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做到10%還要更容易些」。--埃裡克·施密特(Google前CEO)
昨天晚上,我們閱讀班搞了場線下活動--45分鐘讀完一本書,我的測速結果是4000字/分。期間,班裡的一位老鐵問我:「讀這麼快,會不會覺得不舒服?」我回答對方:「當快速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讀得慢反倒讓人難受。」
事實上,從18年開始,我的閱讀量就達到了100本以上。在這之前的閱讀量是10本/年。從結果上看,提升10倍閱讀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每年閱讀100本書,也不過是每周讀兩本,三天讀一本。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說:「哇,100本書太恐怖了,我現在1年還翻不到5本,這事兒太難了。」
好吧,我們取個中間值,一年50本書,算一下,也不過是7天讀一本(據不完全統計,國人的年平均閱讀量在5本左右)。如果你一年讀50本書,那麼,在閱讀方面,你就已經超越了身邊90%的人。
怎樣提升10倍閱讀量呢?有以下幾點建議:
1.用80%時間「功利化」閱讀--即為了明確的目的去讀書。比如,我在剛升職時,為了提升管理能力,翻了多本管理類書籍,將提取的信息迅速應用於實踐,在短期內帶領團隊達成全國銷售額的第三名,受到了老闆的親切「慰問」。帶著明確目的閱讀,明晰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就和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一樣,解決的是讀書驅動性問題,把看書從可有可無轉變為剛需,讓我們從少翻書轉變為每天不翻幾頁書就感覺不舒服。除此之外,可以留20%的時間閱讀「非功利」書籍,如詩歌、散文、哲學類書籍。左手工作,右手生活。
2.學會提問。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一次相逢、對話。不要把作者供上神臺,而要將其看作自己的朋友,真誠發問。而且,問的問題越具體,收穫就越多。讀書時,不妨這樣問自己:這本書想講什麼?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剖析這個問題的?它能否解決我的問題?如何實踐?
3.打通輸入-輸出流程,形成閱讀閉環。根據學習金字塔,閱讀的學習留存率僅為10%,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是單純閱讀一本書,那麼,你第二天能記得的內容將不到全書的1/10,而且,這部分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作報告、教授他人的學習留存分別會達到75%和90%,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閱讀後,將所學內容做輸出,同時傳授給更多人,那麼,知識內化為個人技能的可能性會更高。這裡推薦寫讀書筆記/做腦圖來輸出內容。
(註: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by 百度百科)
4.聚焦某一主題,做單點突破。如果你想在短期內提高ppt製作水平,就找來市面上所有可以找到的講述ppt製作的經典書籍,集中閱讀。這時候,因為目標很明確,讀書效率會很高。而且,因為聚焦,在閱讀相關書籍的不同版本時,會自覺的把書籍間的內容對照起來,建立起知識連結,構建起知識網絡。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裡,得到一個重大發現:業餘愛好者和頂尖高手的區別在於——兩人建立的心理表徵不同。那麼,什麼是心理表徵呢?比如,你看到一條狗,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它是一條狗。這種不需要思維判斷的即時性反應,就是心理表徵。因此,像莫扎特也好,老虎伍茲也罷,他們做事的時候,根本不是通過自己的記憶,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而是一上來,就駕輕就熟地把這件事情按照既定的心理表徵處理清楚了。聚焦閱讀,構建知識網絡,就是在形成這個領域的心理表徵。
以上,就是我提升10倍閱讀量的方法論,《重新定義公司》的作者埃裡克·施密特在書中描繪了Google對於「10倍」的思考:「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做到10%還要更容易些」。換句話說,把閱讀量提升10倍,或許比只提升10%要容易。
新的一天,從提升10倍閱讀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