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01#
家庭關係的普遍規律
親子衝突次數增加,親子衝突強度增強,這是青春期子女家庭關係的普遍規律。
進入高中後,隨著孩子的辯證邏輯思維不斷發展、父母對子女的理解逐漸增多。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逐漸趨於理性,親子衝突次數和強度均逐漸下降。
02#
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
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是青春期親子衝突增多的主要原因。
進入青春期後,身體的快速發育成熟,使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成人感。他們希望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希望能夠與父母平等相處。
但此時父母往往沒有做好準備,依然採用原來習慣化的方式安排孩子的生活,則會使親子衝突驟然增多。
其實,當孩子開始挑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首先要祝賀孩子「長大了!」,因為這是孩子自主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03#
衝突增強的主要原因
孩子在青春期情緒容易衝動、爆發快、強度大是親子衝突增強的主要原因。
進入青春期後,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與孩子的情緒高興奮性、衝動性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
因此,當發生親子衝突時,父母可以暫時離開,而不是以強烈的情緒與孩子對抗、試圖繼續控制孩子。
04#
衝突因生活領域不同而不同
親子衝突往往因孩子生活領域的不同而不同。
當孩子認為一些方面屬於個人領域的事情時,如自己決定髮型、自己決定衣服、自己決定交友。
如果父母對這些事情過多幹涉,則會引發親子衝突。
而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孩子仍然會徵求父母的意見,如報考的高中、大學和專業、以及將來從事的職業等。
其實,並不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都會與父母經歷「暴風驟雨」般的關係,這取決於在青春期之前,父母是否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想法。
例如,給予孩子自主安排個人事務的機會(自己整理個人物品、自己選擇興趣班等)。
是否給予了孩子與同伴自由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在平等互惠的同伴關係中釋放情緒、獲得情感的社會化發展。
與十年前相比,現在孩子自主安排個人生活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大大減少。
而更多的用於學習(包括學科補習班和興趣培養班等)或結構化的生活環境之中(即被他人安排的,而非開放的環境)。
所以他們更多的處於被安排或被管理之中。這些都使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產生更強烈的、希望擺脫被束縛的需求。
05#
給家長的建議:
1. 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與需求。
2. 讓孩子多與同伴進行交往。
3. 對於孩子的生活提出明確規則,但不過多幹涉。例如,明確晚上7點前必須回家,不能在外過夜等。
4. 父母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情緒具有傳染性,避免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入家庭,影響家人;避免情緒的「踢貓效應」。
5. 建設良好的家庭關係氛圍,讓積極情緒代際傳遞下去。心理學家對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發現,40%的積極情感變化、55%的消極情感變化和48%的生活滿意度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包括父母和孩子,因此沒有一套如魔法般的教養公式能夠確保孩子的良好發展。
當獨一無二的父母遇上獨一無二的孩子時,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適應,尤其是父母。
諸多研究一致表明:當父母成功地適應了孩子的時候,孩子才可能成長的更好。
相信,父母成功適應孩子的那一刻,父母也獲得了新的成長,無論是為人父母的方式方法,還是自我的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