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與人溝通中的最大困擾是與父母溝通。
家本來是溫暖的港灣,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個孩子離家出走,他們寧可餓肚子、睡橋洞也不願意回到那個至少能遮風擋雨的家。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有的孩子卻視至親至愛的人為仇敵。
人人都說,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為什麼孩子偏偏就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問題就出親子溝通方式上,大多數家庭,缺的不是愛,是溝通技巧。
一、控制不住情緒
下面這個真實事件,相信很多人還記得。
2019年4月17日晚的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個男孩突然衝出車門,沒有半分停留地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
緊追在後的媽媽沒有抓住兒子,在一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據媒體報導,男孩在學校就跟同學產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遭到媽媽的批評,男孩兒衝下車毫不猶豫從盧浦大橋跳下去了。
有人指責男孩兒心理脆弱;
有人批評媽媽「多大點兒大事兒,非得在高架橋上責罵孩子」;
也有人評價:「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母親,教出了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
好好溝通的一大原則就是控制情緒,可有些家長偏偏擅長「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紀錄片《語言暴力》中的一幕讓人與印象深刻,家長脫口而出的「廢物」、「怎麼不去死」將化成一支槍、一把刀,直穿孩子的心臟,擊破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二、頻繁地講大道理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臺詞:「從小聽了很多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家長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讓孩子得到一些教育,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但不停地講大道理真的能夠讓孩子作出改變嗎?
大家有聽過「超限效應」嗎?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非常好,打算捐款100美金;10分鐘之後牧師還沒講完,他覺得煩了,想就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進行募捐的時候,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沒捐,還從盤子裡偷了兩塊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者作用時間太長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孩子自會說話起,每天聽到的教育,接受的教訓已經足夠多了,一開始可能還會有一些效果,慢慢地就免疫了,發展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每天撲面而來的大道理。
所以當孩子什麼道理都懂的時候,家長再每天講太多的大道理就會適得其反了。
這涉及到了好好溝通的另一個原則——想要改變孩子,不要滿口大道理,要從情感入手,重視自己和孩子的情感關係。
三、貼負面標籤
貼標籤就是當孩子身上出現一些特點後,家長把這個特點用某種說法固定下來,並且掛在嘴邊,尤其是負面的說法。
孩子期末沒考好,家長說:「你就是貪玩,你就是不愛學習。」
孩子不喜歡跟陌生人打招呼,家長說:「」這孩子就是內向啊。「
孩子遇到挫折哭了,家長說:「你就是太軟弱了,這也沒啥啊!」
家長的初心當然是正面的,希望孩子發現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然後改正它。
但是家長帶著負面標籤跟孩子去溝通,也就是在潛移默化地、不斷強化這些標籤,你就是貪玩,你就是內向,你就是軟弱……
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貪玩,越來越內向,越來越軟弱。這就如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標籤效應」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父母的話,對孩子的指向作用更明顯。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在兒童的早期成長中,父母不斷重複的言語和行為會非常容易被孩子內化, 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更傾向於去證實父母的論斷。
所以好好溝通的大忌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不能撂狠話,不能老講大道理,不能貼標籤,肯定有家長說:做父母太難了!
其實當好父母的關鍵,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