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醫院的處方都是電腦列印。但是,少數老中醫開的處方,病人一般看不懂,看上去就像一道符。就是這道符,阻礙了中醫醫術的傳承和發展,那接下來通過字體的演變,看看中醫處方究竟是什麼字體呢?

漢字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間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常說:字體演變,真、草、隸、篆。這是倒敘,正敘應該是:字體演變,篆、隸、草、真。
一個「手」字,篆書像個樹枝,隸書不正規,草書像化了一道符,真書的「手」才是正規手。很清楚,篆書還有點像畫畫,比較難寫難認;草書雖然可以寫得很快,但是不容易認識;真書及不難寫,又容易認識,所以這種字體流行的時間最長,到現在已經有以前七百多年了。

在草書和真書之間,還有一種字體,它既不像真書那麼整齊,又不像草書那麼潦草,人們叫作「行書」,我們手寫的真書都可以看作行書。
有人把這五種字體比喻說:篆書如圈,隸書如蠶,真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還有的人比喻成衣服的樣子,說:篆書像古裝,隸書像禮服,真書和行書像便服和工作服,草書像遊泳服。

醫生處方到底是什麼字體呢?
答案就是篆書。篆書是五種字體中最古老的字體,又難寫又難認,現在很少人使用它,但是,中國的老中醫還是非常喜歡使用篆書。中醫發展也有數千年歷史,但是從古至今,中醫對醫術的保密性導致了,中醫很多藥方寫著看不懂的篆體或者自創體,為的就是保證醫術的一脈傳承,最終導致中醫的很多經典著作和醫學經驗都失傳了,這和很多的處方字體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個老中醫特別喜歡讀中醫的書,也喜歡寫篆書。有一天,老中醫生病了,自己就用篆書寫了一個藥方,讓他兒子去藥店買藥。藥店的人看不懂篆書,搞不懂上面畫的是什麼鬼東西,沒法取藥。問他兒子,兒子也看不懂,只好回家問他中醫爸爸。中醫爸爸聽了很生氣,罵了兒子一頓後,才重新寫了一張真書的藥方。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醫生都是電腦辦公,基本藥方都是根據病人的檢查症狀,利用網際網路直接就可以列印出清楚和明白的處方,因為很多人現在也懂得一些基本藥物的療效和作用,處方使得人人都能看明白,也讓更多人了解醫院針對病症多開的藥是那些。

社會的發展,過去的畫符藥方已經逐漸消失,但是,也讓人們遺憾的是很多中醫經驗沒能很好地傳承下來。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醫療水平和醫療技術一定可以更加完善,更加的便於傳承,應該消除過去一脈相承,讓更多熱愛醫學的人投入醫療行業,為人類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