩子會增加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會再為種族或者民族的身份而自卑。更加可以向不了解的夥伴宣傳正確的價值觀。
2.學會表達和承認自己的悲傷
當孩子被歧視或者排擠的時候,心裏面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非常複雜而又陌生。因此當家長察覺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時候,請通過引導、描述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當遇到歧視時,傷心、委屈、難過、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不要壓抑或者否定他們。憤怒和委屈並不。
家長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進行討論和學習。比如說當別人討論和嘲笑你的頭髮時,你會感受到什麼?同樣地,如果你去討論或者開別人頭髮的玩笑,別人會有什麼感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換位思考。所以如果別人在嘲笑你的頭髮時,你可以用堅定的語氣看著他的眼睛說,請你不要再說我的頭髮。這樣我不喜歡。
3.為孩子敞開傾訴的大門
如果孩子在社交的過程中,在學校裡面受到了歧視,應該鼓勵孩子主動找老師或者家長傾訴。尋求大人的幫助並不可恥,反而最能夠保護和幫助自己。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不管何時何地,都隨時歡迎孩子找家長去傾訴。因此,當孩子願意和你絮絮叨叨地分享日常小事情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嫌無聊或者太忙碌為藉口敷衍了事!
關於孩子受到歧視你有什麼想法呢?相信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排擠和歧視。幫助孩子走出歧視的陰影,用正確的方式來面對吧!
我是@小碧育兒心得 ,是一名3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