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博客
前幾年我弟弟一同去拜訪一位高僧時,弟弟請教過師父一個問題:自己面對一些事時,很容易生氣,是什麼原因?
師父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是因為你心中有一把尺子。你總是拿這把尺子去量你看到的一切,當這些事與你心目中的標準尺度不合,就會生氣了。如果心中沒有了這把尺子,哪來的煩惱?」當時我一聽,深為嘆服,真是一語中的。
我們總是會在心中建立一些標準,認為某些道德標準是底線、認為別人該如何對待自己、認為社會規則本當如何等諸如此類,當實際情況與心中的標準衝突之時,就會由此而生煩惱。因為這些言行已經觸犯了我們心目中的底線,與我們的價值觀衝突。
這個「價值觀」就是自己心中的尺子,我們總是在拿著這把尺子量來量去,自生煩惱。
學佛歸根結底是超越世間法,不沾染世間的一切。不是以一個標準取代另一個標準,而是置身於標準之外。善惡兩不著,是非皆打破。跳出身外觀自身,跳出心外觀自心,一切都只是遷流不息的現象而已。這就是佛法中的觀心法門。
佛法之中不是反覆強調善業嗎?在更高層面而言,佛法是心無掛礙。因此即使是善,也不能貪著,即使是惡,也不能嗔恨。因為嗔是與貪相對而生的,是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有衝犯了我們貪戀的東西,才會由此而生嗔。只有用智慧觀照我們的心念,知其無常、無我的性質,才能超越貪慾與嗔恨。
前年學佛的嫂子也問過我類似的一個問題,我告訴她,你生氣時,就反觀自照,不動聲色地觀察這些煩惱,這些煩惱就會很快離你而去。嫂子後來告訴我,這個方法應急解決了她很多煩惱。
如果做不到跳出心外、返觀自心,還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試,即將一切逆緣當成消業。我們承受了苦難,也就相當於消除了業障。能這樣想,很多磨難都能受之如飴了。
戒除嗔心,在佛法中還有一種對治法門,修慈悲心。慈者予以樂,悲者拔人之苦。慈悲如朗日,嗔心如霜雪。慈悲生起,嗔恨自然就消融了。
一片素心:雖說雞蛋好吃,未必要見下蛋的老母雞。然,倘若您覺得意猶未盡,不妨點擊「常懷素心」的頭像,查看歷史文章。願您心香四溢,時時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