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
今天,帶政政在小區兒童樂園玩,一位媽媽怒氣衝衝地牽著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從我身邊經過,隱約中我聽見那位男孩略帶哭腔地說:「媽媽,他們為什麼不和我?」那位母親氣憤地說:「不玩就不玩,咱還不和他們玩呢!走,回家!」
望著他們揚長而去的背影,我的心忽然揪緊了,耳際傳來那孩子隱隱的哭聲......
孩子涉世未深,也不懂得人際交往,更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孤立,無法自我消化不良情緒。這時候,家長的做法就顯得尤為關鍵了。當孩子說:「媽媽沒人和我玩」時,家長千萬不能採取「同仇敵愾」的心態,為了解一時之氣而對孩子說:「不玩就不玩,咱還不和他玩呢!」
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僅讓孩子喪失了尋找原因,再次融入集體的機會,更切斷了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成長的重要道路,對於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有極大的害處。
尹建莉在書中說:兒童沒有玩伴,就像男人沒有摯友,女人沒有閨蜜,是非常無聊寂寞的事。
作為家長,當知道孩子被孤立了後,我們要與孩子一起去直面被孤立的困境,分析原因,教孩子應對的方法,才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疑慮,帶孩子走出困境。
01為何孩子會被孤立?
其實,孩子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性格、態度、解決問題的方式等等,很多原因都有可能成為被孤立的理由。但是,通常情況下,最容易被孤立的孩子有以下三種:
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好強、表現欲強烈的孩子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內心自卑、不敢和小夥伴們一起玩的孩子有特殊個性或行為表現的孩子,如愛打小報告、愛發脾氣、行為過激、不愛衛生等資深親子教育專家胡嘉認為:孩子偶爾被孤立的情形並不可怕,但是如果長期被孤立,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自卑、孤僻、行為怪異,甚至厭學,而且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交往。
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被孤立,不要對此置之不理,想著過段時間就會好的,這絕對不是最好的做法。
02如何判斷孩子人際交往出現了問題?
孩子由於某種原因被小夥伴冷落,家長要及時了解情況,給予TA相應的指導。以下10種情形如果您的孩子存在四種或四種以上,就表示他在人際交往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您予以關注:
每次從幼兒園裡接孩子時,總是看到他一個人玩耍。孩子從不提及班上其他小朋友的事情,如果您問起,他也回答不上來。孩子從不或很少和同小區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對自己的某些「特徵」,如長有胎記、戴眼鏡、左撇子等過分在意,並要強行改變。經常有小朋友來告狀,說您的孩子又搶了別人的玩具,又打別人了。孩子從不把自己的東西,如糖果、玩具等與小夥伴分享。孩子從不或很少做出幫助他人的事情,如看見別人跌倒、哭泣時,他卻視而不見。孩子性格內向,常常表現得自卑、羞怯。孩子膽小、懦弱,當被小夥伴欺負時,總是躲避式哭泣。孩子拒絕與任何陌生人接觸。
03如果發現孩子被孤立,家長應該怎麼辦?
1、傾聽訴說,理解孩子
孩子被孤立,肯定會不開心,正常的親子關係中,孩子一定會向父母傾訴。當孩子垂頭喪氣地抱怨說大家都不和他一起玩的時候,家長不要給孩子貼標籤:還不是因為你內向,還不是因為你不合群......別的小朋友才不和你玩。首先我們應該表達對他內心感受的理解,並告訴他目前的情況都是暫時的,要相信自己,而且我們一定會一起想辦法解決。
2、分析原因,理清真相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被孤立也不會是一天就形成的。家長先調查了解一下情況,和孩子一起分析他被孤立的原因,究竟是因為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是外在的因素?
3、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孩子被孤立,如果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問題,比如特立獨行的個性或過人的智力,那麼 可以讓他適當低調一點;如果是因為某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不講衛生、有攻擊性等,可以引導他換位思考,並改變自己;如果是因為內向膽小、不合群,那麼平時就多肯定孩子,讓他變得更加自信,鼓勵他大膽和小朋友交流;如果是長相、身高等原因,人無完人,可以讓他學會接納自己。
如果孩子本身已經做的挺好了,還被孤立,那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讓孩子堅持做自己;如果環境真的不適合,家長最後也可以考慮給孩子換個環境。
4、父母出馬,組織聚會
在孩子自我完善的同時,家長也可以適當的出把力。比如,可以嘗試和幾個「關鍵小朋友」的家長聯繫,組織聚會、遊玩等孩子喜歡的活動,在輕鬆的環境下,孩子們易和平共處。相處多了,打開僵局擴展友誼就容易些了。
5、老師協助,重塑形象
對孩子而言,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有效。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在集體中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獲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可。很多孩子樂於聽老師的話,有目的的引導也會起到積極的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雷特指出:從孩子幼年時期與同輩群體相處所反映出的問題,便可預測TA成年後在社交方面的適應情況。
04以色列兒童教育家指出衡量孩子交際能力的9大標準:
1、不懼怕陌生環境,很快適應新環境。
2、必要時,能克制自己的感情。
3、有獨立能力,不喜歡依賴別人。
4、與小夥伴相處和諧,能在各項活動和遊戲中合作成功。
5、善於和樂於幫助他人,並能謙讓。
6、能理解成人的意圖,並能按成人的意願去辦事;同時還能提出自己新的觀點和建議。
7、有組織能力,在遊戲和學習中能起到"小領袖"的帶頭作用,並為夥伴們所喜愛。
8、在公開場合中,能聰明、機智、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9、熱情開朗,與人交往中充滿尊重和信任。
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05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只要結合孩子每個階段的社交發育規律,適當的進行幹預,就能讓孩子在無形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避免成為「孤家寡人」。
【1歲前】1歲之前的寶寶喜歡自娛自樂,一個人盯著天花板都可以看好久,玩自己的小手也能玩得很歡快。他們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但是對其他寶寶卻視而不見。
其實,寶寶獨自玩耍的時間,是在不斷的自我確認,這是「我的」的小手、「我的」玩具、「我的」媽媽,這是他對世界的認知,開始慢慢知道了哪些是「我的」,是安全的。
建議:順其自然
這個時候的寶寶,對社交是沒什麼需求的,所以不必給予寶寶太多「社交」壓力。強迫寶寶和其他的孩子玩,可能會摧毀寶寶剛剛建立起來的關於「我的」安全感。
【1—2歲】這個時候的寶寶慢慢開始察覺到其他的孩子了,願意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在一起,但他們之間不會有什麼交流和互動,都是各玩各的,但是寶寶已經意識到周圍有同伴的存在,會聽和觀察TA的小夥伴。
建議:最佳社交啟蒙期,多給寶寶創造接觸同齡人的機會。
媽媽首先自己要走出家門,主動認識同齡寶寶的媽媽。比如小區裡或固定的玩耍地點,主動去認識一些同齡的寶寶,平時也可以相約出來玩。
【2—3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很有趣,他們會互相模仿。比如,過家家時,一個人煮飯,很多的孩子也會跟著煮飯、煮菜等。他們會開始互動,比如簡單的交流、交換玩具,但還是以自己玩自己的為主,缺少共同的目標和興趣。
建議:鼓勵寶寶自己拓展社交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完全適應周圍有同齡孩子的存在,因此可以鼓勵TA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讓他自己選擇想要玩的朋友,自己解決社交遇到的衝突。
【4—6歲】4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有好朋友了,社交行為更獨立;也開始有「團隊」概念了,會一起為完成某個目標而玩耍,同時,他們開始在社交中面對更多的「矛盾關係」。
建議:培養孩子主動溝通、耐心聆聽的習慣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身處於團隊中,團隊中有協同,也有矛盾,這個時候培養孩子主動溝通和耐心聆聽的習慣就很重要。如果孩子與小夥伴出現了矛盾,媽媽不要過多幹預,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鼓勵孩子主動與小夥伴溝通,自己化解矛盾。
06寫在最後: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情商》一書中寫道:「看到一個孩子徘徊在其他孩子遊戲圈子的邊緣,希望加入卻被拒之門外,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困局。即使是最受歡迎的孩子有時也會遭到拒絕。針對小學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最歡迎的孩子在試圖加入已經開始的遊戲時被斷然拒絕的比例也高達26%。」因此,家長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有時候,也不要把這個「普遍的事件」上升到對孩子們能力的否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集體的認可,需要被同齡人接納,需要和小夥伴一起長大。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尤為重要!當家長知道孩子被孤立後,千萬不要說:「別人不和你玩,咱還不和他們玩呢。」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請家長耐心地傾聽並理解孩子,幫著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對「症」下「藥」,惟其如此,才能給孩子好的助力,讓他盡情徜徉在社交的海洋中,結交到無數的好朋友。
我是@政媽育兒堂,關注我,與您一起分享育兒經驗、教育理念,暢聊人生百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讚賞、點讚或轉發給更多的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