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沒有錯,但是如果過度追求是一種強迫性表現,它將帶給你無盡的麻煩。那麼,從完美到強迫出了什麼問題?
儘管強迫症有很多原因,但它仍然與強迫症患者的舊思維模式有關。容易變得敏感,多思多慮,擔憂,多疑,易怒,並追求完美主義。這是大多數強迫症患者普遍表現出的心理特徵。
在諮詢中,訪客經常問我:「我患有強迫症,是否意味著我敏感,心眼小,頭腦遲鈍、笨拙?」當我們陷入內心的痛苦時,我們始終希望我們的家人或周圍的人能夠理解自己,給予您支持和幫助。但是有時回應是「你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太小心眼了,太愛計較了,太固執……」,這的確是狹義的。
許多強迫症患者在生活中通常被視為慷慨和善良的人。他們謙虛,善待他人,但被認為胸襟狹窄,自私自利,但「善良」。笨拙或狹隘只是一個牽強的描述。
一個人在股票交易中損失了很多錢,這沒關係,但是他因為一句話而暴跳如雷。在類似的情況下,一個人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怎麼說,但由於損失了幾十美元,他們會自責並痛苦。面對危險可以冷靜下來並勇敢應對,但看到老鼠震卻嚇得發抖驚……因此,衡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根據心眼大小或胸懷寬度來衡量是過於偏方面的。心胸大和心胸小的人都有他的問題,內心都有敏感而脆弱的角落。因此,人們的心理局限性不應被視為小心眼和心胸狹窄。對強迫症的這種單方面理解只會增加強迫症患者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更自卑。
的確,環境問題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很大,但是強迫症的爆發絕大部分不是由環境問題引起的,而是主要由患者自身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患者認為很多有影響力的環境問題對其他人而言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然後,所謂的環境問題很可能是患者自身問題的體現,一個投射點,也許沒有這個問題,就會遇到另一個問題。我曾指諮詢過許多強迫症學生,有些學生抱怨他們當前環境中的煩惱和痛苦。但是,除了某些極端環境外,大多數所謂的環境問題都是不現實和非客觀的。即使環境改變了,麻煩和煩惱也會「轉移」到另一個問題上。
小亮是一個非常好的高中生,但是強迫症使他無法正常生活和學習。一開始,他調整了三到五次座位,因為他無法控制餘光去注意旁邊的女學生。但是當他旁邊再沒有女同學時,新的問題又來了,他開始無法控制地注意他身後同學的聲音。以至於他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學習效率比較低,並且每天過得很累,所以他非常痛苦。後來,他如願以償,升入了一個新的班級,但是短暫的平靜在幾天之後被殘酷地打破了。他不能上課,這一次他的問題是他不禁要注意女老師的胸部。如果看老師的講課,他會想:「老師發現我的&39;想法了嗎?」看著老師,他將無法控制老師的胸部。結果既不想看又不想看,非常糾結和痛苦。
每個班都有男生,也有女生,每個班都有學生說話的,也不可避免的,有男老師也有女教師。小亮是比較幸運的,他每次調座位都找到了理想的座位,擺脫了以前的問題。但是舊的問題沒有了,新的問題又來了。
太多的強迫症患者認為,改變環境可以消除或改善其強迫症。不幸的是,他們仍然會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被迫。它可能仍然是一個舊問題,或者可能已經成為一個新問題。但是,無論是舊問題還是新問題,強迫的本質都沒有改變,格局也沒有改變。由環境問題引起的強迫似乎實際上只是一種外在表現,而僅僅是我們強迫心理的一種投射,一種「包裝」。因此,改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心態是強迫症康復的關鍵。
追求完美一方面是可以讓我們做得更好幫助我們成功,但是凡事有度,追求完美,如果過度了,就會讓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變成了一種強迫。
對環境的過分追求完美,對自己的過分追求完美其實就會變成一種苛刻,一種苛責,然後就會變成一種強迫。在這種這些完美的過程中,會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佔有很多的精力,以至於沒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應該做的事情上。
這時候來訪者要學會放下完美,把問題關注到問題本身上,而不是要改變環境或者苛責自己上,然後同時學會放鬆,其實也就是做到森田療法中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當這個問題來的時候,又要苛責的時候,又要追求完美的時候,要學會對這個問題,不管不問,不分析不解決,然後帶著它去生活,去學習或者去工作。
當然強迫症是心理學上的頑症,解決話是沒有那麼容易的,往往是需要一段時間一個過程。在完美和僑胞之間是有一個度的問題的,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這個度。凡事過度了和不及既做的不夠都是不好的!
心理諮詢師張銀玲,研究生學歷,心理學專業,從事心理情感諮詢15年!請關注我,遇到心理,情感,親子教育等方面問題,私信我,讓我來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