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絕版木刻?無錫博物院展來自雲端的雲南版畫

2020-12-19 澎湃新聞

版畫家僅用一塊木板,進行多版雕刻,第一版印製以後,再進行第二版創作時,須毀去第一版形的部分,以此類推,最終完成多版套印。當最後一個顏色雕印結束後,作品完成,在木板上留下最後一道顏色的版形,其他版形自然損刻,這種創作方式就叫作「絕版木刻」。正是這種絕版木刻才為雲南版畫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和無錫博物院聯合主辦的「雲端·印象——中國民族博物館藏民族版畫藝術展」近日在無錫博物院中區四層展廳開展,展覽既反映了雲南版畫的

民族

面貌,又普及了逐漸失去實用性的版畫門類

陳永樂《甜甜的木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從無錫博物院獲悉,此次展覽展示了中國民族博物館所藏的民族版畫110餘件,涵蓋了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絕版畫、銅版畫四個技術門類。值得關注的是,雲南版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除了有獨特的雲南風土人情之外,雲南版畫中有著特殊的表現技法——絕版木刻。作為雲南版畫中一項重要的表現技法,絕版套色木刻曾為雲南版畫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另外,展覽還展出了俄羅斯徵集來的16幅清晚期滿、漢、蒙、回、藏五族版畫文物和畫家黃永玉《阿詩瑪》10幅木刻組畫複製品。

黃永玉 《阿詩瑪》(此件在展覽中為複製品)

無錫博物館表示,雲南版畫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彰顯了雲南版畫藝術的自信與魅力。而無錫自古就是中國版畫藝術的重鎮,明正統年間,無錫人華燧成為中國銅活字印刷鼻祖,其「會通館」刊印典籍名震大江南北。此次展覽十分契合無錫的地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展覽現場

無錫市書畫院副院長賴輝認為,雲南版畫既是民族的,又是現代的;既有地方色彩,又有個人風格,成為繼四川、黑龍江、江蘇之後中國當代版畫四大流派之一。這種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的文化形態,寫實風與裝飾風並存,具象性與抽象性並舉,將成為全球化語境下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態度。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木刻版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中國最早版畫鹹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作於唐懿宗九年(868年),遼宋時期《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明清以來,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以江蘇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以浙江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版畫藝術史上各領風騷,流芳後世。20世紀30年代,以魯迅先生為旗手的新木刻運動作為「中國革命的投槍與匕首」,引領了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藝術風尚。

展覽作品

絕版木刻

雲南絕版木刻技術是一種創作型的一版多次重印技術,即藝術家僅用一塊木板,進行多版雕刻,第一版印製以後,再進行第二版創作時,須毀去第一版形的部分,以此類推,進行多版套印。當最後一個顏色雕印結束後,作品完成,在木板上留下最後一道顏色的版形,其他版形自然損刻,是為「絕版」。木刻藝術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絕版木刻技法最大程度地解放了藝術家思想表現的禁錮,也恰恰與雲南藝術土壤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性格十分吻合。這種一版多刻套印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藝術家的個性與才華,體現了它的原創性和唯一性,使人們的審美觀念從多色套印的程序化固定模式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版畫的創作語言和表現技法。絕版木刻逐漸被當代版畫藝術界接受並推廣致全國使用,成為當代版畫最重要的藝術品類之一。

史 一《溪谷之春》

蔣德芳《花好月圓》、

範文國《美麗孟連之盛裝》

冷光晃《蘆山暮歸》

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即黑白木刻版畫,其蘊含的內涵是運用黑白對比的規律來表達黑白藝術的靈魂,是用黑白線條說話的藝術。知黑守白,黑白木刻藝術中有系統完善的表現方法和技巧,它具有其他繪畫無法代替的藝術語言,單純、簡約又很準確地呈現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雲南本土畫家陳琦、何永坤、張雁梅、李傳康、張浩等一批優秀藝術家,長期鑽研雲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擅長用黑白木刻表達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懷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

陳 琦《蘭嘎西賀系列之聯姻》

何永坤《傣家》

銅版畫

銅版畫是版畫藝術中的一種品類,是指在銅版上用化學腐蝕液或針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種版畫,屬於凹版。自15世紀雕版印刷術在歐洲時興以來,德國的丟勒、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國印象派的馬奈、莫奈、德加和西班牙當代藝術大師畢卡索,都創作過十分精美、十分典雅的銅版畫。銅版畫藝術典雅、莊重,金屬感強,在世界上是名貴高雅的藝術畫種。中國民族博物館館藏銅版畫題材涉及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回族等大西北民族文化形態,極大地開闊了雲南版畫家們的藝術視野,豐富了雲南版畫的藝術品類。

呂 敏《收穫的暖風》

張漢東 《夢幻雲南》

陳 裡《熊貓》

白紹成《情緣版納》

套色版畫

套色版畫是版畫藝術中的又一種品類,是指用最少的顏色套印出層次豐富的畫面效果的版畫藝術。其中,套色木刻又分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兩種,油印木刻是用印刷用的油彩套印畫面,水印木刻是用水性顏料印在吸水性強的宣紙上,水色淋漓,渾厚華滋,形成生動豐富的特殊機理。水印版畫可以做到有筆、有墨、有色,濃淡相宜,酷似原作,榮寶齋、朵雲軒等機構多用於複製中國畫。在展覽中,《母愛》就是一件套色版畫,此件作品用多層次的、多色彩的藝術語言,謳歌了人性的崇高與母愛的偉大。

雲端·印象——中國民族博物館藏民族版畫藝術展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25日。1

相關焦點

  • 那柯裡絕版木刻基地迎來2020年首批學員
    近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那柯裡絕版木刻基地迎來2020年首批學員——普洱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2017級的13名學生,他們將在那柯裡絕版木刻基地進行40天的培訓學習。走進那柯裡絕版木刻基地,學生們有的拿著刻刀在木板上一刀一刀地刻畫,有的拿著印刷筒,把色彩刷到木板上再壓印到紙上,還有的在認真地調著色盤
  • 社區開展傳統木刻版畫活動
    民間木刻版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領域中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近日,金閶街道虹橋社區組織轄區黨員在金都名苑活動室開展了一次——「雕刻君子風骨」的傳統木刻版畫活動。在活動開始前,社區邀請的版畫製作人給黨員們詳細解釋版畫知識和製作方法。
  • 黑白木刻版畫製作過程
    畫稿的過程,也是充分將版畫與素描聯繫的過程,通過素描基礎,來繪製版畫稿,通過繪製版畫稿,來發現自己在素描中的問題,提升素描的概括、層次等劃分能力。2、刻板。根據繪製好黑白稿,來進行刻板。版畫與素描的很大不同一點是,素描要強調線條感,密密交織的方向性線條會帶給人愉悅的視覺感受。版畫更注重的塊面感,刀法、刀的力度與走向,以及由此給人帶來的木味。
  • 上海圖書館版畫日活動開幕 武國強45件作品展出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8月17日報導:今天上午,2018上海圖書館版畫日暨武國強版畫作品展開幕。今天開始至8月24日,武國強的45件版畫作品將在此展出,這些作品生動反映上海近年來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風貌,百餘名觀眾冒雨前來參觀。
  • 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
    閩南網12月8日訊 第一次玩木刻版畫拓印,猜猜看小記者們的成果如何?瞧瞧他們的作品你就知道啦!上周日上午,豐澤二實小的20多名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我深深地懂得了:不論什麼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把事情辦好。  有趣的木刻版畫拓印  豐澤二實小三年三班萬姝儀 指導老師:陳藝梅  周末的早上,海都小記者在閩臺緣博物館參加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木刻版畫拓印。  滿懷期待,總算輪到我上場了。
  • 「天地生靈·宋源文版畫作品展」在古元美術館圓滿舉辦
    「天地生靈·宋源文版畫作品展」在古元美術館圓滿舉辦 2020-09-14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美院版畫系教師作品展12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展
    版上行—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作品展 海報。    作為一個畫種,版畫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變遷。從印刷的意義講,版畫源於中國,而從現代版畫的意義講,卻又是來自於歐洲。由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肇始,純粹而獨立的創作版畫在中國區區只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而產生於救亡圖存的民族解放烽火之中,版畫前輩以刀代筆創作的那些充滿血與火激情的木刻作品,體現著人類追求自由與解放的偉大精神,構成了中國版畫寶貴的傳統財富。
  • 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明代木刻版畫的文化自信
    明代書籍的標配,是木刻版畫。稍粗糙有木紋痕跡的,易印出各種天然趣味,達到水印版畫的「木味」效果。然後用木刻刀雕刻。木刻刀的種類繁多,圓口、方口等等,三角刀主要是用來刻基本線條的。日本因為受中國影響,目前還有一個牌子叫日本櫻花木刻刀。從色相多寡上來說,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也可以按照顏色分,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 「就這麼刻了半輩子」——葉枝新和他的版畫!
    畫中穿著民間蘭布衫的蘇姑女採了鮮花,走在河邊,遠處可以看到隱隱約約的河流和村莊,畫面充滿了江南風情~葉老說,這件小作品,從刻版到印畫,已經花了三個月了,版畫是個細活不能著急。這件作品入選了今年由復旦大學舉辦的水印木刻藏書票展,入選的作品還將與世界各國大學進行交流。
  • 中國美術館呈獻羅映球版畫作品 展「遁刻法」深厚功力
    新華網北京8月5日電(記者周瑋)「鐵筆如椽——羅映球版畫藝術展」5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位自新興木刻運動走來的傑出木刻家從藝70餘載的藝術成果首次集中展示。
  • 水印木刻的技法與製作,其中拓印是水印木刻的關鍵
    至明代,水印木刻的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明代初期,社會經濟較為安定繁榮。天啟七年,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的出現,開闢了木刻藝術的新天地,創造了精美的水印套色、恆板、拱花等新的技術,使木刻水印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發揮了木刻水印的彩韻墨化的特點。後來,民間的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無錫的神碼等,都在我國木刻水印藝術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 水印版畫創作研修班.作品文獻展2017年12月29日江蘇美術館開展
    展覽分為兩個單元:文獻展、作品展文獻展單元中,把創作研修班的工作室平移到了展廳,還原了場景原貌,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感受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現場。作品展單元,精選了近期年輕藝術家們的水印版畫作品。他們反思藝術現狀,延展水印版畫語言在藝術表達中的應用,賦予水印版畫新的活力和空間,完成了不可思議的藝術創作轉換。
  • 學之有法—版畫多種形式呈現匯報展
    2020第十一屆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 三等獎2019「衝擊.印記」藝術展2019唐風晉韻全國青年版畫家小幅版畫作品展2019「青春足跡」全國藝術院校主題創作展一等獎2019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2019一帶一路西部版畫力量作品展2018烏蘭牧騎主題美術作品展2018內蒙古師範大學畢業展
  • 國際學院版畫聯盟第三屆版畫雙年展暨學術論壇舉辦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副院長蘇新平,國際學院版畫聯盟主席、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王華祥, 與來自美國紐約阿爾弗雷德大學電子藝術學院院長約瑟夫·舍爾教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麥可·坎普森(Michael kempson)教授、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院長安德烈·雷拉諾(Andrea Lelario)教授、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保羅·勞迪薩(Paolo Laudisa)教授
  • 鑑賞|上海「蒙克展」中的版畫,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展出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ål Gundersen)收藏的53件作品,包括《吶喊》版畫在內的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整理並介紹此次展覽除《吶喊》外的精選作品。
  • 淘尖貨、嘗美食、品匠藝...今年的無錫文博會「鬧猛」極了!
    精品陶瓷、茶器文化、書畫藝術……作為文博會重點展覽板塊,「江蘇省工美大師精品匯報展」匯集了200多位2017年新晉級的省大師精品,美輪美奐。   互動體驗「玩」文博是本屆展覽最大特色。無錫圖書館展區推出的古典火漆印章體驗短短半個小時,就吸引了近50位參觀者前來躍躍欲試。無錫博物院展區的傳統木刻版畫體驗臺前也排起了長龍。此外,手作花藝、手工皮具、書籤彩繪等體驗區人氣都相當高。逛累了,找個角落坐下,聽聽古琴,看看旗袍秀,別有一番愜意。
  • 螃蟹團·人物|她的版畫藝術,是對生活的敬意
    今年30歲的劉林格,是銀川為數不多的女性版畫藝術家,她的版畫不僅在多地展出過,2018年,作品《陽光·陽光》還獲得過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立項資助。,她從接觸版畫起至今已近10年,10年間,創作了大量的版畫作品。
  • 探索當代版畫更豐富的表達可能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魯迅先生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90周年。在這特殊的時間節點,2020年歲末的12月22日,「2020上海青年版畫展」在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藝術館開幕。參展者涵蓋地域之廣,超過預料自20世紀30年代起,由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開啟了我國現當代版畫的新篇章。上海是魯迅先生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發源地。「2020上海青年版畫展」的舉辦,是為了更好地繼承新興木刻運動的精神,進一步推動上海青年版畫藝術創作、發掘青年版畫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