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丟勒木刻:丟勒犀牛

2020-12-16 YES星娛樂

【藝術:丟勒木刻:丟勒犀牛】

丟勒犀牛是1515年由德國畫家和版畫家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執行的木版畫的常用名稱。圖像基於1515年抵達裡斯本的印第安犀牛的一位不知名藝術家的書面描述和簡要草圖。。丟勒從來沒有看到實際的犀牛,這是因為在歐洲看到的第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羅馬時代。 1515年末,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將這隻動物送給了教皇利奧十世 但它於1516年初在義大利海岸的一艘沉船中喪生。直到第二個標本阿巴達於1577年從印度的葡萄牙塞巴斯蒂安宮廷抵達後,才在歐洲再次看到活犀牛。1580年左右,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

丟勒的木刻並不完全準確地表示犀牛。他描繪了一種帶有堅硬板塊的動物,它像鎧甲一樣覆蓋著它的身體,喉嚨上有一個巨大的胸部,一塊看上去很堅固的胸甲,還有沿著接縫的鉚釘。他在背後放了一個小牛角,並給它鱗片腿和鋸狀後部。這些特徵都不存在於真正的犀牛中,雖然印度犀牛的皮膚上有很深的褶皺,從遠處看起來像盔甲。儘管其解剖學上的不準確性,丟勒的木刻在歐洲變得非常流行,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被複製多次。它被西方人視為18世紀後期犀牛的真實代表。最終,它被更現實的繪畫和繪畫所取代,尤其是17世紀40年代和1750年代在歐洲巡迴演出的犀牛克拉拉(Clara the Rhinoceros)。有人說丟勒的木版畫:「可能沒有動物畫像對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到20世紀30年代末,丟勒的形象出現在德國學校的教科書上面,作為犀牛的真實形象,它仍然具有強大的藝術影響力,這是丟勒的靈感之一。他童年時期家裡掛著木刻的複製品,之後他在他的幾部藝術作品中都運用到了這幅木刻藝術。丟勒的刻木儘管非常受歡迎,但很少有印刷品能夠存活下來並且第一版的印象非常罕見。一個很好的例子於2013年在佳士得紐約以866,500美元的價格售出,為這位藝術家創下了新的拍賣紀錄。

丟勒可以說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木刻,才使得他的木刻藝術保留了下來。這位藝術家還好沒有被埋沒,他的藝術作品也沒被雪藏,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相關焦點

  • 比鄰達·文西的藝術大師,出眾的線條控制力:談丟勒的藝術風格
    在德國轟轟烈烈的藝術發展過程中,阿爾布雷特·丟勒可謂是藝術界的一朵奇葩。與當時絕大部分藝術家不同,丟勒所喜愛的繪畫方式以版畫為主,雖說也在素描、油畫等領域取得大量成就,但版畫無疑是他最為擅長的領域。驚人的線條控制力與情感、氣氛的烘託,使這位藝術大師的作品從一眾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名揚千年、萬古流芳。
  • 丟勒水彩風景畫作品欣賞(一)
    丟勒全名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是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水彩風景畫家,同時還是著名的版畫家、雕塑家及藝術理論家;丟勒的水彩風景畫也讓其成為第一位歐洲的風景畫畫家。他生於紐倫堡的金匠家庭,其父老阿爾布萊希特·丟勒原為匈牙利宮廷金匠,後移居紐倫堡。童年時代,丟勒隨其父學習金工手藝,15歲後開始了其遊學生活,隨瓦格莫特(M. Wolgemut)學習繪畫和木刻,先後遊歷於阿爾薩斯、巴澤爾及斯特拉斯堡。
  • 了解著名動物畫家丟勒和他的繪畫技巧
    雖然丟勒成為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油畫家之一,但他以其精美的水彩畫,版畫和木版畫而聞名。了解著名動物畫家丟勒和他的繪畫技巧。直到十八世紀喬治·斯塔布斯(George Stubbs)以其純粹的作品質量提升了這一類型,動物才被認為是嚴肅藝術的合適主題。批評者認為,動物繪畫只是技術技能的一種表現,因此並不追求偉大藝術的創造性視野。
  • 」德國達文西「阿爾布雷特·丟勒:一名沉迷自畫像的大師
    1515年,德國,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 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視覺中國1498年,德國,阿爾布雷特·丟勒的自畫像,木刻版畫。
  • 奚牧涼:丟勒的《犀牛》
    丟勒 犀牛 木刻版畫 1515年   不過一個重要的實情是,丟勒並沒有見過這隻犀牛的真身,因為這只可憐的動物在1516年初一次從葡萄牙駛向義大利的航途中,就喪生於海難了——但這場悲劇並沒有阻礙丟勒創作犀牛版畫的熱情,因為在犀牛在世時,它已然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詩歌、故事、素描,已遍布歐洲,其中就包括流傳到丟勒手中的那一幅。
  • 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想下的北歐之風——賞析丟勒的《亞當和夏娃》
    除了 精湛的素描創作,丟勒一生所涉及的繪畫題材和種類範圍相當廣泛,像油畫、水彩畫、木炭畫、銅版畫、木刻版畫、鋼筆畫等等,為世人留存了大量精美的優秀作品。,並成為將文藝復興的藝術思想傳播到北方國家的先驅。
  • 美還是真實的藝術——丟勒的《母親肖像》
    或許大家都知道,偉大的德國畫家、版畫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一生傑作眾多,如油彩畫《啟示錄》、《亞當與夏娃》、《兔》,銅板畫《騎士、死亡與惡魔》、《祈禱之手》等,被稱頌為「北方的達文西」,兼有「自畫像之父」的美譽。
  • 「自畫像之父」阿爾布雷特·丟勒,讓你感受自戀的另一種境界
    他被稱為「自畫像之父」一生中畫了將近十幅自己的肖像畫他是歐洲第一位為自己的容貌和地位吸引的畫家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是畫家,也是雕刻家、建築家、藝術理論家是德意志文藝復興的奠基人在全世界都有著較高聲譽被恩格斯評價為需要巨人的時代產生的巨人他於1471年出生於紐倫堡得一個工匠之家這也奠定了之後他將繪畫脫離出手工業的基礎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
  • 藝術天才--阿爾布雷特·丟勒
    阿爾布雷 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被稱為德國達文西、自畫像之父。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這一歷史時代的那段著名論述中,把丟勒看作是和達文西一樣的傑出人物之一。他說「阿爾布萊希特是畫家、銅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築家,此外還發明了一種築城學體系」。這種美譽即便有幾分誇張,也足以說明丟勒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
  • 什麼是絕版木刻?無錫博物院展來自雲端的雲南版畫
    20世紀30年代,以魯迅先生為旗手的新木刻運動作為「中國革命的投槍與匕首」,引領了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藝術風尚。木刻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絕版木刻技法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藝術家思想表現的禁錮,也恰恰與雲南藝術土壤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性格十分吻合。這種一版多刻套印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藝術家的個性與才華,體現了它的原創性和唯一性,使人們的審美觀念從多色套印的程序化固定模式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版畫的創作語言和表現技法。絕版木刻逐漸被當代版畫藝術界接受並推廣致全國使用,成為當代版畫最重要的藝術品類之一。
  • 13歲就畫出第一張自畫像的德國藝術大師丟勒
    同時期的德國出現了一位同樣具有藝術天才的大師,他就是丟了勒。 丟勒是德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擅長版畫、油畫、水彩等多種門類,從小就顯示出來他在繪畫上的天賦,13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課第一幅素描自畫像,並寫道:「1484年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照著鏡子畫了自己。」從畫面中就能看到那時的丟勒已經有了很強的繪畫能力。
  • 德意志人民盛讚丟勒:正是民族與時代組成了他的藝術的經緯
    前後3層意旨複雜,畫面變化更有風起雲湧之勢,從而充分顯示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特色。首先,第一層的《基督受刑》把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血腥恐怖場面發揮到極致,以顯示十字架象徵的苦難的深重和犧牲的慘烈,與強調基督受難拯救世人疾苦的民間信仰相符。畫中基督遍身青紫,傷痕累累,無數皮開肉綻之處血跡未乾,受盡殘酷折磨的遺體已僵硬枯槁,五指如刺直指黝黑蒼天。
  • 【大師作品鑑賞】丟勒
    ——手繪繪畫SHOU HUI PAINTING——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德語:Albrecht Dürer)德國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及藝術理論家。他的作品包括祭壇、宗教作品、許多的人物畫及自畫像,以及銅版畫。
  • 【丟勒-祈福之手背後的故事】
    自1815年開始,德國每年都會舉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阿爾布雷特·丟勒節」 他的藝術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廣泛收藏 但是丟勒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還要數繪製於1508年的素描名作
  • 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明代木刻版畫的文化自信
    木刻版畫,可謂功莫大焉。明代的文化自信,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木刻版畫是從明中葉以後進入黃金時代的。當時的書籍,全有配圖,而且配圖十分精美,明以前,甚至現在的圖書,若從配圖精細美觀來講,都不如明代。
  • 水印木刻的技法與製作,其中拓印是水印木刻的關鍵
    至明代,水印木刻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初期,社會經濟較為安定繁榮。天啟七年,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的出現,開闢了木刻藝術的新天地,創造了精美的水印套色、恆板、拱花等新的技術,使木刻水印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發揮了木刻水印的彩韻墨化的特點。後來,民間的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無錫的神碼等,都在我國木刻水印藝術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 阿爾布雷特·丟勒開創了,德國美術「丟勒時代」
    今天小編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簡稱(丟勒)丟勒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之一,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版畫家和理論家。德國美術史上稱他所處的時代為「丟勒時代」。阿爾布雷特·丟勒天才畫家丟勒少年時曾追隨父親習藝,他對繪畫表現出特殊的才能,13歲時就能逼真的畫自己的肖像,19歲時為父親所畫的肖像已充分顯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
  • 丟勒(Dürer):美與真理都在自然裡
    由於仰慕科爾馬的版畫大師馬丁·斯重高爾 (Martin Schongauer) 丟勒決定開始遊學生涯,前往科爾馬跟隨大師深造。1490年中,復活節後丟勒離開了紐倫堡,沒有明確的記載,據推測他可能先去了趟荷蘭。所以當1492年初丟勒到達科爾馬的時候追悔莫及 (紐倫堡距離科爾馬只有幾天的路程) 大師已經在1491年去世了,丟勒只能參觀工作室緬懷。
  • 阿爾布雷特·丟勒——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一生中畫下如此多幅自畫像的畫家,丟勒之前還未有過,這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也是奇特之事。   他存世的各種材質的自畫像大約10幅左右,13歲的那幅素描就已技藝驚豔。22歲的自畫像中,他戴著布滿流蘇的紅帽子,身穿緊身睡袍,形象有點女性化,手裡拿著一棵代表愛情的刺芹,一般被認為是丟勒的訂婚肖像。
  • 看畫| 丟勒的精神自畫像
    今天要聊的是丟勒這幅「精神自畫像」——《憂鬱 1(Melencolia I )》: 德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認為這幅畫是丟勒精神上的「自畫像」 看丟勒的自畫像,我們可以知道丟勒的樣貌;看這幅《憂鬱 1(Melenc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