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劼讀《霍亂時期的愛情》︱烏爾比諾醫生抗疫記

2020-12-17 澎湃新聞

《霍亂時期的愛情》,[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楊玲譯,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9月第一版,401頁,49.50元

張文宏醫生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會在差旅途中讀一些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文學作品,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我很有興趣了解一下,張大夫是怎麼看待書中提到的霍亂疫情的應對舉措的。在小說的最後,男主人公和船長合謀出了一個鬼點子,以輪船故障為由讓所有乘客下船,然後在船上升起黃旗——按當地慣例,這個信號的意思是該船發生了瘟疫,處於自我隔離狀態,這樣一來,我們的男女主人公就能不受打攪地在他們的愛之船上享受戰勝了時間和空間的純美濃情了。我估計張大夫是不會認可這種為了滿足小資愛情而偽造疫情的做法的,因為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張大夫可能會對小說的另一個人物更感興趣——女主人公的丈夫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

烏爾比諾醫生是小說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他生得偉大,死得雖不算光榮,還是享受了偉人式的厚葬,不僅有哥倫比亞共和國總統發來唁電,城中百姓也紛紛上街為他送葬。他最為人稱道的貢獻,就是青年時代在法國完成學業,回到他出生成長的那座加勒比海濱古城後,「運用全新的有力手段,制止了本省最後一次霍亂的流行」。小說有專門的一個章節詳述他這項豐功偉績。

如果我們把烏爾比諾醫生抗擊霍亂疫情的經歷當成一個獨立的故事,從結構上說,這算是一個為父復仇記。父親為邪惡勢力所害,兒子在悲憤中苦練武功——當然也免不了時不時享受一下聲色犬馬,年輕人嘛——然後學成歸來,子承父業,打敗了殺父仇人,並且與心上人終成眷屬,事業愛情雙豐收,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迪斯尼電影《獅子王》和港劇《大時代》的故事套路,在這個「烏爾比諾醫生抗疫記」中也一樣,只不過殺父仇人不是人,而是霍亂弧菌。

胡維納爾·烏爾比諾的父親馬克·奧雷裡奧·烏爾比諾醫生是霍亂肆虐時代的「民間英雄,也是最受人矚目的犧牲者」。他憑藉醫生身份的權威領導了抗疫之戰,英勇投入前線,不幸感染上霍亂,然後又採取了自我隔離的悲壯之舉,最後跟其他病死者一起被混葬在公共墓地。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在多年後翻看當時的記錄,發現「父親所採用的方法仁愛多於科學,在很多方面都有悖醫學原理」。為父報仇,在同樣的敵人面前,兒子自然應當做得更出色。

時為十九世紀下半葉,二十八歲的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在巴黎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醫學教育,帶著鄉愁歸來。他帶回來的最重要的東西,與其說是醫術,不如說是科學——也就是說,「賽先生」。要戰勝一種殺傷範圍巨大的傳染病,並且是徹底地戰勝它,光靠臨床醫術是不行的。傳染病的流行和當地人的衛生習慣有著很大關係,而這些糟糕的習慣又往往被籠罩在迷信、神話、偏見的外衣下,要破除這些東西,必須請出賽先生。他的父親更多是靠著一種中世紀騎士式的獻身精神與瘟疫作鬥爭的,而賽先生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中世紀的。

首先,胡維納爾·烏爾比諾接管了父親的診所,把書櫃裡那些歷史悠久的醫學書替換成法國醫學新一派的著作。這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因為科學史的規律就是新知識必然取代舊知識,科學的歷史是不斷否定前人的歷史。接下來,他開始在醫院裡推行現代醫學觀念,在這家醫院裡,人們仍然相信把床的四條腿擱進四隻裝著水的罐子裡,就能預防疾病爬上床來。他的努力遭到了同行的猜忌和嘲笑。再接下來,他開始關注城內的公共衛生狀況:殖民時代西班牙人修建的汙水溝必須填平,代之以封閉的下水管道,排水口應改設在偏遠的垃圾場;貧民窟窮人露天大小便的習慣是爆發流行病的隱患,他在市政府開辦強制學習班,教窮人自建廁所;人們用慣的石制淨水器是培養各種有害微生物的溫床,水中那些令人們心懷敬畏的「精靈」實為蚊子的幼蟲,在他的推動下,城內修建了保證飲用水潔淨的高架水渠;面朝海港、毗鄰屠宰場的公共市場是髒亂差的集大成者,馬爾克斯寫得五光十色:「剁碎的腦袋,腐爛的內臟,動物的糞便,在陽光下靜靜地漂浮在一片血沼澤中。為了這些食物,兀鷲常常跟老鼠和狗爭搶得無止無休,時而穿梭於掛在棚簷下的索塔文託美味鹿肉和閹雞之間,時而躍過擺放在蓆子上的阿爾霍納春季菜豆。」要拿華南海鮮市場跟它比,怕是小巫見大巫了吧?烏爾比諾醫生的想法是:第一,把屠宰場遷走,第二,重建一個有彩色玻璃穹頂的市場。經過多次碰壁後,他的想法最終部分地實現了。

在馬爾克斯之前完成的著名作品《百年孤獨》中,同樣有關於來自西方的現代文明如何為拉丁美洲所接受的書寫,那些片段讀起來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看到現代機器造出的冰塊,把它當成時代最偉大的發明,再比如,馬孔多的居民初識電影,看到一個大活人在一部電影裡死了接著卻在另一部電影裡活過來變成了阿拉伯人,覺得受到了嘲弄,遂將電影院的座椅砸了個稀巴爛。在這裡,馬爾克斯筆下的同胞們、鄉親們接受的不是科學,而是器物,是現代科學結出的果實。這些果實的培育者、製造者是西方人,拉美人只能稀裡糊塗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接受和消費這些東西。當現代科學的發明成果迅速地充斥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也迅速地適應了這些現代生活的器物時,他們的思維和觀念卻是進化緩慢的。他們並沒有真正地、徹底地接受現代文明,從而成為現代人。馬爾克斯是用一種冷面笑匠式的筆調對拉丁美洲的現代化做出批判的。相比之下,《霍亂時期的愛情》對同樣主題的處理要顯得更樂觀一些,現代文明的進入從器物層面上升到了科學層面,於是切切實實地為身在百年孤獨深淵中的人們帶來了更美好的生活,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在他不懈的社會活動中成了正能量的化身。

《霍亂時期的愛情》電影海報

烏爾比諾醫生在關注城內公共衛生狀況時,已經預見到霍亂的捲土重來,並且在專業應對策略上做好了準備。他在法國時曾師從當時最傑出的流行病學家、疫區封鎖理論的創始人阿德裡安·普魯斯特。回國不到一年的時候,有一回被學生請去診斷一個三天前抵達此地的「渾身泛著罕見藍色的病人」,他「只在門口看了一眼,便認出了他的敵人」。烏爾比諾醫生對患者做了流行病學調查,說服當局發出警報,並強迫病人來此地時搭乘的客船進入隔離狀態,然後當城內出現另一起確診病例時,按照烏爾比諾醫生制定的防控措施,該病例的家人被分別單獨隔離起來,整個街區也被置於嚴格的醫療監控之下。往後,雖然仍有病例出現,但霍亂沒有像以往那樣演變到大爆發的地步。快到一年時,疫情基本已經得到了控制。烏爾比諾醫生憑藉防疫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得到了當局更穩固的信任,他當初提出的改善公共衛生狀況的建議終於被採納和執行。從此,霍亂雖然沒有在該地區完全消失,但已經實現了「可防可控」。胡維納爾·烏爾比諾帶著勝利將軍、成功男人的光環開始情場上的徵服,經過一番苦戰,再次大獲成功。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烏爾比諾醫生是完美無瑕的白馬王子,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我們的女主人公費爾明娜實在沒有理由不接受他。我們的男主人公、苦戀費爾明娜的弗洛倫蒂諾這回算是遇上了最強大的情敵。從小說故事發展的邏輯來說,烏爾比諾醫生的男神形象為小說男女主人公終成眷屬的可能性設置了極大的障礙。烏爾比諾越是英雄偉岸、無可挑剔,弗洛倫蒂諾那偏執狂式的愛的阻力就越大。弗洛倫蒂諾越是不想放棄追求,他的愛情聖徒的形象就越為高大。偉大的抗疫英雄成全了更偉大的愛情英雄。

細讀下去,我們發現,偉大的抗疫英雄在家庭生活中是個狗熊。在頭腦守舊、思想專制的母親、妹妹和不甘受傳統禮教束縛、追求內心獨立和自由的妻子之間,為了保持家庭的穩定,他更多遷就於前者,讓自己回歸到一個正統天主教徒、傳統紳士的角色,於是,對我們的女主人公費爾明娜來說,婚姻生活成了永無出頭之日的地獄苦刑。因此,費爾明娜在丈夫死後能梅開二度,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這樣看來,烏爾比諾醫生的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悲劇性。一個出身名門的進步青年,能處理好禍害蒼生的瘟疫,卻處理不好婆媳關係;能醫治廣大同胞的身體,卻拯救不了廣大同胞的靈魂——他從法國帶來的新思想為本地社會帶來的變革僅止於醫學衛生層面,在這座自始至終散發著中世紀氣息的哥倫比亞古城裡,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森嚴的社會等級、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歧視、腐朽的貞操觀念變化甚微。我們可以在拉丁美洲思想史背景上來重新審視烏爾比諾醫生這個小說人物。他的經歷折射出實證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命運。實證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拉丁美洲受到熱烈歡迎,因為實證主義有著科學理性的崇高面目,鼓吹「秩序與進步」,既能契合拉丁美洲財富增長、革新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需求,又能維護穩定的社會結構,不像其他一些主義那樣呼喚受壓迫的人們操起生產工具去鬧革命。正如威亞爾達在《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與政治傳統》(The Soul of Latin America: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adition)一書中所指出的,實證主義是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既能夠為現存權力結構提供合理性解釋,又能夠證明他們對改革模式的思想、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領導是正確的,而且還是普世的、進步的和必然的」。威亞爾達發現,實證主義強調知識分子和精英在推動進步、促進文明的過程當中的領導作用,與拉美思想繼承的柏拉圖式「哲人王」理念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實證主義與深植於拉丁美洲靈魂中的、強調秩序和等級制的天主教思想可以實現比較完美的對接。在留法精英烏爾比諾醫生的身上,我們正可以或明或暗地看到實證主義的種種表現。他有科學權威的加持,能在社會面臨衛生健康問題時成為獨尊一方的領導者,政治當局尊重他、信賴他,甚至邀請他分享政治權力,只是他自覺地與權力保持距離。他頭腦裡有先進的思想,卻不得不與本地強大的舊式思維相妥協,做一個恪守傳統規範的天主徒,最終與講究出身血統、愛榮譽勝於愛金錢的本地精英沆瀣一氣,不可避免地重新成為本地統治階級的一員。他拒絕參與政治,或者說是以消極的姿態對待政治,事實上成了傳統政治秩序的受益者和不自覺的維護者。在愛情和婚姻方面,從誠意上來看,他也是不合格的。大概是為了懲罰他,相信革命也相信愛情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開頭就為他安排了一個有點兒滑稽意味的死亡,又在小說末尾賜予他的情場對手弗洛倫蒂諾以甜美的好運,仿佛是在暗示我們:唯有真愛,才能真正拯救百年孤獨的拉丁美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霍亂時期的愛情》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展現了種種不可思議的愛情和愛情的不可思議,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更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女主人公費爾米納與阿里薩及費爾米納與烏爾比諾醫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愛情糾葛。
  • 強烈推薦,疫情期間讀《霍亂時期的愛情》
    花了兩天時間,不錯過一個字地閱讀完這本書,期間,越讀越覺得這是一本只有人生的智者才能寫出來的書。愛情是一種世界語言,不論古今中外,不論是在戀愛中、失戀中或者婚姻中,它的情感震動都是一樣的。所以,閱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時,會覺得除了語言表達習慣稍有不同外,其他情感上的共振並無不同,所以儘管加西亞·馬爾克斯很智慧,水平很高,可故事情節依舊是俗套的。
  • 分享: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ertert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5年。 該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 該小說不僅表達了「經歷愛情的折磨是一種尊嚴」,更重要的是展現了哥倫比亞的歷史。
  • 老房子著火般的愛情童話——《霍亂時期的愛情》書評
    這是許多年前,我讀到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的開頭。我曾一度對這個句子無比迷戀,並在一篇習作中嘗試過拙劣的模仿。馬爾克斯是個寫開頭的大師。如你所知,《百年孤獨》誕生之前,曾有過上百個開頭,但都被作者拋棄了,直至他邂逅《佩德羅·巴勒莫》。胡安·魯爾福為一個年輕而絕望的哥倫比亞作家開啟了一道門,在馬爾克斯由作家向大師進發的關鍵節點上,後者推了他至關重要的一把。
  •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原來這並不是愛情
    李健曾說《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裡可以看到愛情的所有模樣,於是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看這本書之前請大家思考這樣這樣一些問題:如果一個的男生說他十分愛你,但是卻和不同的女人有床第之歡,請問你還相信他愛你嗎?
  •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裡講述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作者:梅荷一、愛情是一場身體上的霍亂,也是一場心靈裡的動蕩當我拿到《霍亂時期的愛情》時,被裡面的第一句話吸引,「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後的命運。」這種倒敘式的敘事方法,吸引讀者一步一步進入作者事先設置好的故事套路。
  • 《霍亂時期的愛情》:用一生愛一人,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霍亂時期的愛情》劇照在父親安排之下費爾明娜認識了烏爾比諾醫生,一開始她覺得父親是攀附權貴,所以很牴觸烏爾比諾,結果隨著兩個人的深入了解,她發現了他身上的很多有點,便決定嫁給了烏爾比諾醫生相信看過《霍亂時期的愛情》的人大多都會有一個疑問:阿里薩一邊等待著自己的初戀情人,一邊和眾多女人有著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愛情,他是濫情還是痴情?阿里薩天生沉默寡言,不在乎事業,也不計較得失,愛情是他唯一感興趣的。
  • 《霍亂時期的愛情》啟示:愛情是一場修行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部大作《霍亂時期的愛情》被稱為「愛情教科書」。小說以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哥倫比亞的戰亂和霍亂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對男女跨越半個世紀,經歷各自的生活沉淪,最終走到一起的愛情故事。
  • 馬爾克斯授權版《霍亂時期的愛情》月底首出
    昨天早報記者從北京新經典公司(以下簡稱新經典)得知,得到授權的正版《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文版將於月底正式出版,譯者是北師大年輕教師楊玲。《霍亂時期的愛情》描寫了種種不可思議的愛情和愛情的不可思議的傳說,小說窮盡世間愛情,洞穿愛情真相,充滿了對生活的知識淵博的思考。這部小說,一個如畫般的沒有回報的愛情故事,深刻地剖析了一個觀念,即經歷愛情的折磨是一種尊嚴。
  • 《霍亂時期的愛情》:任何年齡的愛情,都合情合理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說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擁有純潔無瑕的友情是不可思議的",一語道出異性之間感情的曖昧之處。《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小說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愛情在現實之中的樣子,在作者的筆下,愛情的隱秘、忠貞、純潔、粗暴,甚至是轉瞬即逝以及轟轟烈烈等特點。這樣的愛情如同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吸引著無數墜入情網的男男女女如同蜜蜂般痴迷、靠近。
  • 「天舒陪伴」愛是沒有終點的——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
    宅在家中刷新聞,經常刷著刷著就會看到一些不經讓你落淚的照片,醫護夫妻隔著玻璃兩眼相望,丈夫送護士妻子坐上去武漢支援的大巴……▲有網友評論說:這真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懷著好奇,我打開了這本書。▲《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沒錯,就是那個寫出《百年孤獨》,還獲得史上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 《霍亂時期的愛情》:真正廣袤無垠的,是生命
    很多人都說《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電影沒有拍好,沒有把最核心的東西拍出來,反而讓很多人都批判男主阿里薩這個人,然而的確男主一邊睡著其他的女人一邊愛著女主菲爾明娜,直到他年邁終於得到了女主的時候他已經睡了600多個女人,但是他當時卻對女主說:「我為你保留了處子之身。」
  • 《霍亂時期的愛情》原著精彩片段
    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幕就是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在劇中反覆出現,給了很多特寫,包括秋水與小紅的「帽沿殺」,在這一幕裡,秋水面對小紅的主動,慌亂逃走時將隨身帶著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塞到了小紅的手裡。導演的有意為之,由此引發了我內心的文學細胞大爆發,一直惦記著這本書,直到最近才入手。開始閱讀後就像有強大磁鐵一樣,我被深深吸引,難以自拔。
  • 正版《霍亂時期的愛情》將出
    加西亞·馬爾克斯深圳特區報訊 據北京新經典公司(以下簡稱新經典)透露,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另一部名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的中文版將於8月底正式出版,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年輕教師楊玲
  •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曠世巨著的情節是怎樣的呢?
    01如果要列出人生必讀的十部愛情小說,前三一定會給《霍亂時期的愛情》留上一個位置。上兩期給大家介紹了推薦《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理由,馬爾克斯的這部不得不看的愛情百科全書,無論從文學造詣,還是內容中對人性的描寫,還是讀後對人生的感悟,還是全篇那些充滿魔幻色彩的情節。
  • 《霍亂時期的愛情》譯後點滴
    楊玲,西班牙語翻譯,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研究生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主要譯作:《隱秘的和諧》《垂直之旅》《浴場謀殺案》《霍亂時期的愛情》。歷時一年的翻譯工作終於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第一次以名正言順的授權版身份與中國讀者見面,作為譯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悅。但同時,忐忑也隨之而來,因為翻譯是一項永遠帶著缺憾的活動,永遠都留有修改和完善的空間。於是,我開始總結一些翻譯中的想法、疑惑和感受,希望不斷積累經驗和問題。我基本堅持的原則是直譯。
  •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就是,把宇宙縮至一個人
    不過,每當想起這兩種,既相似又不相同的愛情,都讓我感到幸福。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描述了好多種不同的愛情。2《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裡,著重敘述了兩種愛情,一種是平穩安定,攜手一生;另一種是執著,堅定,追求圓滿。
  •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那些精彩絕倫的句子,你讀過嗎!
    1、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他想起愛情受阻後的命運。這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開篇第一句,堪稱經典。馬爾克斯的語言有多詩意呢,這樣說吧,小編從前最喜歡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讀的極少,但自從讀了《百年孤獨》後,才發現自己的狹隘。可以說,馬爾克斯是小編外國文學閱讀的領路人。
  • 百無一用是深情:《霍亂時期的愛情》10句經典愛情語錄,珍藏一生
    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如同他的《百年孤獨》一樣,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而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點就在於,比《百年孤獨》好懂多了!尤其是他對於愛情、情愛、性愛之間的觀點和態度,讓後世之人不斷地有新的體味和思考。百無一用是深情:《霍亂時期的愛情》10句經典愛情語錄,珍藏一生1、婚姻的問題在於,它終結於每晚做愛之後,卻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又必須重新建立起來。
  • 《霍亂時期的愛情》: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婚姻讓我觸動
    有著家族榮耀的烏爾比諾醫生在一次為費爾米娜·達薩出診時,愛上了她。這個女婿完全符合費爾米娜·達薩父親的期待,兩人很快達成婚約。而促使費爾米娜·達薩答應婚約的原因並不是愛情,而是,她已到了適婚的年齡。費爾米娜·達薩因嫁給了德高望重的丈夫成了貴婦人,與烏爾比諾醫生完成了幾十年的婚姻,直到烏爾比諾醫生年老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