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上海「蒙克展」中的版畫,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2020-12-23 澎湃新聞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展出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ål Gundersen)收藏的53件作品,包括《吶喊》版畫在內的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整理並介紹此次展覽除《吶喊》外的精選作品。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他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而此次展覽的重點無疑是他的版畫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蒙克的版畫作品選材極廣,一部分是基於他油畫作品的再創作,一部分是在畫布上進行油畫操作的預演;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則是純粹的版畫原創作。自1894年那天起,直到1944年他在艾克利住所中離世,蒙克便從未間斷過其版畫創作。更難能可貴且令人驚嘆的是,從未經過正規培訓的他,卻在其後的創作過程中掌握了包括古老的木刻、銅版雕刻、蝕刻以及相對較新的石版畫等多種基於不同創作材料和技法的版畫創作方式。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了展覽作品的介紹,賞析此次展覽中除《吶喊》外的精選作品。

《骷髏手臂自畫像》

《有骷髏手臂自畫像》,黑色石版印刷於白色陶瓷紙

愛德華·蒙克是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自畫像藝術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約 60 幅以油畫為主的自畫像,以及少量版畫及素描。在高產時期,蒙克大約每年創作一幅大尺寸的油畫自畫像。這還不包括其它類型或類似他本人形象出現的作品。

蒙克的很多自畫像作品都堪稱其傑作;他並沒有興趣把自己安排到「忙碌工作」的場景中,在他整個創作生涯中,只有四次把自己畫成拿著畫筆創作中的樣子。1895 年的這件版畫,並沒有一幅油畫作品與之完全對應,從年齡及形象上,只是在同一年創作了一幅著名的油畫自畫像《有香菸的自畫像》。1893 年底,蒙克第一次在柏林時,很可能參觀過柏林國家博物館銅版畫陳列室,並與兩件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木刻作品產生共鳴:漢斯·伯格卡邁爾的《被死神突襲的情人們》以及約翰內斯·威赫特林的《裝飾框中的頭骨》;這都與蒙克愛與死亡的創作主題產生共鳴,而這件帶有骨骼的自畫像顯然就是源自這些概念與印象。其全黑的背景與完全正面的姿勢則是對丟勒 1500 年著名的自畫像的致敬。

《吸血鬼 II》

《吸血鬼 II》,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粉紅、淺綠灰),1895,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吸血鬼 II》,五色石版及木刻,1895/1902,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吸血鬼 II》,五色石版及木刻於灰色橫紋紙,1895/1902,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吸血鬼 II》,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藍、黃、粉紅、淺綠),1895,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吸血鬼 II》,五色石版及木刻於棕色紙板,1895/1902,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畫面中的女性俯身於男性脖頸處,狀似吸血,同時也吞噬著他的生命,但男性則默默地接受著一切,任其擺布。女性充滿魔力的長髮讓人聯想起塞壬或溫蒂尼,這些水中孕育出的女妖。他們引誘著男性,並最後吞噬生命。髮絲也象徵著觸鬚與鐐銬,在不同版本中,蒙克演繹的主題與描繪手法都很一致。這主題也顯然基於愛德華·蒙克與女性之間糾結與複雜的關係,以及他對於身邊交往過的女性的恐懼與無奈的情感。往往,他對於這種關系所表現出的反應正如畫中的男性,被動而無奈,一味逃避又模糊不清。

《臨終》

《臨終》,黑色石版印刷於藍灰色安格爾紙,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克洛處製作

《臨終》:單色石版畫,1896 年。這幅作品描繪了臨終時病房中的場景,近處面對觀眾的女性是蒙克常用的正面姿勢,配以蒼白、冷漠的神情。愛德華·蒙克的童年至青年時期經歷過太多至親的相繼離世。自己的母親、姐姐、父親等。弟弟安德烈亞斯也在完婚後不久因病離世。所以蒙克自己曾說:「疾病、瘋狂與死亡就是盤旋在我身邊的黑暗天使,由始及終」。而 「死亡」作為其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對於蒙克而言已並非完全是人生之悲劇,而更是新鮮生命及愛的開始。包括他看待自己的死亡也是如此:「從我腐爛的身體會開出鮮花,而我將在此得到永生。」

《嫉妒 I》

《嫉妒 I》,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綠、藍)於日本紙,1896,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將他們一群來自北歐及德國本土的藝術家、作家、詩人等經常聚會的小酒吧起名為「黑豬仔客棧」。愛德華·蒙克也是其中的常客及核心人物。他與來自波蘭的斯坦尼斯拉夫·普日貝謝夫斯基等人交往甚密。這群人思想前衛而開放,不喜歡受到教條的約束。甚至對待婚姻及感情問題也是隨意而不羈。蒙克本人與普日貝謝夫斯基的妻子,黑豬仔客棧裡的風雲人物達格尼·朱爾保持著一段「情人關係」,普日貝謝夫斯基當然也是知情的。雖然因波西米亞人的「風俗」而並不受道德層面的約束,但畫面中面向觀眾的作家依然一副因嫉妒與焦慮而「飽受煎熬」的樣子。因為背後的兩人,應該是蒙克與朱爾,正是準備抓住「欲望之果」。

《生病的孩子》

《生病的孩子 I》,四色石版印刷於宣紙,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克洛處製作

《生病的孩子 I》,三色石版印刷於宣紙,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克洛處製作

《生病的孩子 I》,雙色石版印刷於白色橫紋紙,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克洛處製作

蒙克以年輕女孩貝琪·尼爾森為模特創作了可能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生病的孩子》。他在畫面中重現了對於自己姐姐蘇菲飽受肺炎折磨最終離世的記憶與場景。初期的作品是一件油畫,蒙克以「令人驚訝且印象深刻的粗獷條紋捕捉畫面中強烈的情緒,雖然使作品缺少一點形式感,但卻是別的任何人都學不來的。」這些條紋也被保留到了版畫的版本中,這正是人們苦苦追尋的客觀的自然主義轉化成了自身的對立面。其所能表達的唯一真實的客觀,恰恰是自己獨特的感知。這使得看畫的人也不免在欣賞時加入自己的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多數評論家都將《生病的孩子》視作藝術史上第一幅表現主義繪畫。

《月光》

《月光 I》,五色木刻印刷於橫紋紙,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勒梅西埃處製作

《月光 II》,六色木刻印刷於薄紙板,1902,蒙克在柏林印刷商拉塞利處製作

畫面中一個幽靈般的黑衣女子,漂亮但蒼白的面孔仿佛點亮了夜色。一個可怕的黑影藏匿在她身後,像是她自己月色下的倒影,也像一個緊緊跟隨她的鬼魂。畫面中的色調並沒有因為身處夜色之中而顯得單調且黯淡,反而豐富且極具層次感。更兼有一層神秘的氛圍。通常的認知是,畫面中的女性正是愛德華·蒙克男女之情的啟蒙之人,他第一個真正的戀人,克裡斯蒂安尼亞城裡著名的美人米莉·薩爾洛。一個有夫之婦。蒙克在與她的交往中飽受煎熬。房子的柵欄意味著將他倆從道德上隔絕開,米莉背對房子,拒絕進入,最終她還是離開了蒙克,而蒙克則很難再從這段感情中恢復過來。

《女人的三階段(斯芬克斯)》

《女人的三階段 (斯芬克斯)》,黑色石版印刷於橫紋紙,1899,蒙克在克裡斯蒂安尼亞的印刷商彼得森和威茨處製作

《女人的三階段 (斯芬克斯)》,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黃、綠、橙、藍綠)於橫紋紙,1899,蒙克在克裡斯蒂安尼亞的印刷商彼得森和威茨處製作

《女人的三階段(斯芬克斯)》,這又是一件蒙克關於生命主題的創作。整幅作品的場景描繪了女性一生的三個階段:右側身穿近似於婚紗的長裙純潔少女,中間則是完全裸露身體的女子,周身散發情色與誘惑的意味;最左側的女性則看起來年紀稍長,深色的衣裙顯得樸素且保守,整體已失去神採。這個場景對應著古埃及神話中的怪物提出的謎題:「是什麼動物,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而晚上三條腿走路?」而斯芬克斯之謎的深層次表現為現實生活中的恐懼與誘惑。也有人把畫面中三位女性解讀為北歐神話中的三位命運女神——諾倫三女神。同樣,此次展出中的這一件,亦是愛德華·蒙克珍貴的四色手工上色版。

《憂慮》

《憂慮》,雙色石版印刷,1896,蒙克在巴黎印刷商克洛處製作

《憂慮》是一件向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藝術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的版畫名作《憂慮》致敬的作品。愛德華·蒙克一生未婚,童年起便經歷至親陸續離世的悲痛。常年離家遊學並創作,使他與在世親人之間的關係也並不算特別密切。到了晚年,更是因為嚴重的「社交焦慮症」而喜歡獨自一人生活。所以,蒙克的一生,無論是其早年落魄之時或晚年功成名就,他身邊真正的至交並不多。其中,賈普·尼爾森絕對稱得上是他最親密的摯友。作為藝術評論人的賈普,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為蒙克搖旗吶喊。這件作品中男子的原型便是年輕的賈普。同蒙克一樣,他也曾經歷了一段與有夫之婦的糟糕戀情。畫面中身處蜿蜒海岸線的賈普憂傷地思念著已然離他遠去的戀人。遠處背景中則出現了兩個身影,很有可能是他的情人,奧達·克羅格及其丈夫。有趣的是,作為愛德華·蒙克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憂慮》與蒙克的肖像一同被印在挪威最高面額的紙幣上。

《吻》

《吻 IV》,雙色木刻印刷於淺棕色紙板,1902,蒙克親自製作

愛德華·蒙克的木版畫展現了他所使用的版畫基質中最大的多樣性。尺寸、厚度、質量、性能。從薄木片到粗木板,有相對廉價的松木、樺木與果木, 也有昂貴的紅木。在刻畫方面,其木版畫也變現出很多的變化,從幾乎只是薄薄地切割幾下, 到複雜到幾乎達到雕刻質量的技法;然而,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木刻是那些基質材料不言自明的,也就是說,木頭的紋理成為了圖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件《吻》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這一主題也是蒙克相當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始於 1891 到 1892 年的尼斯,蒙克以「吻」 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除了不同時期幾件油畫以外,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這件畫面簡單明了卻極具張力的版畫創作了。著名的分離派藝術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傑作《吻》也是從蒙克這件作品中汲取的創作靈感。

《胸針》

《胸針》,黑色石版印刷,1903,蒙克親自製作

初遇愛德華·蒙克時,愛娃·穆多奇芳齡十九歲。這位年輕的小提琴演奏家正和自己的搭檔在巡迴演出的途中。年輕熱情且極富才華的愛娃瞬間便迷倒了蒙克。但是,感情的挫折與對女性的恐懼與糾結,使蒙克依然對於這段新的戀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警惕。兩人相處的時間並不長,因此,蒙克也沒有為愛娃留下任何油畫肖像。但是,通過一塊用蒙克自己的話來形容「從我心頭掉下的石頭」作為基質而創作的以愛娃·穆多奇為主題的版畫肖像卻成為了經典。《胸針》以完美的創作技法,簡單卻極具視覺張力與美感的構圖及畫面,成就了這位肖像畫大師所創作的可能是最傑出的,最出色的一件版畫肖像。

(本文相關資料來自上海久事美術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這個秋天,如果漫步外灘,如果對內心和情緒主題感興趣,那麼請不要錯過「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據界面藝術了解,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版畫|油畫|畫家|石版畫|...
    小鬼當家版吶喊  今年9月,上海久事美術館隆重迎來「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展出包括1895年石版畫版《吶喊》在內、由挪威岡德森收藏(Gundersen  看完上面的故事,你已經知道蒙克是一個會不斷就同一主題N次再創作的畫家,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吶喊》上。而叫「吶喊」這個名字的原因,可能並非你認為的那樣。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世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外灘邊蒙克大展
    9月25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展覽以「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為主題,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創繪畫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
  • 挪威海產品牌攜手久事美術館 美食融合作品讓「全城遇見蒙克」-中...
    12月23日電(申良  於俊)12月12日是挪威國寶級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誕辰日,正在舉辦「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的上海久事美術館日前推出「全城遇見蒙克」活動,來自挪威的海產品牌Norway in a Box 參與合作,以蒙克本人最喜愛的鱈魚為食材,結合不同國家料理,讓現場嘉賓們享用多國美食,以紀念這位天才藝術家。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孟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諦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 挪威海產品牌與久事美術館合作,在雙十二「全城遇見蒙克」
    12月12日是挪威國寶級藝術家愛德華 蒙克的誕辰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正在舉辦「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的上海久事美術館推出了「全城遇見蒙克」雙十二特別企劃。  對於美食與藝術的結合,「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策展人馬真正先生認為,藝術作品與美食出現在一起,是非常好的組合,非常有趣的組合,也是非常有趣的選擇。
  • 雙十一優惠|蒙克展特惠票限時開售!
    看展攻略 01 關於展覽板塊 蒙克展共展出蒙克最早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53件(47件版畫及6件油畫),橫跨蒙克最精彩紛呈的30年。
  • 「世界第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個小知識
    ■《吶喊》,1893,愛德華·蒙克,油畫,蛋彩畫和蠟筆於厚卡紙 圖片:挪威國家美術館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和2019年,東京都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各自舉辦了蒙克展。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蒙克展——共鳴靈魂之吶喊》更是掀起了排隊熱潮,蒙克被稱為「日本最喜愛的畫家之一」。如今,蒙克展來到了上海,在外灘的久事美術館揭幕。
  • 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石版畫《吶喊》將亮相
    疫情下,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當梵谷遇到蒙克
    就在該館對面的梵谷博物館,剛剛看過一個題為《蒙克:梵谷》的豪華特展。把兩位巨星級畫家並置在同一空間,自然吸引了無數眼球,尤其是相當一批代表作被借展,包括蒙克的《瑪多娜》《夏夜》。媒體的反映可想而知。進館之前,筆者目擊到當地電視臺的人,站在冷風中等待購票的觀眾長隊中,做現場報導。展覽的主題是比較,特別是要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  蒙克的偶像級名作是他的《吶喊》。
  • 現代藝術和表現主義的先驅愛德華~蒙克的七幅版畫
    幅版畫來自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揭示藝術家的創作與人生。這裡是他的六幅版畫作品《兩個寂寞的人》(The Lonely Ones),Edvard Munch,木刻版畫,1899年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1863年生於奧斯陸,是現代藝術和表現主義的先驅,以代表作《吶喊
  • 古今中外經典版畫作品集
    版畫插圖中的線條流暢,刻工精細,畫面完整,無論是繪畫還是印刷工藝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在這些版畫中,除了線條的運用之外,還有一部分已經開始出現大塊的黑色,這說明當時的畫家已經認識到版畫的一些特殊之處,這些形態銳利的黑色就是由木版的材料特性形成的藝術特點,它能產生出不同於其他繪畫手段的畫面結構和韻律。
  • 蒙克《吶喊》背後10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展覽「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聚焦蒙克的版畫作品。這場蒙克版畫作品展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蒙克藝術中創作神話的精髓,相比色彩,其畫中的內容或形象更具普世性,能讓畫前的人們不禁發出「吶喊」。關於《吶喊》,蒙克創作過多個版本,最早版本是1893年的蛋彩畫版,在創作《吶喊》前,蒙克還畫過一張結構類似的《絕望》。
  • 表現主義的符號—蒙克除了《吶喊》外,還有《絕望》和《憂慮》!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裡,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慄,我覺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呼號。」他的藝術,飽含著個人的思想情緒, 而不是無主題性的感覺表現。