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親子溝通的3個「坑」,減少80%的親子衝突

2020-08-28 春藤家長學院



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與人溝通中的最大困擾是與父母溝通。


家本來是溫暖的港灣,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個孩子離家出走,他們寧可餓肚子、睡橋洞也不願意回到那個至少能遮風擋雨的家。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有的孩子卻視至親至愛的人為仇敵。


人人都說,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為什麼孩子偏偏就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問題就出親子溝通方式上,大多數家庭,缺的不是愛,是溝通技巧。


一、控制不住情緒


下面這個真實事件,相信很多人還記得。
2019年4月17日晚的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個男孩突然衝出車門,沒有半分停留地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
緊追在後的媽媽沒有抓住兒子,在一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據媒體報導,男孩在學校就跟同學產生了矛盾,回家路上又遭到媽媽的批評,男孩兒衝下車毫不猶豫從盧浦大橋跳下去了。
有人指責男孩兒心理脆弱;
有人批評媽媽「多大點兒大事兒,非得在高架橋上責罵孩子」;
也有人評價:「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母親,教出了一個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
好好溝通的一大原則就是控制情緒,可有些家長偏偏擅長「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紀錄片《語言暴力》中的一幕讓人與印象深刻,家長脫口而出的「廢物」、「怎麼不去死」將化成一支槍、一把刀,直穿孩子的心臟,擊破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可能有人說,這個案例過於極端,那些下面這些話,你有沒有曾對孩子說過?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啊!」「你走不走?你不走,爸爸走了啊!」「別人行你不行,還不是你不努力!」
更可怕的是,家長還以為自己脫口而出的話是教育,是交流,是溝通,他們根本體會不到語言暴力背後暗藏的詛咒,他們更看不到孩子膽怯的眼神、怯懦的動作,以及急需撫慰的心。

二、頻繁地講大道理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臺詞:「從小聽了很多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家長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讓孩子得到一些教育,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但不停地講大道理真的能夠讓孩子作出改變嗎?
大家有聽過「超限效應」嗎?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非常好,打算捐款100美金;10分鐘之後牧師還沒講完,他覺得煩了,想就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進行募捐的時候,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沒捐,還從盤子裡偷了兩塊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者作用時間太長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孩子自會說話起,每天聽到的教育,接受的教訓已經足夠多了,一開始可能還會有一些效果,慢慢地就免疫了,發展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每天撲面而來的大道理。
所以當孩子什麼道理都懂的時候,家長再每天講太多的大道理就會適得其反了。
這涉及到了好好溝通的另一個原則——想要改變孩子,不要滿口大道理,要從情感入手,重視自己和孩子的情感關係。

三、貼負面標籤


貼標籤就是當孩子身上出現一些特點後,家長把這個特點用某種說法固定下來,並且掛在嘴邊,尤其是負面的說法。


孩子期末沒考好,家長說:「你就是貪玩,你就是不愛學習。」
孩子不喜歡跟陌生人打招呼,家長說:「」這孩子就是內向啊。「
孩子遇到挫折哭了,家長說:「你就是太軟弱了,這也沒啥啊!」

家長的初心當然是正面的,希望孩子發現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然後改正它。


但是家長帶著負面標籤跟孩子去溝通,也就是在潛移默化地、不斷強化這些標籤,你就是貪玩,你就是內向,你就是軟弱……


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貪玩,越來越內向,越來越軟弱。這就如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標籤效應」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父母的話,對孩子的指向作用更明顯。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在兒童的早期成長中,父母不斷重複的言語和行為會非常容易被孩子內化, 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更傾向於去證實父母的論斷。

所以好好溝通的大忌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不能撂狠話,不能老講大道理,不能貼標籤,肯定有家長說:做父母太難了!
其實當好父母的關鍵,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後採取針對性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如何減少親子衝突?
    注意:點擊右上角即可讓朋友看到此文章來稿及建議:請加個人微信:zuihao9997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 「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變髮型……)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 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吃閉門羹。
  • 「爸媽,我恨你們」,減少親子衝突的最好方式:U型溝通
    其實在親子溝通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有遭遇到這方面的困擾。 溝通,被我們稱為是了解一個人和解決矛盾最緩和且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很多時候通過溝通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和對方進行思想上的闡述,說出各自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以達到對誤會的解釋和爭端的處理。
  • 親子溝通存在衝突?與孩子溝通要注意這3點
    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利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對家庭的每個成員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良的親子溝通關係會阻塞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帶來親子衝突,並且會造成子女的一些行為問題。  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調查研究表明,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主要與性別、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系統有關。女生與父母的溝通優於男生,女孩通常是用更積極和放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 怎樣過好暑假 學會溝通陪伴減少親子衝突
    暑假已經開始一個星期了,假期中親子究竟該如何相處?在前天下午的新民健康大講堂暨上海科普大講堂上,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特聘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說,每年9月新學期開學,就會接到不少孩子的抱怨,「投訴」暑假過得有遺憾、不開心。「其實,這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在假期遭遇了親子矛盾。」
  • 心理學家張怡筠談如何減少親子衝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發生衝突?如何才能跨越親子溝通之鴻溝?一起來看看親子溝通之八大黃金法則,助您輕鬆解決親子衝突,優化家庭關係。青春期的孩子渴望 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吃閉門羹。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我建議你,……可能有……壞處。」(老媽提醒你,剪那個髮型可能會讓老師 有意見……)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一舉兩得。
  • 親子溝通技巧11 價值觀衝突
    您好,歡迎您來到阿紫時光,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十一講,價值觀衝突。 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親子衝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其中,對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用我信息的方法,在這個方法裡,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影響了父母需求的滿足。但有時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影響父母需求的滿足,父母就是不認同這種行為,那怎麼辦?
  • 家庭關係中總會有親子衝突,面對親子衝突,巧用3R法則應對
    而面對親子衝突,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3.影響孩子性格養成親子間的行為衝突,往往伴隨著痛斥、謾罵、侮辱、體罰。衝突的雙方都承受了巨大的肢體傷痛與心靈蹂躪。我想即使事後家長道歉反省,但也無法彌補衝突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那種殘酷窒息的畫面,有多少孩子會銘記一生啊。
  • 掌握7個親子溝通方法,化解衝突、建立良好關係,培養高情商孩子
    後來漸漸明白,父母滿腔的愛傳達不到孩子心裡,是因為我們不懂溝通,我們總是企圖將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才懂的道理教給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可孩子卻毫不領情,原因正如《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這麼簡單》(以下簡稱《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所說:溝通的真諦,不是辯論,不是說服,而是心與心的連接,智慧與智慧的交輝,高情商化解衝突。
  • 親子衝突(四)||如何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收藏
    前面我們介紹了親子衝突產生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正負面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預防和幹預親子衝突。一、如何預防?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託爾斯泰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減少親子衝突發生的機率。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能給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多的愛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一直生活在父母過度保護下的孩子怎麼能長成參天大樹呢?允許孩子犯錯。
  • 親子衝突中的親子成長
    ,親子衝突強度增強,這是青春期子女家庭關係的普遍規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逐漸趨於理性,親子衝突次數和強度均逐漸下降。02#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是青春期親子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但此時父母往往沒有做好準備,依然採用原來習慣化的方式安排孩子的生活,則會使親子衝突驟然增多。其實,當孩子開始挑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首先要祝賀孩子「長大了!」,因為這是孩子自主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 親子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早課堂961 || 親子溝通的關鍵是什麼?博瑞智家長微課堂 昨天-01-處理親子關係,和處理夫妻關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處理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實際上要難很多。以夫妻關係為例,一旦到了左手摸右手的階段,那麼,會出現一種情況。你說上句的時候,我就知道你下句話會說什麼,連吵架都是程式化的。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 親子衝突(三)||親子衝突帶來的的正負面影響
    (凡事都有兩面性)親子衝突同樣如此。我們無法否認的是,親子之間發生矛盾的可能性是100%,但是不要否認,不要害怕,學會接受。每當發生親子衝突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親子衝突也能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親子關係緊張?避開4大禁忌,運用2種有效溝通讓孩子願意親近父母
    一、親子溝通,父母需要避開4大禁忌其實,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產生衝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親子溝通之所以變得糟糕,產生出各種衝突,其實是由於父母常犯以下4個忌禁。因此,如果想親子溝通會變得有效,教育變得事半功倍,父母需要避開4大禁忌。
  • 萬一考砸了如何化解衝突,微信表情包成親子溝通「神器」
    一項親子溝通調查數據顯示,在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中,除了語言對話,大約有一成半的家長和孩子之間時而採用微信、飛信或QQ溝通。 根據中福會少年宮、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聯合發起的3000多份樣本親子溝通調查,在親子交流時間上,家長與孩子平時工作日的親子交流時間明顯低於雙休日。
  • ...代表劉希婭:建議將寒暑假分為4個假期 可減少家長負擔和親子衝突
    來源標題: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建議將寒暑假分為4個假期 可減少家長負擔和親子衝突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建議,將原來的寒暑假拆分為4個假期。
  • 處理親子衝突的四大原則
    溝通順暢了,教養才會有效  面對親子衝突,一定要先穩定情緒,再去處理事情,也就是進行溝通
  • 親子關係的衝突,家長如何化解?溝通的一個小秘訣可以幫助你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有衝突是正常的,關鍵是看如何化解,而且要化解得及時有效,這時就要考驗家長的協調能力了。家長不僅要協調好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還要協調好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協調自己與老師的關係。相信幾個回合後,在家長的信任之下,孩子就會慢慢有了自我掌控的能力,學會自律。孩子學習作業的關鍵在於效率,養成高效的一個學習習慣,家長如果把時間摳的太緊,也容易讓孩子在表面上應付家長。
  • 《親子關係的重建》: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是父母的不斷修行
    為什麼家長和孩子總是衝突不斷?應該如何解決?著名心理學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大多數的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作者通過20多年沙盤遊戲心理諮詢案例,總結出親子衝突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本文主要從認知和情緒情感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親子衝突(二)||親子衝突的這些表現,你中招了嗎?
    肢體衝突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打罵,孩子還不了手,任你打,任你罵,但是在心裡會種下一顆「怨恨」的種子。肢體衝突很容易兩敗俱傷,消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16歲少年因為要錢不成可以刺死母親,29歲兒子可以對母親動刀,這些衝突背後隱藏的原因值得每一位家長反思。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你們是否經常產生衝突、誤解,溝通無果又破壞了親子關係呢?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非暴力溝通》,相信您會像我一樣有所啟發,並在書中找到「非暴力親子溝通」的方法和答案。這本書揭示了人際衝突的本質,其中關於避免暴力溝通的思想,同樣適用於親子間的溝通。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起探尋書中的奧秘,讓您的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