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物浦的小夥兒
提起披頭四樂隊(又名甲殼蟲樂隊或披頭四樂隊),地球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然,可能有不少年輕的朋友對他們不是很了解,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們主要活躍時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1970年樂隊就已經解散了。到今天,樂隊的成員已經有離開人世的,活著的隊員也已經年過古稀。對於這樣的「老古董」,年輕人不知道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披頭四到底有多偉大?看看這些數據就能明白。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統計,披頭四是美國史上銷售量最高的樂隊,共售出1.77億張唱片。他們是英國排行榜上冠軍專輯最多,也是英國單曲銷量第一的樂隊。2008年,披頭四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樂人Hot 100」榜單上登頂;2014年,他們以20首冠軍單曲在《公告牌》「最多冠軍單曲」榜單上排名第一。他們擁有10座葛萊美獎,1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以及15座艾弗·諾韋洛獎。樂隊作為一個整體入選了《時代》雜誌的「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名單。他們是史上最暢銷的樂隊,全球總銷售量估算為6億到10億間。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四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
不過今天我們先不重點談披頭四樂隊,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樂隊的靈魂人物之一——約翰·列儂的身上。身為一支具有世界範圍影響力的元老級樂隊成員,這個當年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小夥兒與同伴們創造了人類音樂史上的奇蹟,他短暫而豐富多彩的人生同樣留給人們無盡的話題。
2問題少年的春天
問題少年的春天
約翰·列儂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身為海員的父親阿爾弗雷德·列儂常年出海在外,甚至錯過了兒子的出生。由於出生在戰時,空襲是經常發生的事,然而在列儂出生那晚,轟炸卻暫時停息。由於聚少離多,列儂父母的婚姻也不得不走到盡頭。父母離婚後,列儂隨母親生活。然而孤兒寡母並不好過,於是母親又把他送往沃爾頓郊區的中產階級姨母家裡。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或許是因為兒時過早失去父母的庇護,列儂的行為頗為乖張,總試圖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反抗性極強。逃學、小偷小摸、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都是家常便飯,甚至在校園活動裡把醜化老師的漫畫貼出來供同學們射飛鏢,活脫脫一個問題少年,因此老師對他的評語是「譁眾取寵」。
列儂16歲時,在姨母的極力勸說下,其所在中學的校長總算同意為列儂寫一封推薦信,這樣他就可以前往利物浦的藝術學校學習。好不容易進入藝術學校之後,列儂很快喜歡上了音樂,和當時的許多孩子一樣,列儂喜歡「貓王」和查克·貝裡,很快沉浸在了搖滾樂的世界裡,還購買了一把吉他。
1957年3月,列儂與幾個同校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樂隊,他們首先稱自己為「the Blackjacks」,但在發現另一個當地樂隊已用了此名後又改稱「the Quarrymen」。同年7月6日,「the Quarrymen」在一次教堂演出結束後,列儂遇見了15歲的保羅·麥卡特尼。麥卡特尼被「the Quarrymen」的音樂深深吸引,與列儂相談甚歡,於是不久後,麥卡特尼作為節奏吉他手加入樂隊。實際上,列儂與麥卡特尼走在一起,除了志趣相投之外,相似的經歷也是互相吸引的一個原因。列儂17歲時,母親在來接他的路上遇車禍身亡;而麥卡特尼14歲也失去了母親。
1958年2月6日,麥卡特尼又邀請同校朋友喬治·哈裡森來看樂隊的表演。列儂面試了14歲的哈裡森,對其演奏能力印象深刻,但認為他年齡太小,不能加入。一個月後,因哈裡森的堅持,他被招入樂隊,成為主音吉他手。到1959年1月,列儂中學裡的朋友都離開了樂隊,只剩下他們三人。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斯圖爾特·薩克利夫,用賣畫的錢買了一把貝斯,於1960年1月加入樂隊。正是此人建議把樂隊的名字換成「Beatals」,不過當時並沒有馬上更換。在此後的幾經更名後,同年8月中旬,樂隊名最終改為「the Beatles」。至此,披頭四樂隊正式誕生。
3披頭四生涯
披頭四生涯
1962年,樂隊原始成員薩克利夫因腦溢血在漢堡去世,年僅21歲。一個月後,百代唱片旗下Parlophone廠牌的製作人喬治·馬丁籤約披頭四。在馬丁的主持下,樂隊解僱了貝斯特,並用林戈·斯塔爾作為樂隊的新鼓手,披頭四的經典陣容因此固定下來。
1962年10月初,披頭四發行首張單曲《Love Me Do》,衝到排行榜17位。1963年初發行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引起巨大的轟動,幾乎拿遍了倫敦所有排行榜的冠軍,首張同名專輯登上了英國排行榜首並停留了30周。這也開啟了他們日後在英國發行的12張錄音室專輯中有11張成為冠軍專輯的記錄。樂隊的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於4月發行,也成為了榜單大熱門,開始了披頭四在英國17首單曲幾乎連續登頂第一的記錄,在之後6年間發行的18首單曲中只有一首不是冠軍單曲。
在徵服了英國的樂迷之後,披頭四又開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國樂壇進軍,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徵服美國,唱片及單曲洪水般佔領排行榜,以至於這一現象被稱為「不列顛入侵」。「Beatlemania」(披頭四狂熱)也在世界範圍蔓延。此時的列儂與麥卡特尼可謂是珠聯璧合的雙子星,兩人為樂隊創作了大量經典歌曲。
接下來樂隊又推出了眾多專輯,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不和諧的因素開始出現在樂隊成員中。到1968年,樂隊成員之間的不和已公開化,尤其是列儂與麥卡特尼的關係持續緊張。兩人其實在樂隊早期就流露出對樂隊發展方向的分歧,麥卡特尼主張走輕鬆的流行路線,而列儂想做像滾石樂隊那樣更深沉、邊緣的音樂。與此同時,列儂和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的戀情進一步惡化了成員間緊張的關係,他堅持在錄音時把她帶在身邊,不顧樂隊不帶女朋友們進錄音室的共識。
1969年9月20日,列儂向其他成員宣布了自己退出樂隊的決定,但同意先不公開以防影響新專輯《Abbey Road》的銷量。隨後,麥卡特尼於1970年4月10日向公眾宣布了自己退出樂隊的消息,一周後他的首張個人專輯《McCartney》發行。樂隊專輯《Let It Be》發行之後,披頭四隨之解散。
4單飛與被刺
單飛與被刺
1971年,列儂和小野洋子離開英國移居美國紐約。小野洋子出生於1933年,比列儂大7歲;值得注意的是列儂的前妻辛西婭也比列儂年齡大。人們認為這與列儂某種程度上的戀母情結有關,從小失去母親庇護的列儂既對母愛充滿嚮往,但同時又有孤獨狂躁的一面,因此既表現出對年長女性的依戀,同時又具有家暴傾向。
列儂是在與前妻沒有離婚的狀態下與小野洋子交往的,兩人一拍即合,1968年兩人合作發行《Two Virgins》專輯,並組建了「塑膠小野樂隊」(Plastic Ono Band)。1969年,兩人結婚。搬到紐約之後,兩人繼續合作推出作品。從1971年到1974年,列儂不斷有專輯問世,包括《Imagine》、《Sometime in New York》、《Mind Games》、《Walls and Bridges》。
列儂與小野洋子都是積極的反戰分子,他們曾發起聲勢浩大的「床上運動」,將蜜月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行為藝術,宣布在兩周之內不下床,打出「要做愛不要作戰」的驚世駭俗的口號,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影響巨大。1971年當單曲《Happy Xmas(War Is Over)》發行時,他們在美國的11個主要城市打出了巨幅廣告牌,上書「WAR IS OVER!(If You Want It)」。
由於英國支持越南戰爭,列儂將自己的MBE勳章交還給了女王。他還到處發表反對越戰的發動者尼克森總統的言論還對,並且聲援各類反戰和工人組織,不少左翼激進黨派領袖都是他們的座上賓。也因此,列儂夫婦被剝奪了在美永久居住權,直到1976年才恢復。
1975年,列儂的兒子西恩·列儂出生,列儂因此暫停了自己所有的音樂計劃,專心致志照顧自己的兒子,消失在公眾的視野裡。甚至連老朋友「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來紐約約他出來喝一杯,他都不予回應。在這五年期間,列儂也進行了藝術上的新探索。1980年11月,他和小野洋子的新作《Double Fantasy》出版,這似乎預示著列儂就要強勢復出了。
然而事情卻沒有朝好的方向發展。1980年12月8日22點49分,列儂和小野洋子從達科塔公寓中走出,正當此時,一個男子從後面匆匆跑過來,叫道:「你好,列儂先生!」列儂以為他要找自己籤名,然而,正當列儂回頭之際,這名男子掏出手槍擊中了列儂。
刺殺列儂的這名男子名叫馬克·查普曼,據說他患有精神病。在問到為什麼他要刺殺列儂時,查普曼說:「我想要出名,所以我要殺死約翰·列儂,這樣我的名字將隨著他的死,永遠被綁在一起讓後世記念。」查普曼是列儂狂熱的歌迷,做出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人錯愕。
1981年,《Double Fantasy》獲得了格萊美最佳專輯獎,小野洋子攜幼子西恩,代替亡夫上臺領獎,她淚流滿面,百感交集,在場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容。這個遲來的獎也算是告慰一代搖滾巨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