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4年時學生佔領臺「立法院」議場、在議場出入口堆棧座椅,限制人員進出的畫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海外網4月1日 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318「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案,臺北地方法院3月31日審結,合議庭首度援引「公民不服從概念」,將被訴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等罪名的「立委」黃國昌等22人判決無罪。民調顯示,有高達4成的臺灣民眾不認同北院的無罪判決,僅28.7%表示認同。臺灣法界人士對法官判決所持理由,更直斥「荒謬、可笑」,批評此舉如同是「法官造法」。
4成臺灣民眾不認同無罪判決 世代差異明顯
據報導,民調結果顯示,臺灣在世代之間有明顯對立。20~29歲認同判無罪者,比例近4成,30~39歲認同和不認同的差距,在誤差範圍內;而代表社會中堅力量的40~49歲,以近6成比例否定無罪判決,50~59歲者不認同的比例也不低(43.6%),明顯高過認同者(28.1%);60歲以上者,雖然不認同比例也超過認同者13個百分點,但有47%的人未表態,顯得相對事不關己,由於60歲以上佔此次調查年齡層的比例最高,他們近半數不表態,是此次不認同比例未能過半的主因。
以學歷來看,不論是什麼學歷,不認同判決無罪的比例都高於認同者。
臺灣法界人士譁然:理由荒謬 無異法官造法
臺北地院罕見地以「公民不服從」原則,判決「太陽花學運」22名被告全部無罪,令不少臺灣法界人士譁然。臺灣「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律師許文彬認為,「公民不服從」原則並沒有法律依據,也非「刑法」規定之阻卻違法事由,貿然引用,恐將破壞法的安定性。
許文彬強調,如果法官認為被告行為可以被原諒,值得被原諒,就應依法判處免刑,而非判決無罪,以公民不服從作無罪理由,社會上一般民眾恐難接受。
許文彬認為,如果法官不依現行法律就法論法,不審酌客觀上犯罪事實及構成要件,只淪於主觀認定,將破壞法的安定性,導致判決不容易有法的公信力,恐違反人民法律感情。
另有資深檢察官對法官判決所持理由,直斥「荒謬、可笑」,批評此舉如同是「法官造法」,形容這跟法院審理死刑案件,動輒幫被告亂找理由,指被告「有教化可能」不判死,有何不同?
檢察官認為,「太陽花學運」癱瘓「立法院」運作長達20多天,法院竟然以「公民不服從」無限上綱,判決無罪,試問日後民眾誰會相信司法?他嘲諷說,建議乾脆也把「公民不服從」也列入免罪理由算了。
此外,有法律學者認為,衝進「立法院」拆卸破壞設備,就算在歐美也觸犯相關法規,很難想像在臺灣這樣的行為竟然會被法官解讀「合情合理」,然後判決無罪,法官自由心證恐有認事用法上的違誤。甚至不服警察制止,動手打傷警察,竟也能無視頭部外傷,認為不是積極攻擊強暴的犯行。
學者強調,在客觀犯罪事實存在下,北院法官如認定這些人的犯意,主觀上與單純破壞公署有別,就應在判決理由詳述,量刑上加以審酌,而不是逕行判處無罪,這樣的判決實在是背離經驗法則,也不符人民的法律感情。
下一頁:臺「太陽花學運」22名學生被告 法院判全部無罪
【臺「太陽花學運」22名學生被告 法院判全部無罪】
3月31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2014年因臺「立法院」審查「服貿條例」爭議引爆的「318太陽花學運」,臺北地檢署依妨害公務多罪起訴「學運」領袖「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及「學運」主要人物林飛帆、陳為廷22人,臺北地方法院審理2年今天(31日)審結,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等22人全部無罪。全案仍可上訴。
據報導,檢察官指控22人涉犯煽惑他人犯罪、煽惑無故侵入建築物罪、妨害公務、侮辱公署以及違反集遊法罪,計有黃國昌、導演李惠仁、臺大教授蔡丁貴、林飛帆、陳為廷、魏揚、周馥儀、黃鬱芬、曾柏瑜、陳廷豪、賴品妤、林楷翔、吳灃洪、賴富榮、李夙儒、黃國揚、許順治、王溪河、王文斌、陳建斌、莊程洋、餘能生接受審判。
黃國昌在審判中聲稱「學運」是必要運動,重要被告也以公民不服從、公民可抵抗權作無罪答辯,並認為他們有阻卻違法的事由。
檢察官論告指出,尊重民眾表達政治理念的自由,但不能踰法律界線,考慮犯罪動機是因「服貿協議」的程序爭議而起,事涉臺灣與大陸社會民生的重大影響,認為對於重要議題的多元表達應予最大限度的維護與尊重,建議法官考慮犯罪動機、侵害程度,從輕量刑。
「學運」的導火線始於2013年3月17日臺「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反「服貿」學生先前往「立法院」外靜坐,隔天在林飛帆、陳為廷的帶領下號召至少400名學生闖入「立法院」,佔領議場,黃國昌也參與抗爭。
檢方認為「太陽花學運」共有3個違法爭議,包括「佔領立法院」、「攻佔行政院」與「路過」中正一分局。「路過」的主要被告學生洪崇晏一審被判拘役55日,洪上訴高院,「攻佔」案臺北地院訂於下月十日針對90名被告宣判。
「太陽花學運」22人全無罪 臺教授嘆「糟蹋警察」
【「太陽花學運」22人全無罪 臺教授嘆「糟蹋警察」】
「太陽花學運」22人全無罪,葉毓蘭感嘆「糟蹋警察」。(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014年為杯葛《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程序,多位學生衝進臺灣「立法院」,引爆「太陽花學運」。事後,臺北地檢署依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參與者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蔡丁貴等22人,臺北地院今(31日)宣判以上人員全部無罪。對於判決結果,臺灣「中央警察大學」前教授葉毓蘭感嘆「糟蹋警察」。
葉毓蘭表示,民眾若違反「集會遊行法」,通常警方將之移送到地檢署後,都以不起訴處分,造成警察機關耗費大量時間、心力處理群眾運動,卻總惹得罵聲不斷。
葉毓蘭指出,警察已被逼到絕路,建議「警政署」未來不用在陳抗場合調派警力,不然只是糟蹋警察,徒勞無功。「立法院」更應儘早修改並通過「集會遊行法」,讓警察可以正常上下班。(中國臺灣網 李寧)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太陽花」肆虐之後……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太陽花」肆虐之後……】
3年前的3月18日,臺灣爆發了背後有政治力量組織鼓動的「太陽花學運」,致使已經正式籤訂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不能生效,一直擱置。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面對太陽花肆虐後的現狀與未來》社評,提醒社會反思:「太陽花」讓民進黨重回執政、「時代力量」崛起、國民黨崩盤式挫敗,除了政黨版圖的大挪移,這場社會運動為臺灣留下了哪些痕跡與啟示?評論摘發如下:
這場運動是臺灣政治民粹化的高峰,第一個影響,是造成民主體系運作的許多困難。
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在於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處理爭議與權力的輪替,把過去以暴力方式解決爭議的「比拳頭」政治權力邏輯,轉變為較為和平的「數人頭」,大幅降低社會的溝通成本及權力輪替時的衝突成本。「太陽花」卻打破了民主尊重的底線,讓反對的人可以憑一己好惡,以「公民不服從」反對既有政策。這種方式激化了不同政治立場者的對立,執政威信受到根本性傷害。
第二個影響,是令兩岸關係全面停擺與退步。
「太陽花」的核心動力是政治人物鼓動的恐中與反中情緒,情緒之火助燃了政黨輪替,幾乎燒盡了國民黨的政治資本。但大火併沒有隨「學運」落幕而結束。「學運」首先宣告了服貿、貨貿等制度化經濟合作協議的死亡。臺灣長年因為國際經濟形勢轉變、大陸崛起等因素造成的邊緣化困境,原本可通過正常化與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緩解,臺灣可用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分享中國崛起的紅利,但此一突困布局,因為「太陽花」而破局。
比經濟層面影響更深遠的則是兩岸情感的裂痕。「太陽花」在臺灣煽起的反中情緒,也對應引起了大陸民眾的情緒。過去大陸民眾稱頌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現在網絡上對臺灣社會的負評聲量已壓過了讚美。
第三個影響,則是宣告「髮夾彎」時代來臨,全社會都看到了政治權算的假面,哪些人是「以政治手段達成社運目的」,哪些人又是「以社運手段達成政治目的」,現在答案揭曉。
全面執政後,民進黨及蔡英文儼然成為了「髮夾彎」的代名詞,「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太陽花學運」的主要訴求,民進黨當時高調附和,上臺後漸漸不談。另一個「髮夾彎」表現在拆遷議題上,「太陽花」能量的濫觴,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文林苑事件與2013年的大埔徵收案,都是群眾反對合法徵收土地。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民進黨籍市長賴清德強拆果菜市場時,當時高喊「今天拆王家、明天拆你家」的「覺醒青年」們消失了;過去站出來聲援的「民主派人士」低調了,林飛帆、陳為廷等「太陽花神」沉默了,陳為廷更因性騷舊案曝光成了笑柄。這些雙重標準,顯示了「太陽花」只是工具,要實現的是政治目的。
「太陽花」強調貧富差距、青年低薪及高房價等問題,年輕人因此而憤怒,國民黨當局無能響應、無力處理,因而下臺。但同樣的憤怒,現在換民進黨當局要來面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陽花」大水在2016年沉了國民黨的船,載了民進黨的舟,同樣的,2020年如果民進黨不能解決這些憤怒情緒,今日之載,也可能是明日之覆。
「太陽花」3周年的此刻,我們當然要檢討過去,更重要的要思考如何面對「太陽花」肆虐後的現狀與未來。
看臺絮語:「太陽花」給臺灣帶來了什麼
【看臺絮語:「太陽花」給臺灣帶來了什麼】
說起臺灣政治,「太陽花學運」是繞不開的節點。當人們還震驚於激進青年攻佔立法與行政機構的「熱血之舉」時,耳邊就已經充斥民進黨「天然獨」「抗中拒統」的鼓譟,好像臺灣島的「輿情民意」真的隨之一變,「臺獨」從此成為「政治正確」。
如今距離「學運」發生已有3年,臺灣「總統府」再度發來「賀詞」,稱其為「臺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裡程碑」,認為藉由「公民社會的全面崛起與投入」,「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的價值」由此「落實在公共治理上,帶動臺灣人福祉的全面提升」。
事實果真如此嗎?「太陽花學運」3周年之際,臺灣的政治團體「時代力量」和民間團體再度聚集在立法機構外,聲稱要為昔日訴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討個說法。然而現實是:兩岸「服貿」延宕至今,兩岸「貨貿」渺不可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早被民進黨親手冰凍。這真是極大的諷刺,難怪島內輿論認為,「太陽花學運」乃臺灣衰敗的起點。
要知道,所謂的「時代力量」主力,正是當年力主退回「兩岸服貿協議」、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所謂「學運」領袖。民進黨上臺後,百餘名涉嫌違法的「學運」參與者被免於起訴,頗具暴力色彩的「太陽花學運」還進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材。
踩著「太陽花學運」的墊腳石,民進黨實現了再度執政,也將一手栽培的盟友送入政壇。民進黨食髓知味,又再度從教育入手,以「太陽花學運」抗爭為典範,讓源源不斷的「天然獨」後生有樣學樣。打著所謂民主政治的旗號,鼓吹違法行為合理正當,並鼓勵年輕人效仿,這究竟是「民主的進一步深化」,還是開了倒車呢?反觀島內「新主流民意」,民進黨引以為傲的「天然獨」,也不過是「臺獨」教育母乳催化的產物。
當一代人長成,從象牙塔步入社會課堂,面對上臺前慣以「抗爭」得利甚至不惜越線、掌權後卻放言「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的主政者,面對為一己私利顛倒黑白、朝令夕改「髮夾彎」的新當局,又將接受怎樣的「民主教育」?
對臺灣年輕一代而言,威權時代既非記憶,或許也知之甚少。近來「保防法」「反滲透法」和「促轉條例」的持續發酵,卻喚醒長輩們的警覺。當民進黨親手關上兩岸官方交往之門,「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是成為一樁笑話,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囿於兩岸困局每況愈下,自身成長依然前途無光,臺灣青年所期許的未來何在?
「太陽花學運」,究竟是「民主的裡程碑」,還是「民粹的高峰」,明眼人一望便知。有人說島內青年徒為馬前卒,民進黨才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在此起彼伏的「反中」浪潮中,失掉了發展機會的臺灣社會,可說是一地雞毛,沒有人是贏家。
"3·18"學運三周年 邱毅:"太陽花之亂"成臺灣興衰關鍵
【"3·18"學運三周年 邱毅:"太陽花之亂"成臺灣興衰關鍵】
前國民黨「立委」邱毅(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3月18日報導,臺灣「太陽花學運」18日屆滿三周年,島內相關團體晚間將舉行「318三周年,監督條例不能再等」晚會。對此,前國民黨「立委」邱毅當日下午在其「臉譜」(Facebook)上表示,若干年後再回頭看臺灣的興衰變化,「太陽花之亂」絕對會居最關鍵的角色。
邱毅在「臉譜」上表示,三年前的3月18日,一群在民進黨幕後主導下的「社會邊緣人」,或稱之為「魯蛇」(loser的音譯)的失敗者,意外地衝入臺灣「立法院」議場,激蕩出病態的「太陽花運動」。前有過去兩任臺灣領導人李登輝、陳水扁「竄改」教科書的「臺獨」教育基礎,後有「蔡英文基金會」訓練培訓的奪權陰謀,也是國民黨內「馬王政爭」的延續,同時存在全球化競爭下失敗者的自卑情結。
邱毅又稱,「太陽花之亂」的結果,「臺獨」成了政治正確,服貿、貨貿全垮了,國民黨敗選倒臺,馬英九和王金平都成為「受難戶」,反倒便宜了毫無能力的蔡英文。「許多優秀的國民黨『立委』落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下三濫的市井無賴,而太陽花要角也逐漸現形」。不過,倔強又好面子的臺灣人民,恐怕迄今還不願面對「太陽花」的真象,也不願檢討「太陽花」後續造成的傷害。
臺警官:"學運"留下後遺症 如今被罵"走狗"也只能忍受
【臺警官:"學運"留下後遺症 如今被罵"走狗"也只能忍受】
2014年「太陽花學運」中學生佔領「立法院」。(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3月22日訊 3年前的「太陽花學運」,學生佔領「立法院」、進攻「行政院」,引發警民嚴重衝突,造成多人受傷,外界至今要求警方交出「打人警察」。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一名資深警官表示,「3·23攻佔『行政院』」留下許多後遺症,現在警方面對任何陳抗活動,都不敢出手推擠民眾,只能要求同仁「頂住就好」,面對不理性群眾挑釁謾罵也「只能忍耐」。
「太陽花學運」期間,學生佔領「立法院」,在訴求得不到回應下,民眾情緒沸騰,3月23日轉而突襲「行政院」。一名在場警官回憶,當他趕到「行政院」後門時,學生已經把鐵門推歪,裡面的警察奮力抵擋,他們只好趕快切割院內院外人員,以防止有學生再進入,之後一個一個把學生拉出去。
在場警察表示,兩方對峙準備抬人時,願意走通道出來的人都沒事,受傷的人則是當下因驚慌而撞進警察部隊的區塊中的人,「你來撞我當然下意識擋回去」,極有可能就是當時所受傷。此外,事後調出監視錄像帶,沒有看到盾牌舉起來敲或警棍打下去的畫面。而網絡上流傳的一張警察揮棍樣子的照片,經查該警察只是做出威嚇動作時被拍下,實際上並未打民眾。
一場進攻「行政院」的風暴,讓警察成為眾矢之的,外界不斷要求找出「打人警察」。一名資深警官感嘆「警察這些年完全不護短」,遇到推擠狀況只能要求同仁忍耐,幹部都會特別提醒同仁「頂住就好不要推」,「為什麼?因為只要推了,就有可能造成民眾受傷」,只能自己檢討,把可能造成民眾受傷的情形降到最低。
該名警官說,「同仁也是人」,即使受過訓練有高於一般人的耐受度,但忍到一定程度還是會爆發。處理陳抗時,現場指揮官會視狀況調整,「已經受夠凌虐的馬上換一批」,避免警察情緒失控。他苦笑,第一線警力不僅常被民眾推擠、偷打或偷踹,甚至還被言語霸凌「從李登輝的走狗被罵到陳水扁、馬英九的走狗,最近變成蔡英文」。(中國臺灣網 李寧)
"太陽花"三周年被批"惡果纍纍" 民進黨成最大受益者
【"太陽花"三周年被批"惡果纍纍" 民進黨成最大受益者】
臺灣「太陽花學運」18日屆滿三周年,但民間團體要求先立法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仍躺在「立法院」。《中國時報》19日評論稱,「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無疑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民進黨對待兩岸交流的真實態度。
國民黨前「立委」邱毅18日下午在臉譜回顧稱,3年前的3月18日,一群在民進黨幕後主導下的社會邊緣人,或稱之為「魯蛇」(英文loser)的失敗者,意外衝入「立法院」議場,激蕩出病態的「太陽花運動」。前有李登輝、陳水扁篡改教科書的「臺獨」教育基礎,後有「蔡英文基金會」訓練的奪權陰謀,也是國民黨內「馬王政爭」的延續,同時存在全球化競爭下失敗者的自卑情結。
18日三周年之際,一些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外,舉辦「我們要一個答案」晚會,要求朝野黨團接力排審「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聯合報》稱,晚會現場民眾與3年前相比冷落許多,僅約百人到場。當時的「學運」頭目林飛帆、陳為廷等人都現身力挺,但低調未受訪,僅在臉譜表達心聲。林飛帆稱,當初「學運」訴求制定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民進黨黨團版至今躺在「立法院」動也不動,任憑多次呼籲,也只換來民進黨「擺明了不鳥你的說法」。陳為廷感嘆,又一年過去了,搞到現在,國民黨居然搶走「監督條例」的排審權,實在諷刺。他批評說,他的確曾經認為民進黨處理「監督條例」,不會出太大差錯;如今看來,民進黨對當時的承諾已經漸行漸遠,令人費解,面對大陸的壓力也顯得搖擺不定。
據了解,「太陽花學運」頭目如今也是各奔東西,其中陳為廷仍在服替代役,預計退伍後留學深造;林飛帆也在等完成學業後留學。另一頭目黃國昌成為「時代力量」黨主席。
對於民間團體的要求,民進黨當局反應冷淡,輿論則對「學運」給臺灣社會的影響進行了反思。《中國時報》19日的社論稱,這場運動是臺灣政治「民粹化的高峰」。第一個影響是造成今日民主體系運作許多困難,激化了不同政治立場者的對立。二是兩岸關係全面停擺與退縮,而比經濟層面影響更深遠的則是兩岸民間情感的裂痕。三是宣告「髮夾彎(不守承諾,變來變去)時代」來臨,揭穿政治權算的假面。
邱毅說,「太陽花之亂」的結果是「臺獨成了政治正確,服貿、貨貿全垮了,國民黨敗選倒臺,馬英九和王金平都成為受難戶,倒便宜了毫無能力的蔡英文」。不過,倔強又好面子的臺灣人民恐怕迄今還不願面對「太陽花」的真相,也不願檢討後續傷害。《聯合報》19日的社論說,民進黨成了「太陽花學運」的最大受益者,但人們如今聽到的卻是制定「保防法」「反滲透法」打擊假新聞的磨刀霍霍,以及「反蔣去孔」「徹查大學一中承諾書」等一道道扣上枷鎖的聲音。文章直言,「太陽花三周年只驗收了新威權」。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