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記者在揚州大學江都實踐基地看到的一間長8米、寬2.5米的玻璃房,不是我們平時常見的普通房車,而是只需底部加裝上輪胎,就能拉著走的可移動太陽能智能烘乾房。
「該房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電能互補互助,相互交錯,可按不同使用對象組合成最節省的乾燥模式。」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多能互補菌類乾燥裝置以其智能調控技術開發》項目的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張劍峰教授說,設備不僅能實現太陽能的數倍吸收,還採用真空玻璃實現透光保溫,並利用清潔、低碳的生物質能作為乾燥房的補充能源,在保證機器全天候全時段運轉的同時,真正做到了優質高效、節能環保,一改傳統果蔬乾燥能耗大、效率低、品質不能保證的面貌。
記者了解到,傳統的果蔬乾燥方法是依靠自然晾曬、陰乾等使果蔬原料中的水分蒸發,這種方法受氣候條件限制、工藝水平低、產品質量很難保證,更無法適應規模化生產的需求。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人工幹制設備,但常規的熱風烘乾設備能源消耗大、燒煤汙染重,新興的微波乾燥、遠紅外乾燥、冷凍乾燥等技術則設備成本高,推廣不易。
「這個項目自2018年立項後,學校科研團隊針對農產品深加工上碰到的一些難題,組成由多學科專家參與的科研團隊,進行集中攻關,在國內首次採用太陽能高效拓展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能、電能的多能互補乾燥方案。」我國著名農機專家、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張瑞宏說。
張劍峰介紹,可移動太陽能智能烘乾房,在硬體設計上大膽突破,巧思迭出。科研團隊創新性採用集熱保溫性能佳的真空平板玻璃構建成兩面透光的太陽能幹燥房,並用貫流風機、離心風機作為熱能收集及空氣對流乾燥的動力源,大大提高了太陽能利用效率、降低了單位太陽能利用面積的製造成本。
同時,在乾燥房的正面設計了可收放式拓展反光板,用於反射陽光。其中,設備的自適應收放系統配合液壓裝置,可以控制拓展板根據天氣和晝夜情況自由收放。這樣的設計可有效提升乾燥房的保溫效率和太陽能吸收的機動性,也方便設備運輸與使用。
除此,考慮到太陽能具有不穩定性,科研團隊採用了秸稈顆粒這種清潔可再生的生物質能作為乾燥房的補充能源,踐行多能互補和節能環保的理念,使乾燥房全時段、全天候工作,免受天氣更替、晝夜變化影響。
記者了解到,可移動太陽能智能烘乾房的智能之處,主要體現在其搭載的多傳感器融合的智能化溫溼度控制系統上。該系統由多類型傳感器、水氛濃度測試儀、數據採集卡、計算機、控制電路等組成,在線監測並將裝備內的各類信號轉換為多信息數據,配合高精度實時模式分類系統進行處理,比對資料庫中的已存儲信息,將分析結果反饋作用於加熱,以確保乾燥房中的溫度、溼度、光照以及氣氛濃度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如此不僅可以使乾燥房在高效節能的狀態下運轉,還能保證最大飽和溼度排放水分,最大程度節省烘乾能耗,另外還能自由調節烘乾溫度,保證果蔬產品的乾燥質量,顯著提高製品品質,真正體現了裝備與農藝的創新性結合。
「基於太陽能進行開發利用,符合我國國情,利於大規模推廣,尤其在新疆、青海、寧夏、西藏等日照時間長、瓜果乾制需求量大的地區,應用優勢十分突出。同時我們採用多能互補的現代技術可以克服傳統日曬法的多種缺點,讓田頭農產品加工不再『難』。」張瑞宏說,目前,科研團隊已完成了可移動太陽能智能烘乾房的研製與定型任務,並已申請專利 。今年起,將率先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投入示範應用的基礎上,逐步在中西部地區進行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